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动力学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胃肠动力研究方法学的发展,胃肠动力生理和病理研究的深入,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胃肠动力变化相应的胃肠激素水平与正常人有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本文就几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胃肠动力疾病是消化系统领域的常见病,通常采用的检测手段主要是测压以及pH、胆汁监测等功能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腔内超声在胃肠动力疾病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并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为加深对胃肠动力疾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治水平提供了新的手段。在食管动力性疾病中的应用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GERD的诊断与治疗受到很多关注,近年超声内镜(EUS)被用于检测食管运动功能、RE和BE的形态学以及BE癌变浸润等。1.食…  相似文献   

3.
陈秋夏 《上海护理》2004,4(6):31-32
近年来,消化系动力障碍性疾病已日益被认识与重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已成为胃肠病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之一,各种用于胃动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院于2003年开展体表胃电图检测.该项目因无创伤性,无痛苦性和诊断率高而受到患者欢迎。体表胃电图是应用腹部体表电极记录胃电活动的一种技术,作为一种诊断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的检测手段之一。现对119例患者行体表胃电图的检测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促胃肠动力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思纯 《新医学》2003,34(12):759-760
1引言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很常见,除了功能性胃肠病、器质性胃肠病外,全身性疾患如一些代谢、内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常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近年来,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开发及临床药理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新型促胃肠动力药已应用于临床,临床医师应熟悉各类促胃肠动力药的药理作用、药效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合理选择用药,以便更有效地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2胃肠运动的生理调控胃肠运动是极为复杂、高度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受神经和内分泌激素的调控。中枢神经、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以及被称为“肠脑”的肠神经系统(e…  相似文献   

5.
普瑞博思化学名西沙必利片 ,是一种最新型的胃肠动力药。其作用机制为促进肠肌间神经丛中乙酰胆碱的生理性释放 ,增强胃窦收缩 ,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 ,改善胃肠功能。它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现综述如下。1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及其相关性疾病胃食管返流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 ,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的一种病理状态。轻者引起不适、呕吐 ,重者可引起食管炎及吸入综合征甚至窒息死亡。普瑞博思能加强食管括约肌压力 ,能使胃食管返流患者食管运动增加 ,减少患者胃酸返流。林晓明等 [1 ] 报道用普瑞博思治疗新生儿…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胃肠动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学诊断的应用,为胃肠道动力及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疾病的诊治与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然而,胃肠动力技术是一项微创性技术,有潜在发生传染性疾病和医源性传播的可能,若导管消毒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医疗的安全。因此,加强医院导管的消毒和感染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文献指出,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和松弛(TLESR)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十余年来胃电图(EGG)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给无创性研究胃(肠)动力带来希望。本文应用胃电图及食管测压和食管PH监测对病人的胃肠动力进行测定,以进一步探讨其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在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62例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对其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影像资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2例患者中发病部位为食管上段者12例,占19.3%,发病于食管中段者33例,占53.2%,发病于食管下段者17例,占27.4%。影像资料显示管腔局限性柔软度改变者24例,占38.7%,局部黏膜中断者11例,占17.7%,黏膜迂曲者5例,占8.1%,黏膜增粗者5例,占8.1%,食管壁出现糜烂溃疡者17例,占27.4%。结论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在早期食管炎患者的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率,并且对患者损伤较小,在临床中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9.
普瑞博思为新一代主动增加胃肠动力的药物,因其选择性作用于肌间神经丛,具有耐受性,安全的特点,可以反复或长期应用,为此,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8月期间应用普瑞博思治疗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肠动力药是指具有调节胃肠道平滑肌动力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促进胃肠道运动药物和减弱胃肠道运动药物,后者又可称为“胃肠解痉药”。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在消化道疾病谱中呈明显增多的流行趋势,胃肠动力障碍是这类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而,胃肠动力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措施。此类药物品种多,新药研制快,临床应用广泛,药物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主要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在我国总体发病率为5.77%,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12.
胃肠运动功能有障碍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食管方面的胸痛和吞咽困难,胃及近端小肠的腹胀、恶心、呕吐,和其他肠段的腹泻或便秘。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可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就其若干研究进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达明绪  罗婷  钱昆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5,20(3):589-591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m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研究表明胃肠间质瘤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117),认为其可能来源于肠道肌神经丛的间质细胞-Cajal细胞,因此Kindblom等曾将其命名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nmker cell tumor,GIPACY).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其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目前对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对肠神经系统的调整失常,胃肠道激素的变化及局部神经、肌肉各种受体改变,可引起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或黏膜感受器阈值下降,从而引发IBS诸多症状。本研究从胃肠激素的角度观察IBS患者血浆中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病例参考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罗马…  相似文献   

15.
王艳荣  秋瓒 《临床荟萃》2010,25(2):183-184,F0003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ial于1893年观察到的一种非神经但又与神经密切相关的特殊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ICCs与多种疾病,特别是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胃肠激素的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涉及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学科、免疫学等许多学科,而且在临床上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已发现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消化系统,而且还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肽,也在胃肠道中发现。现在胃肠激素已用于许多疾病机制的研究,并用于诊断和治疗。本文就胃肠激素的研究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12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漏诊。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2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内镜、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112例,男91例,女21例,年龄在39~78岁,平均发病年龄(59.54±10.05)岁,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胃,其次食管、直肠、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吞咽不畅,无1例出现类癌综合征。免疫组化诊断嗜铬颗粒蛋白A(Cg A)和突触素(Syn)的阳性率分别为71%、99%。这类肿瘤的转移与病灶浸润深度相关,当浸润深度增加,转移率也升高(P<0.05)。组织学类型与肿瘤大小、周围组织浸润深度、肿瘤标记物CEA、CA242密切相关(χ2=37.958、12.987、8.898、6.524,均P<0.05)。肿瘤TNM分期越高,肿瘤组织学类型分级越高(r=0.308,P=0.001);同时组织学类型分级越高,肿瘤标记物异常越多。结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很多确诊病例已经是晚期。确诊依靠病理检查,Cg A、Syn的联合检测可协助诊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并发食管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1例食管癌并发食管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77岁.进食哽噎20余天.巨检见食管黏膜局部有一息肉状肿物突入管腔,紧邻该肿物另见一溃疡型肿物;镜检见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多为基底细胞型,呈巢状、弥漫排列,侵及肌层;食管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病理核分裂象> 10个/50HPF.免疫组化标记CD117呈强(+).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并发食管间质瘤属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介绍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研究中的一些进展,论述了NO的生物学性质与其在胃的分布,以及NO在F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胃肠运动具有自律性和节律性,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即肠道神经系统(ENS),ENS的神经支配除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存在一类促进胃肠运动或产生抑制作用的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已知NO是胃肠道NANC神经的抑制性递质之一。一氧化氮合酶(NOS)存在于几乎整个消化道,食管下端至直肠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食管下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奥狄氏括约肌及回盲部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周围组织,NO胃动力的影响认为是一个抑制性过程,起舒张作用,延缓胃的排空能力,NO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间叶组织来源的非上皮性肿瘤,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过度增殖所形成,其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1].GIST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占胃肠道肿瘤的2%~3%,发病部位从食管到肛门皆可出现,而胃和小肠最为多见,60%~70%发生于胃部,以胃体、胃窦和贲门部多见[2],20%~30%发生于小肠,结直肠占5%,食管<5%[3],近年来在肠系膜、网膜、肝脏及女性阴道等处也发现了间质瘤[4,5].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