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鱼肝油酸钠乙醇混合液肝癌瘤内注射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照研究了鱼肝油酸钠乙醇混合液(SMPA)和无水乙醇(PAL)肝癌瘤内局部注射的疗效。其中SMPA组30个病灶,PAL组32个病灶。结果显示:PAL组1例控制不佳,6例原位复发,其中2例原位复发伴门脉癌栓,2例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大。SMPA组均控制良好,随访半至一年半无增大。彩色超声血流成像(CDFI)显示:SMPA较PAL快速、完全栓塞肿瘤血管,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病理结果显示:SMPA组浸润区肿瘤细胞绝大部分凝固性坏死,瘤内血管绝大部分栓塞;PAL组虽然在浸润中央区肿瘤细胞大部坏死,但在浸润周边区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在肿瘤的包膜上及其周围有较多的增生血管。我们认为:SMPA较PAL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肝癌瘤内局部注射药物。  相似文献   

4.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表达T细胞标志CD2、CD3以及γδ型T细胞受体。病理表现为肿瘤性T细胞在肝脏血窦和脾脏红髓的弥漫性浸润,不形成结节,易造成误诊。通过对患者肝脏活检标本、脾脏穿刺标本和骨髓标本的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诊断为1例成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结合文献复习,可以认为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是诊断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1例确诊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9岁。自发性脾破裂出血。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性脾窦内侵犯。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2、CD3、CD5、granzymeB及TIA均(+)。结论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9年以来,开展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胎胰、脾、胸腺联合移植术,我们对植后12例胎胰脾及胸腺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的动态观察,用以监测移植脏器的存活状态。现报告如下。 本组受体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9~38岁,平均27.2岁,病程9个月~10年,平均27个月。  相似文献   

7.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我们诊疗的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此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较为典型.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临床上少见的淋巴瘤类型,应注意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胸腺的免疫学作用和胎肝细胞具有正常人肝细胞的代谢功能机理及慢性乙肝活动期患者免疫功能紊乱,试图用人胎胸腺细胞肝细胞悬液治疗慢活肝,来达到调节免疫功能作用。输注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E-花环形成率,CD3^+,CD4^+及CD4^+/CD8^+比值,补体C3含量明显上升。我们认为有一定疗效,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还对其调控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 【例1】男,22岁。因间断发热8个月,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发病初期体温波动在37~39℃,退热时出汗较多,无咳嗽、咽痛、胸闷、气短。曾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自服维C银翘片、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此后出现间歇性不规则午后发热,无盗汗,继而渐表现为每日发热,以下午为主。  相似文献   

10.
罗爱珍 《临床荟萃》1995,10(22):1049-1049
心律失常根据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心悸”病证范畴,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的病名,早在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了“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临床报道以益气养阴,炙甘草汤,生脉饮等治疗较多,但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肝郁脾虚所致的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情怀不畅,以致气机升降失常元气被戕;思虑伤脾无以化生精微,气血乏源,致营卫、宗气无由生成乃致宗气不足,无以贯注心脉,虽病在心,但与肝脾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笔者用柔肝健脾的调和肝脾汤治疗心律失常38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用胎肝细胞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国内外均有报道,被认为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时的一种有力支持治疗。我院自1987年以来用胎肝脾胸腺细胞混合液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9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治疗组9例,均系我院住院病人。男7例,女2例,年龄21~56岁,病程2~15月。依照FAB分型,原始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  相似文献   

12.
王昌明  莫碧文 《临床荟萃》1995,10(8):368-369
近年来国内报告用胎肝细胞混合液(包括胎肝、胎胸、胎脾)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及中晚期恶性肿瘤,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治疗支气管哮喘报道甚少,我科自1993年5月~1994年6月采用胎胸腺细胞悬液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脾、肝及骨髓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脾T细胞淋巴瘤 (hepatosplenicTcelllymphoma ,HSTL)比较少见 ,只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 5 % ,因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 ,1994年REAL分类将其作为暂定亚型[1 ] ,WHO(2 0 0 1)分类将其确认为一种独立疾病[2 ] 。HSTL病理形态上特征性表现为肝、脾、骨髓的窦内侵犯 ,因此容易漏诊。本文对 1例HSTL的肝、脾、骨髓侵犯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2 9岁。 1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纳差 ,进行性加重 ,恶心、呕吐 ,腹泻 ,腹痛 ,厌油等 ,并无意中发现左腹部包块 ,疼痛 ,于当地医院查B超、骨髓穿刺、CT、…  相似文献   

14.
1病例资料【例1】男,22岁。因间断发热8个月,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发病初期体温波动在37~39℃,退热时出汗较多,无咳嗽、咽痛、胸闷、气短。曾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自服维C银翘片、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此后出现间歇性不规则午后发热,无盗汗,继而渐表现为每日发热,以下午为主。在单位卫生所予庆大霉素、青霉素及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无效,出现口腔溃疡、全身皮疹、食欲缺乏,体重明显减轻,故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躯干部可见散在丘疹,略突出皮肤,部分压之褪色,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颈后、右颌下、左腋下、双侧腹股…  相似文献   

15.
顺氨氯铂处理的白血病细胞对人胎脾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增强效应付体辉,谢之荣,邓碧芳顺氨氯铂(顺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铂类抗癌药,除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外,还用于多种肿瘤的联合化疗。据研究,顺铂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在此,我们探讨了K562...  相似文献   

16.
作者自1980~1990年间,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肝动脉鞘剥离为主的新的组合术式,治疗11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伴出血,经5~10年随访和肝穿病检复查,观察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84例,女30例,年龄21~66岁,平均为45.5岁,均为肝炎后或酒精性肝硬化。症状与体征符合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诊断,均有呕血或黑便史,其中伴食道静脉曲张98例(85.9%),Ⅰ度22例,Ⅱ度35例,Ⅲ度41例。急诊入院82例(71.9%),急诊手术57例(69.5%),其中死亡6例(10.5%),择期手术57例(50%),死亡3例(5.2%),共死亡9例,死亡率为7.8%。均伴脾肿大脾切除,并同时移植胎脾片于原脾窝部腹膜后,术后测定IgM,IgG,IgA,C_3等均在正常值内或稍有增加。114例中首次手术者79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拟探索1种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的有效治疗药物.方法 本研究观察了1例2016年1月诊断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由于一般情况不良,不适合接受传统化疗,故采用靶向药物西达本胺治疗.结果 通过西达本胺单药治疗后情况获得惊人的改善,随访到目前为止,患者已获得部分缓解并能维持4年.结论 该研究提示西达本胺是肝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结果3例LCA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的、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1、CD8、CD68、Ⅷ因子和lysozyme(+),CD34和D2-40(-)。结论LCA是很少见的、仅发生在脾的血管肿瘤,CT和B超检查可以发现病变,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该肿瘤常伴有其他内脏疾病。  相似文献   

19.
肝、脾、肾脏多发性血管瘤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脾、肾脏多发性血管瘤1例报告田华①王涛患者女,36岁,因左上腹及左侧腰部疼痛3个月就诊,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B超首诊: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可见7.7cm×5.1cm的形态不规则的实性团块回声,边界清,边缘锐利,周围无声晕,内回声不均匀;脾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