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抗真菌药物对20株新生隐球菌悬浮状态与生物膜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结果判定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inner salt]-降解法。结果悬浮新生隐球菌20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1μg/mL),3株对氟康唑耐药(>64μg/mL);1株对伊曲康唑耐药;20株均对卡泊芬净耐药。而生物膜新生隐球菌显示:在20株中,除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外,其余各株均对两性霉素B耐药。20株菌均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远远高于耐药浓度。对卡泊芬净,均高于其耐药浓度。结论标准微量稀释法结合四甲基偶氮唑盐(XTT)-降解法测定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明显降低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最主要的病原菌,即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从RVVC患者阴道中分离出的102株白念珠菌,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分会公布的《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M-27A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氟康唑(FCZ)对102株白念珠菌的药敏试验示,37株白念珠菌最小抑菌浓度(MIC)≥64.000μg/mL,57株MIC>0.125μg/mL、<64.000μg/mL,8株MIC≤0.125 μg/mL。伊曲康唑(ICZ)对37株耐FCZ的白念珠菌药敏试验示,35株MIC≥16.000μg/mL,仅2株MIC<16.000μg/mL。结论:①NCCLSM-27A方案操作简便,MIC的一致性及重复性好,可作为体外抗真菌药敏感性试验的一种较好方法。②37株耐FCZ的白念珠菌对ICZ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FCZ和ICZ可能具有相似的抗真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生隐球菌热休克反应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热休克反应在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中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的影响,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方法:根据NCCLS的M-27-p方案,测定新生隐球菌在热休克(42℃×30min)前后两性霉素B对新生隐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随机抽取其中7株新生隐球菌,采用鼠抗人、猪、狗等的Hsp70抗体,通过Western印迹法来检测其Hsp70,根据实验信号强弱定性判断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Hsp70产量。结果:①在热休克后两性霉素B对新生隐球菌的MIC较热休克前有明显提高(P=0.002)。②在42℃×30min热应激下新生隐球菌Hsp70产量较在30℃培养下增加。结论: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下降受其热休克反应的影响。结合临床,在较难治愈的病例中Hsp70表达量增加,热休克反应增强;并可能产生与人体Hsp70的交叉免疫反应,推测其对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判断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 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MIC值的几何均数,在35%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在55%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在10%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组合作用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每一种联合用药组合都较5—氟胞嘧单独用药有明显减少。结论 氟康唑与5—氟胞嘧啶联合比单一药物体外抗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在酵母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M27-A方案),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酵母菌(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了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发现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MIC几何均值比单用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在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笔者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构建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与荚膜缺陷株cap64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时间。结果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均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感染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荚膜可能不是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 研究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新生隐球菌及念珠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 ,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提出的标准 (M2 7-A方案 ) ,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 18株新生隐球菌和 10株念珠菌进行了氟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MIC几何均值比单用有显著降低 ,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联合抑菌指数 (FICI)的平均值为 0 .6 2 9。氟康唑和特比萘芬的协同相加作用较为明显 ,未发现有拮抗作用。结论 : 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致病酵母菌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 联合用药时,伊曲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2730μg/mL显著降低到0.1195μg/mL,两性霉素B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6830μg/mL显著降低到0.2102μg/mL,35%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55%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1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都较单独用药有明显减少.结论 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较任一药物单独用药体外抗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9.
葡萄糖消耗试验用于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葡萄糖消耗试验应用于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分析8种抗真菌药物与40株临床分离菌株在仅含葡萄糖为碳源的酵母氮培养基(YNBG)上孵育后葡萄糖的浓度变化,反映真菌细胞的受抑制程度,同时与NCCLS M27-A液基微量稀释法对比。结果:葡萄糖消耗试验在念珠菌和隐球菌的药敏测定中至少可以节省20小时,对须癣毛癣菌则至少可节省40小时;除两种方法测得的联苯苄唑MIC符合程度较低外,两种方法测得的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环吡酮胺的MIC符合程度均较高。在评价由较低或较高浓度药物诱导的真菌细胞受抑制程度时,葡萄糖消耗试验更精确。结论:葡萄糖消耗试验具有客观量化、快捷、精确的优点,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的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推荐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7株来自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结果 氟康唑、立福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2.0~128μg/mL、0.008~0.5μg/mL,前者MIC50、MIC90几何均数值分别为4μg/mL、8μg/mL,后者几何均数值分别为0.125μg/mL、0.25μg/mL。其中,对氟康唑敏感菌株占81.8%(63/77),中度敏感或剂量依赖性敏感菌株占16.9%(13/77),耐药菌株占1.3%(1/77)。中度敏感和耐药的14株菌中,临床分离株占85.7%,尽管在临床菌株与环境分离株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仍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结论 虽然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出现中度敏感或耐药,但立福康唑对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有望成为治疗隐球菌病药物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