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动脉硬化的危害是容易造成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以下简称动脉硬化)主要侵犯大动脉和中等管径的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脾动脉等,常以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们是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目前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高脂蛋白血症的关系极为密切,脂质代谢障碍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发病原因,在高脂蛋白血症的患者中,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所以,如何早期发现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并给于合理治疗,是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兹将有关知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曹玄林 《河北医药》1990,12(4):219-220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许多合并症,对人类构成巨大危害,对该病的有效防治必须建立在对其发生机理真正了解的基础上,近10年来对动脉硬化的研究逐渐集中于细胞和分子水平。随着认识的深化,防治该病的注意力将由耗资较大,目标不明确的人群普查预防转向动脉硬化高危险个体的防治。基础研究的进展为动脉硬化个体带来了希望。一、脂蛋白受体的研究血脂改变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相关性的群体调查和宏观研究已为人们熟知。然而这种相关性仍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血脂高的人未患动脉硬化病症,而血脂在正常范围的人却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是一种发生在动脉血管中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等3种类型,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就是血管管壁增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狭窄。目前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理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硬化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继续增高态势,不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且已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其罪魁祸首是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硬化原因有300多种,其中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精神紧张、饮食缺乏蔬菜水果、高胆固醇、腹型肥胖是造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但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十分缓慢的过程,从早期阶段以损伤处出现少量泡沫细胞,脂质沉积在血管壁的细胞外间隙,内膜增生,到最严重时形成粥样斑块大概需要30年时间,而且长期无任何症状,病变始于青少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对老年人的危害是很大的,起病急骤,变化快,病情严重,预后差,死亡率高。老年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病死率较高,是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生产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近几年国外死亡率为44~70%,国内为30~55.7%。我院1976年~1978年2月,应用20%甘露醇为主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42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病死率为45.2%,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冰 《江苏医药》2012,38(18):2212-2213
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致死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中居首位,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0%-30%。研究认为,尽早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是提高脑出血患者生存率及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疾病及其并发症越来越多,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本文阐述了胆固醇的理化性质及生理作用,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和一些较为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以期对人们了解、预防并治疗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300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萍  徐岷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63-1363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血压升高危害不仅仅是其本身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其也是冠心病、动脉硬化及中风的危险因子。近年来,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改变中,血液流变学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资料显示.血液流变学因素的改变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动脉硬化程度对新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170例连续纳入的疑诊脑动脉硬化症的神经内科门诊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随访6个月,评价动脉硬化程度与6个月内新发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所示脑动脉硬化程度与6个月内新发脑梗死的相关系数为0.575(P<0.05),呈正相关。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动脉硬化程度越高,6个月内新发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86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口服氟伐他汀40mg/d,1次/d,疗程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其变化。结果氟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1)。结论用氟伐他汀治疗能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延缓及降低颈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庞洪波 《淮海医药》2005,23(5):349-35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双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或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63例非脑梗死患者行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中有60例,非脑梗死组中有55例发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脑梗死组绝大多数为双颈动脉梗化,且伴单侧或双侧粥样斑块形成,单颈动脉硬化绝大多数也伴有粥样斑块形成,而非脑梗死组绝大多数为单颈动脉硬化,仅2例伴粥样斑块,两组之间在双颈动脉硬化数、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数、双颈动脉硬化伴双侧或单侧粥样斑块数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双颈动脉硬化伴单侧或双侧粥样斑块,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动脉硬化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90例患者利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上臂一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然后根据baPWV值,将患者按照动脉硬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然后检测每名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值,利用统计学方差分析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随着四肢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也逐渐增高(P〈0.05)。结论:四肢动脉硬化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血脂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8年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脂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方法对948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分为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增高组,进行8年随访观察。结果血脂增高组共503例,其中总胆固醇(TCH)增高256例,三酰甘油(TG)增高169例,两项都增高161例,β-脂蛋白(LDL)增高231例,三项同时增高135例。发生冠心病145例,心肌梗死11例,脑动脉硬化66例,脑血栓35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13例,高血压病115例,其他疾病74例,无临床诊断疾病34例。血脂正常组共445例,发生冠心病81例,心肌梗死2例,脑动脉硬化59例,脑血栓5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高血压病72例,其他疾病139例,无临床诊断疾病84例。两组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脂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血脂是诱发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CTA),其中4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CTA清晰显示28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其中26例患者可见大小、数目各异及分布不规则的斑块形成。共观察476段血管,其中0级302段,Ⅰ级54段,Ⅱ级50段,Ⅲ级42段,Ⅳ级28段。结论 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硬化的位置、斑块的性质和准确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沈超  孙蓬  李传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64-165,167
目的评价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47例的手术效果及通畅率。结果自体移植静脉血管术后总有效率为95.7%,术后平均随访3年(2个月~8年),通畅率为75.6%。结论该手术取材简便、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疗效满意,是外科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眼底动脉硬化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多元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血压、血脂、血糖的相关性,评估中风危险度。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就诊的患者335例,作为观察组,并与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180例作对照,动态检测眼底动脉硬化、血压、血糖、血脂的异常变化,并做综合量化评估。结果脑血管疾病与眼底动脉硬化、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眼底动脉硬化、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的量化评分,能够预估中风,以便采取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老年期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1000例60岁以上老年期人群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和血脂、血糖、血压3项临床指标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别,且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与年龄增长呈现一定正比关系(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体型正常较体型偏瘦或偏胖者发病率低(P〈0.05);炯龄越长者,动脉硬化发生率越高(P〈0.05)。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与老年期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相关的各项因素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炯史以及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提醒患者放松精神,注意合理饮食,不吸烟,并适当进行锻炼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硬化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糖代谢状态疗养员动脉僵硬度改变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共入选527例疗养员,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组)、血糖代谢异常组(IFG+IGT组,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者)、糖尿病组(DM组),同步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参数;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定仪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颈动脉-远端动脉脉搏波速度(CDPwV)。比较各组间血压、血糖、血脂参数及CFPwV、CDPwV,并将各因素与CFPwV、CDPwV分别进行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血糖代谢异常组、糖尿病组中,血压、血糖、血脂参数、CFPwV、CDPwV值均较正常糖耐量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收缩压(SBP)、餐后2h血糖(2hPG)、胆固醇(TC)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CDPwV与SBP、空腹血糖(FPG)、2hPG、TC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 SBP、2hPG、TC是CFPwV的显著影响因素,SBP、FPG、2hPG、TC是CDPwV的显著影响因素。异常的糖代谢状态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糖尿病前期CFPwV、CDPwV显著升高,提示存在早期动脉硬化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