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Y  Zhao C  Xie CM  Lu LX  Sun Y  Han F  Wu HB  Cui NJ  Zeng ZY  Lu TX 《癌症》2006,25(5):521-525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1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孙颖  马骏  卢泰祥  王岩  黄莹  唐玲珑 《癌症》2004,23(Z1):1523-1527
背景与目的:合理定义鼻咽癌颈部靶区在临床上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指导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颈部靶区的勾画.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4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的鼻咽癌病例51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增强CT模拟扫描.淋巴结分区标准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结果:512例病例中,328例(64.1%)诊断为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的病例中61.3%为单侧淋巴结转移,38.7%为双侧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的发生率为64.1%,其中单侧占50.9%,双侧占49.1%.淋巴结阳性的病例中Ⅰ、Ⅱ、Ⅲ、Ⅳ、Ⅴ、Ⅵ和咽后区的转移率分别为3.0%、97.9%、46.0%、9.5%、13.7%、0%和74.4%.跳跃性转移率仅为4.6%~6.5%.25.3%的N1-3病例出现了推荐标准以外区域的侵犯.结论: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由上而下循序性的;跳跃性转移发生率低;咽后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的首站淋巴结.咽后、Ⅱ区和Ⅲ区最容易受累及;Ⅰa和Ⅵ区从未受累.有部分阳性淋巴结超出了RTOG推荐用于N0的颈部CTV范围.以上结果有助于鼻咽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颈部靶区的勾画.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比较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部位检出率的差别;评价MRI相对于CT对92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建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指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查阅文献参照国内外同行的勾画情况,根据我院常规放疗的经验,科室全体医生共同讨论多次,建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指南,并选择代表性的CT图像进行勾画,然后打印成彩色图谱.选择6例鼻咽癌患者,然后3名放疗科医师分别勾画一侧眼球的外轮廓,然后该3名医师分别独立的勾画鼻咽CTV和淋巴结CTV,另外一名医生勾画出3者的公共体积;最后3名医师再次根据靶区勾画的指南独立的勾画鼻咽CTV和淋巴结CTV,另外一名医生勾画出3者的公共体积,分别计算眼球、根据指南前后勾画鼻咽CTV和淋巴结CTV的公共指数.运用Wilcoxon检验来分析靶区勾画指南是否减小了医师之间的勾画差异.结果:初步建立了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指南,3名医师勾画的眼球中位公共指数为96.23(95.27~97.04),3名医师根据指南勾画前后的鼻咽CTV的中位公共指数分别为71.98(67.45~79.71)和91.72(89.79~93.37)(P=0),淋巴结CTV的中位公共指数分别为64.64(54.71~72.73)和91.35(88.87~93.62)(P=0).结论:鼻咽癌靶区勾画指南的建立提高了不同医师勾画靶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MRI/CT影像融合对鼻咽癌靶区勾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MRI/CT影像融合对鼻咽癌靶区勾画的价值.方法: 本院2006年2月-5月接受调强三维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治疗的初诊鼻咽癌患者6例,CT及MRI扫描后行MRI/CT影像融合,由3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放疗科医师(命名为医师1、2、3)勾画鼻咽部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每位医生针对CT图像(参照MRI片)及MRI/CT融合图像先后各勾画1个GTV,共生成18个CT图像的GTV(CT靶区)及18个MRI/CT融合图像的GTV(MRI靶区),研究影像融合对靶区勾画的影响.结果: CT靶区的平均体积为51.4 cm3,大干MRI靶区的43.4 cm3,大多数(66.7%)MRI靶区比CT靶区小,2种靶区在三维空间各个方向上都有差异.不同观察者所勾画的靶区有一定的差异,他们之间所勾画的CT靶区最大与最小的差异为12 cm3,而MRI靶区最大与最小之间差异为7 cm3,而且医师1与3之间以及2与3之间在靶区勾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分别为0.002及0.006).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异,不同医师根据MRI/CT融合图像勾画的靶区(MRI靶区)之间的差异小于根据CT图像勾画的靶区(CT靶区)之间的差异(t检验,P=0.000).结论: MRI/CT影像融合影响鼻咽癌靶区的勾画,不同医师勾画的靶区常因主观认识上的差别而存在一定的差异,MRI/CT影像融合可以缩小医师之间靶区勾画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MRI与CT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检测差异及其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68例,放疗前5 d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和增强MRI。在CT和MRI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和T分期。结果 MRI对鼻咽癌侵及头长肌、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检出率分别为82.4%、85.3%、39.7%、48.5%、54.2%和20.6%,CT的检出率分别为58.8%、70.6%、17.6%、17.6%、29.4%和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RI和CT对鼻咽癌侵犯鼻咽壁、鼻腔、口咽、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1例(30.9%)T分期发生改变。结论与CT比较,MRI在鼻咽癌诊断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发现咽后淋巴结、头长肌、颈动脉鞘区、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病灶。MRI可使患者T分期升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与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NPC)侵犯范围的界定及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方法: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初诊NPC患者85例行CT与MRI检查,对比其向周围结构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异同。分别勾画鼻咽原发肿瘤范围并比较其靶体积(GTV)的差异。结果:MRI和CT显示椎前肌侵犯、颅底骨质破坏、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为44、59、56例和65、28、2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TV-MRI较GTV-CT平均增大3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对NPC侵犯范围的显示较CT有优势,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提高NPC放疗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减少肿瘤靶区的遗漏。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PET-CT通过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的结合,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勾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放射治疗靶区,PET-CT定位可能成为放疗模拟定位的新平台,而提高精确放疗的疗效.本研究试图探讨18F-FDG-PET-CT对CT难以界定的NSCLC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30例III期NSCLC患者进行治疗体位的PET-CT扫描,扫描数据传入GE Advantage Sim 6.0放疗工作站,放疗科医生与CT和核医学科医生分别根据CT、PET-CT融合图像进行临床分期与靶区勾画,并制定相应的放疗计划.选择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umor volume,PTV)、周围正常组织受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PET-CT改变临床分期:10%(3/30)的病例分期升高,10%(3/30)的病例分期降低;②PET-CT改变GTV和PTV:60%(18/30)的病例靶体积缩小,40%(12/30)的病例靶体积增大,其中体积发生明显变化者(变化>25%)占56.67%(17/30),但全组GTV、PTV变化不明显(P>0.05);③PET-CT改变治疗计划参数:给予相同的靶区剂量60 Gy/30次,PET参与后PTV变化者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均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各项指标全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应用PET-CT模拟定位并勾画靶区,可避免靶区扩大或遗漏,对提高CT难以界定的III期NSCLC靶区精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18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Wang XS  Hu CS  Wu YR  Qiu XX  Feng Y 《癌症》2004,23(9):1056-1059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要求在cT图像上准确划分需要照射的淋巴结和相应的亚临床靶区,前提就是总结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分布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规律。方法:2003年7月至2003年11月,259例鼻咽癌患者在我院接受了放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横断面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是颅底至锁骨。由放射诊断医生和肿瘤放射治疗医生共同阅片,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TOG)建议的分区准则,总结淋巴结在RTOG各区的分布,并运用χ^2检验分析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以舌骨和环状软骨下缘为界把颈部分成三个区组,分析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情况。结果:本组中218例(84.2%)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a 0例,Ⅰb 6例(2.8%),Ⅱa115例(52.8%),Ⅱb 192例(88.1%),Ⅲ78例(35.8%),Ⅳ20例(9.2%),Ⅴ65例(29.9%),Ⅵ10例,咽后157例(72.0%),耳前2例(0.9%)。各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和T分期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5例(2.3%)发生跳跃性转移。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Ⅱa、Ⅱb区和咽后最容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基本遵循由上到下,从近到远发展的规律,很少发生跳跃性转移,T分期和各区淋巴结的转移比例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MRI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ao KJ  Xie CM  Huang PY  Hu D  Sun R  Chen QY 《癌症》2007,26(2):164-167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依据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鼻咽癌'92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共有100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并在治疗前能同时或短时间内(不超过15天)作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扫描和MRI增强扫描的鼻咽癌初治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21~60岁,中位年龄46岁.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解剖部位受侵犯的阳性率,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对各解剖部位的检出率.按鼻咽癌'92分期标准,分别以CT加临床体检和MRI加临床体检对10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所划分的各期病例数的构成比.结果:CT和MRI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率分别为31.0%(31/100)和56.0%(56/1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715,P=0.000).CT和MRI对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40.0%和55.0%,差异有显著性(X2=4.511,P=0.034).对于T分期,用CT和MRI划分的各期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339,P=0.039),而CT和MRI对于N分期(χ2=0.275,P=0.965)和临床分期(χ2=5.525,P=0.137)划分的各期病例数构成比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和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MRI使鼻咽癌的T分期升级,对临床分期有升级的趋势,而对N分期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MRI在鼻咽癌分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Sun Y  Mao YP  Ma J  Huang Y  Tang LL  Wang Y  Liu LZ  Lu TX 《癌症》2007,26(2):158-163
背景与目的: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应用,MRI对于鼻咽癌的诊断价值已被证实明显优于CT.本研究旨在分析MRI与CT检查对鼻咽癌'92分期及6th UICC/AJCC分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增强CT及MRI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如颅神经受损及颈淋巴结大小,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进行'92分期及6th UICC/AJCC分期,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MRI在诊断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口咽、鼻腔、咽旁间隙)、咽后淋巴结转移以及颅底骨质、副鼻窦、海绵窦/颅内、颞下窝及颈椎侵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CT,而对于颈部巴结转移的检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于'92分期,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26.0%升级,6.0%降级);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6.4%升级,5.2%降级);30.4%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24.0%升级,6.4%降级).对于6th UICC/AJCC分期,MRI使39.6%的T分期发生改变(36.0%升级,3.6%降级);9.2%的N分期发生改变(5.6%升级,3.6%降级);37.6%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33.6%升级,4.0%降级).结论:MRI检测鼻咽癌局部病灶的侵犯范围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相似.建立新的、以MRI为主要手段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系统的研究具有临床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Hu WH  Zhang GY  Liu LZ  Wu HB  Li L  Gao YH  Pan Y  Wang QS 《癌症》2005,24(7):855-860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对放疗计划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PET-CT和MRI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鼻咽癌淋巴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5例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行PET-CT和MRI检查。依据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采用Som提出的分区标准,总结转移淋巴结在淋巴结各区的分布。结果105例患者中,35例PET-CT与MRI诊断不符。PET-CT评价为阳性而MRI阴性的30个淋巴结,经随访25个为阳性。MRI评价为阳性而PET-CT阴性的37个淋巴结,随访21个为阴性。依据随访结果,77例患者(73.3%)有淋巴结转移。Ⅱ区转移率最高,达87%。顺着颈静脉链,Ⅲ区、Ⅳ区、锁骨上窝、Ⅶ区转移率依次降低,分别为42.9%、14.3%、7.8%和1.3%。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70.1%,低于Ⅱ区,23例患者(29.9%)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结论PET-CT判断鼻咽癌淋巴转移较MRI准确。鼻咽癌淋巴转移呈现由上往下循序发展的规律。咽后和Ⅱ区淋巴结均是鼻咽癌转移的首站。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CT对比,探讨18F-FDG PET-CT 在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前18F-FDG PET-CT 、CT图像。在CT图像上分别以淋巴结最短径>0.5cm(A 标准)、最短径≥1.0cm(B 标准)及最长径≥1.0cm(C 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在PET-CT 图像上,分别以目测腋窝淋巴结出现18F-FDG 异常放射性浓聚为判定淋巴结阳性的标准(D 标准)及半定量分析法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 max)≥1.0 为判定淋巴结转移标准(E 标准)。 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影像方法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结果:乳腺癌患者腋窝阳性与阴性淋巴结在大小及SUV max 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诊断标准中,以PET-CT 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及与病理吻合度Kappa 值最高,其中A 标准灵敏度最高(59.3%)而特异度最低(83.5%);B 标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8.2% 、72.7%),而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低(27.1% 、88.4%);C 标准各项诊断指标相对较差,无突出项;PET-CT 图像目测与半定量诊断结果相同,其诊断准确性(90.1%)、阴性预测值(92.5%)均优于单独CT诊断,且与病理诊断吻合度较好(Kappa 值为0.57),在诊断灵敏度(55.9%)、特异度(96.1%)及阳性预测值(71.7%)方面与单独CT比较也具较高诊断价值,阳性组SUV max 较阴性组明显为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F-FDG PET-CT 是一种直观有效的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MRI对78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鼻咽癌按92’福州分期进行临床分期,其主要依据是临床检查和CT检查。随着MRI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其对显示鼻咽癌侵犯范围更加敏感、精细,势将影响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本文通过对78例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图像的比较,探讨MRI相对于以CT为基础,对鼻咽癌92’福州分期造成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78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的CT和MRI图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采用χ2检验分别以CT和MRI图像为依据的鼻咽癌92’福州分期的差异。结果:MRI和CT对鼻咽癌病变检出率分别为:茎突前间隙82.0%,65.4%;口咽34.6%,20.5%;咽后淋巴结74.4%,55.1%;颅底骨质51.3%,30.8%;海绵窦/颅内19.2%,5.1%;副鼻窦33.3%,19.2%;翼腭窝16.7%,6.4%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鼻腔28.2%,21.8%;茎突后间隙侵犯65.4%,67.9%;喉咽2.6%,1.3%;以及对颈部淋巴结各区检出率等,差异无显著性。对T、N分期的影响:按照92’福州分期标准,MRI使42.3%的T分期发生改变;25.6%(20/78)的N分期发生改变。对临床分期的影响:按照92’福州分期标准,MRI使28.2%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以MRI作为鼻咽癌的检测手段,诊断更准确,尤其对颅底颅内病变和咽后淋巴结;临床分期改变幅度大,将影响对临床预后的评估;应考虑将MRI图像作为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8FDG PET-CT与MRI在口咽鳞癌术后精确放疗中应用价值。 方法 53例口咽鳞癌患者在术后2周内行PET-CT与MRI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作为判断标准对比二者在术后残存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阳性检出率,并比较基于PET-CT与MRI确定的肿瘤靶区及临床靶区体积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 14例患者术后残留,PE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为92.86%、94.87%、86.67%、97.37%、94.34%,MRI为57.14%、76.92%、47.06%、83.34%、71.70%,在诊断阳性淋巴结方面各值PET-CT均高于MRI (P均<0.05),但在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方面相近(P均>0.05)。14例存在术后残留患者,GTVPET-CT为(45.62±22.13) cm3,GTVMRI为(60.61±23.12) cm3(P=0.034);CTVPET-CT为(125.54±17.53) cm3,CTVMRI为(142.18±21.22) cm3(P=0.011)。39例无术后残存患者术区及高危区照射体积CTVPET-CT为(117.87±17.66) cm3,CTVMRI为(128.05±20.65) cm3(P=0.099)。  相似文献   

17.
Aim: To identify the locoregional extension of hypopharyngeal carcinoma (HPC), particularly the invasion of the nasopharynx and skull base, and metastasis of level VI and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 (RPLN) by investigat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together with the radiotherapy target of HPC. Methods: CT and MR images of 186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HPC between Aug 2000 and Dec 201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We used the χ2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analyze local invasion and regional spread and to determine their relationships. Results: Of the 186 patients, there was only one case of invasion of the nasopharynx without skull base involvement. The rate of regional node metastasis was 79%.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P = 0.1). Level IV metastasis (P = 0.001), RPLN metastasis (P = 0.041) and esophageal invasion (P = 0.003)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evel VI metastasis. Primary tumor subsite (P = 0.024), bilateral cervical node metastasis (P < 0.001) and size of cervical nodes (P = 0.01)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RPLN metastasis. Conclusion: The locoregional spread of HPC occurs via certain routes. It is potentially unnecessary to routinely and prophylactically irradiate the nasopharynx and skull base.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HPC should receive bilateral cervical prophylactic irradiation. The decision regard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ophylactic irradiation to the level VI and RPLN areas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