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郭建平|侯志刚|田殿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9):1147-1149
目的:探讨内乳淋巴结状态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100例乳腺癌并内乳淋巴结转移患者内乳淋巴结术后大小、转移情况以及长度厚度比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淋巴结情况将其分为增大组、减少组以及未变化组,同时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转移复发组、未转移复发组。并以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患者淋巴结增大组、减少组以及未变化组其乳腺癌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1.54%,6.90%,6.25%(P<0.05);转移复发组、未转移复发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内乳淋巴结长度厚度比分别为1.55±0.82,2.73±0.53,2.69±0.71(P<0.05),转移复发组明显小于健康组以及未转移复发组患者。结论:淋巴结的状态可作为一种观测指标,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提供间接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2所医院10年间保乳治疗6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保乳术不放疗和保乳术加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随访12~140个月。结果保乳手术未放疗组3年复发率11.54%(3/26),显著高于手术加放疗组3.03%(1/33)(P〈0.05)。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保乳手术未化疗者,其5年远处转移率(50.0%)高于手术加化疗组(11.1%)(P〈0.05)。结论保乳术后应进行放疗;年轻、淋巴结阳
性、组织学分级Ⅲ级者应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3.
内乳区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也:是乳腺癌淋巴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注射技术的出现,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显像率显著提高,经肋间行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以最小的风险评估内乳区淋巴结状况,并进一步完善乳腺癌的淋巴结分期.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的可行性,SLN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可靠性。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T1-2期、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的乳腺癌病人,使用^99mTc右旋糖酐或^99mTc硫胶体为示踪剂,γ探测仪探测SLN,然后进行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两处标本同时送病理检查,以此来评价SLN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能否准确地反映腋窝淋巴结状态。结果 在10例病人中发现SLN,发现率为66.6%(10/15),SLN的数量为1-3枚/例,平均2.1枚/例,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5-16枚/例,平均10.3枚/例,发现SLN的10例病人中1例(10%)SLN有癌转移,其他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SLN未发现癌转移而NSLN有癌转移,假阴性率20%(2/10),准确性80%(8/10),结论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技术以及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可靠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提高准确性,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检出相关临床和组织学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中哨兵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 ,SLN)检出成功率的预测因素。方法 应用原发肿瘤周围注射 1%亚甲蓝示踪方法对 10 8例Ⅰ、Ⅱ期原发乳腺癌患者进行哨兵淋巴结活检 (sentinellymphnodebiopsy ,SLNB) ,随后行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在内的乳腺癌手术。通过分析评估临床和组织学因素 ,确定术中SLN成功检出的相关因素。 结果 10 8例患者术中行SLNB ,84例成功证实SLN(77 78% )。在被评估的临床因素中 ,年龄 <5 0岁 (χ2 =7 4 4 7,P <0 0 1)、原发肿瘤位于上、外象限 (χ2 =6 330 ,P <0 0 5 )、术前穿刺活检确诊 (χ2 =5 5 0 9,P <0 0 5 )、淋巴管示踪成功 (χ2=13 12 5 ,P <0 0 1)明显地与术中SLN的成功证实有关。组织学因素与SLN的检出无关。 结论SLNB过程中SLN检出可能失败。术中SLN证实最好的预测因子是淋巴管示踪成功 ,另外的因素如年龄 ,肿瘤位置和确诊方法对SLN的成功检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前哨淋巴结检测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预测腋淋巴结肿瘤转移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专利蓝染色法和 /或99mTc标记的硫胶体示踪法对我院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两种方法联合检测 3例前哨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 ,SLN)均阴性者未行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81例患者SLN总检出率为 96 3% (78/81) ,总准确率为97 5 % ,总假阴性率 9 7%。 5 3例单纯染色法检出率为 92 5 % ,准确率 94 2 % ,假阴性率 15 8% ;2 8例99mTc示踪法和 /或染色法联合检测结果分别为 10 0 % ,10 0 %和 0。结论SLNB能够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两种方法联合检测为最佳。术前化疗对假阴性率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乳腺癌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分期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305例(根据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无新辅助化疗组)行乳腺癌各式改良根治术与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患者的相关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状况等信息,分析内乳淋巴结对乳腺癌分期与治疗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6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67.2%),内乳淋巴结转移者23例(34.3%);乳腺癌淋巴结病理(pN)分期改变者23例(34.3%),乳腺癌肿瘤病理(pTNM)分期改变者8例(11.9%)。无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238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5例(65.1%),内乳淋巴结转移者30例(12.6%);乳腺癌pN分期改变者30例(12.6%),pTNM分期改变者23例(9。66%)。新辅助化疗组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χ2=15.7,P〈0.05),pTNM分期改变率也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贸(χ2=5.3,P〈0.05)。结论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pN分期、pTNM分期有一定的影响。新辅助化疗不能使所有内乳淋巴结转移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不仅可完善乳腺癌pN和pTNM分期,而且能够指导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内乳区局部过度治疗,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区域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指标。大量资料表明同时伴有腋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以往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内乳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该区的放疗因对心脏的潜在毒性而存在广泛争议。然而近十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兴趣。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完善分期的基础上,指导辅助治疗,并且在辅助放疗的靶区选择上达到了充分的共识。本文阐述了内乳淋巴结转移及其在乳腺癌中的预后、分期和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内乳前哨淋巴结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预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对56例乳腺癌行亚甲蓝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标本常规行HE染色、免疫组化病理检查. 结果 SLN成功检出52例(52/56,92.8%),常规病理检查证实SLN转移22例;SLN无转移,但非SLN发现转移者1例,假阴性率为4.3%(1/23).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29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发现1例CK-19( )、EMA( ),另1例CK-19( ),CEA( ),而所属非前哨淋巴结无肿瘤转移. 结论乳腺癌亚甲蓝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可以预示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6例乳腺癌、28例乳腺良性肿瘤、37例癌旁乳腺组织和29组腋窝转移淋巴结中OPN的表达,分析OPN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OPN的表达水平(4.83)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1.86)和乳腺良性肿瘤(2.18)(P<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乳腺癌原发病灶与相应的腋窝转移淋巴结之间OP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乳腺癌c erbB 2阳性表达组OPN表达水平(5.22)高于c erbB 2阴性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乳腺癌OPN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数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8)。结论:OPN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乳腺癌传统临床病理因素建立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报模型,实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低危组”和“高危组”分类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早期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报模型,并观察其效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12个危险因素中筛选出3个建模因子: 腋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和C-erb-B2表达,由此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回顾性与前瞻性预报的正确率分别为79.3%,69.2%。结论:可以通过预测模型将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两个亚型,以预测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性,该预测模型为乳腺癌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放疗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近6年76例保乳术后加放疗的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76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5%,94.8%;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3%,6.6%;术后3,5年乳房保留率分别为96.05%,93.3%;仅1例胸壁复发,无死亡病例.该复发病例25岁,未婚,保乳愿望强烈,复发后再次行乳房切除及化疗,现健在.术后形体美容效果满意度80.5%.结论 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及放射治疗可取得满意结果,规范化的切除和术后放疗、全身综合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残胃复发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收治的48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复发时间为6~36个月,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8例(58.3%),平均生存40.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20例(41.7%),平均生存14.8个月;全组平均生存期30.6个月,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病期、病理类型、根治与否、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根治性手术及临床分期、腹膜种植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年间收治的1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就诊时已属晚期,活检后分别存活6个月和8个月。其余9例均手术治疗,其中3例失访,1例术后5年肺转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根治术后5年发现同侧腋下结节,活检为癌复发,予放疗及化疗,至今存活已逾7年,另4例术后已生存0.5~7.0年,仍在治疗中。结论重视男性乳腺癌早期诊断,行积极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分化诱导剂尿多酸肽(CDA—Ⅱ)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CDA—Ⅱ与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进行体外培养,同时以维甲酸为阳性对照,观察CDA—Ⅱ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凋亡及形态学等方面的影响。结果CDA—Ⅱ可减缓两株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结论CDA—Ⅱ可抑制MCF-7和MDA-MB-231两株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本研究为CDA-Ⅱ治疗乳腺痛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对15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皮瓣厚度、皮瓣张力和皮瓣坏死之间的关系。结果:15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中,32例(20.25%)发生皮瓣坏死。高张力皮瓣组皮瓣坏死率明显高于低张力皮瓣组(30.0%∶10.26%)(P<0.05);薄皮瓣组的坏死率高于厚皮瓣组(28.95%∶10.87%,P<0.05);在厚皮瓣组中,高张力皮瓣坏死率高于低张力皮瓣(21.43%∶2.00%,P<0.05);在薄皮瓣组,不同张力组之间,皮瓣坏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是导致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重要原因,合理的皮瓣厚度、无张力皮瓣缝合、防止淋巴管漏及术后单管多孔引流是预防皮瓣坏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MLR)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MLR分组的截断点;应用CK20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进而研究MLR与预后、N分期、病理特征、微转移的关系。结果:121例胃腺癌患者,MLR预测术后3,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053,0.896±0.046,截断点分别为MLR=30.95%,MLR=3.15%。据此分组:MLR1(MLR<3.15%),MLR2(3.15%≤MLR≤30.95%)及MLR3(MLR>30.95%)。生存分析显示:MLR值越高,预后越差(P=0.000);ML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相同N分期(N1或N2)患者,MLR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CK染色总MLR分别为34.7%(242/697)和43.5%(303/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微转移的检测能明显改变MLR值。无论是HE染色还是CK染色,MLR都与肿瘤淋巴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MLR预测术后3年或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大,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可用于确定其分组的截断点,进而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能显著改变MLR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N)的检测方法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中使用亚甲蓝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N示踪,观察冷冻快速切片检查SN转移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及SN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24例中成功检出21例SN,成功率为87.5%,SN平均每例3枚;1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4.8%(1/21);无假阳性。SN对颈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83.3%。结论亚甲蓝染色法检测SN可较准确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细胞抑制素(ES)浓度比值在手术前、后及复发时的变化,探讨肿瘤切除和术后复发对体内血管生成平衡的可能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试验和ELISA法测定59例乳腺痛患者手术前、后和复发时血清VEGF及ES水平,计算VEGF/ES比值,片与30例乳腺良性肿瘤和5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1)手术前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和ES水平与两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05),VEGF/ES比值为9.1;手术后3周时,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而ES仍保持在较高状态,VEGF/ES比值下降至3.3。(2)复发患者术后VEGF/ES比值与术前相比也有所下降(10.3 vs 7.4),但一旦疾病复发时VEGF水平又急剧上升,VEGF/ES比值升至14.2。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VEGF/ES比值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的一个独立因素。结论乳腺癌肿瘤切除可影响患者体内血清VEGF—ES间平衡,监测VEGF/ES比值对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