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所全日制初中14岁以下一至三年级学生2 235名(其中留守儿童810名)进行生活事件问卷调查,以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因素的影响。结果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男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项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因子初中留守儿童中男女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12),在健康适应因子得分上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P=0.023)。结论留守生活对男女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的状况及其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甘肃省1 1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持利用度方面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7,P=0.007)。留守儿童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两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2.094,P=0.037;t=3.224,P=0.001);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他因子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总分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意识量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应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尤其是社会支持利用度,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江苏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杀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6-7月,整群抽取南京与盐城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五至八年级学生961人,其中留守儿童418人,使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为(23.24±7.38)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1.18±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01);父母外出工作年数对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对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分别为(87.30±9.62)、(87.82±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年级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22,P0.001)。结论留守儿童自杀风险高于非留守儿童,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应当有针对性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尽快制定应对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响应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9年1-2月随机抽取山东省淄博、青岛、滨州、潍坊及枣庄5个地市的6所中学497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181例,非留守儿童316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农村留儿童孤独感发生情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住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住校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负性生活事件有正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缺少父母照顾和陪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可以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且可建造留守儿童学校,让孩子可以在父母所在地区上学,培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减少或消除孩子的孤独感,使其能更好地应对负性生活事件,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小学生348名,初中生575名。运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923名调查对象中去除MHT量表7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775份,有效回收率83.97%。其中留守儿童203名,数据显示心理健康状况正常176名(86.70%),心理状态欠佳23名(11.33%),心理问题较严重4名(1.9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恐怖倾向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初中生存在的问题明显多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在独生与非独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相关行为,为改善其健康相关行为和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随机抽取山东省内两个县幼儿园的3~6岁的615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自制的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山东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饮食行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卫生行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监护类型下和独生非独生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卫生行为表现不同(P0.05)。结论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整体饮食习惯不良,留守儿童的卫生行为较非留守儿童更差,隔代监护儿童的卫生行为亟需改善,建议加强对儿童监护人的宣传教育以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佳木斯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况,为改善农村儿童受忽视现况及预防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佳木斯市农村3所小学的1 24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580名、女童662名。采用"中国农村6~11岁小学生儿童忽视评价常模"中规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忽视率与全国持平,6~8岁组留守儿童的忽视度高于全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留守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全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岁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无性别差异(P0.05),9~11岁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男童的忽视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均以受到单项忽视为主。结论佳木斯市农村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受到的忽视频度较高,强度较大。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儿童的关注,为农村儿童提供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希望特质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期为留守儿童问题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儿童希望量表对三所农村学校的369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希望量表及其纬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希望得分与其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分层回归的结果表明希望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起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3,P0.001)。结论加强希望教育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黔西县4所中小学的1 485名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黔西县留守儿童人格除了内外向(E)处于倾向型以外,其他各维度均处于中间值范围;留守男生与非留守男生神经质(N)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生精神质(P)、N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女生(P<0.05);留守男生与留守女生的P、掩饰性(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小学生E、L因子分低于留守中学生(P<0.05);留守儿童父母不同外出时间在L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黔西县留守儿童的个性较非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孤独、不关心他人、郁郁不乐、忧心忡忡等问题;留守女生较留守男生易出现P因子;留守中学生性格较留守小学生性格倾向于外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抽查30个农村行政村,调查0~6岁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和疫苗接种及时率。结果留守儿童占当地同龄儿童比例为27.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及时率分别为58.6%、57.5%,加强免疫分别为93.7%、9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8,1.899,P0.05);2~4岁成为留守儿童接种及时率低于1岁成为留守儿童的接种及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30,P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多,疫苗接种现状较好;2~4岁成为留守儿童对疫苗接种及时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生长发育及心理孤独感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按照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将被调查者分为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平衡性检验显示两组样本系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匹配结果较好地平衡了数据。核匹配法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年龄别身高(HAZ)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200(P <0.05),对其孤独感得分的平均处理效应为1.978(P> 0.05)。经半径匹配法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呈负面影响,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应通过完善入学政策、增加留守儿童营养膳食及卫生服务投入、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完善学校教育等措施缓解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有无留守经历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自我概念现状,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选择厦门市金鸡亭、杏南两所中学的203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社会认同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作为工具。结果有留守经历流动儿童对农村人身份认同的比例高于无留守经历儿童,卡方检验表明两类流动儿童在群体承诺(=8.147,P=0.017)和自我分类(=6.216,P=0.041)两个因子上的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群体自尊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1,P=0.494);t检验表明两类流动儿童在自我概念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有留守经历流动儿童的社会自我(t=-3.036,P=0.003)、心理自我(t=1.996,P=0.048)影响其社会认同。结论留守与否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指导留守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养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在贵州和安徽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4个县,每个县里随机抽取农村户籍为主的小学各4所共16所,在每所小学五六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2 371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蔬菜、水果、肉、蛋、奶、碳酸饮料、快餐等摄入频次,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饮食摄入频率来看,每周能够摄人≥4次水果、蛋类、奶类的留守儿童分别为44.9%,35.1%,28.5%,非留守儿童分别为57.2%,38.5%,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53,10.45,46.67,P值均<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照料人饮食行为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49,P值均<0.05),父亲单方照料儿童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负相关(β=-1.21,P=0.03).结论 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照料人身份和照料人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为引导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对广西西部某市中小学的12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男女留守儿童、单亲与非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在E、P、N、L 4个维度标准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汉族相比,壮族留守儿童N维度得分较低,L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住在农村和县城的留守儿童P、N、L维度EPQ标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农村留守男性儿童情绪不稳,掩饰性强,女性儿童存在较高的精神质倾向;汉族、壮族留守儿童典型的情绪不稳,而且壮族留守儿童掩饰性强。农村的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但城镇的留守儿童掩饰程度高;单亲家庭儿童情绪典型的不稳定,但非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掩饰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贫困地区3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状况,为促进农村儿童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西部6省6县贫困地区3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1 4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940例,非留守儿童499例,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儿童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情况。结果留守儿童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留守儿童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较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率较高,应加强贫困地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的科学喂养指导。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制定农村儿童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自行设计KAP问卷,对广州市的2所小学和惠州市柏塘镇3所小学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营养知识、饮食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99,42.63,146.86,P值均为0.00).KAP总分各因子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66.25,P=0.00).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十分缺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岳颂华  陆小云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62-1664
了解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江苏和贵州两地农村小学四到六年级743名儿童,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留守状态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只有东部儿童中存在差异(P值均<0.05),表现为双亲外出儿童社会支持低于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0.68±4.62,45.34±6.33,45.22±6.54),孤独感高于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32.18±10.83,27.85±8.06,26.36±7.61);区域、留守状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孤独感均相关(r值分别为0.517,0.198,-0.469,P值均<0.05);东部和西部不同留守状态儿童孤独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5,0.85,P值均>0.05),但各留守状态的儿童其孤独感存在区域差异(x2值分别为18.07,23.66,54.74,P值均<0.01).结论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儿童所获社会支持更低,孤独感总体水平及高孤独感的发生率均高于东部儿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江省某山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省某山区抽取4个乡镇12个行政村,以当地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开展入户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及预防接种信息,比较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结果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16份,问卷有效率为99.05%。其中留守儿童家庭97户,非留守儿童家庭319户。留守儿童97人,占23.32%,非留守儿童319人,占76.68%;男童206人,占49.52%,女童210人,占50.48%;农村户籍376人,占90.38%,城镇户籍40人,占9.6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及时率分别为56.94%和6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单种疫苗接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乙肝疫苗第3剂接种及时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乙脑疫苗第1剂接种及时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结论山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儿童乙肝疫苗第三剂接种及时率低于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9.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促进该地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新疆喀什地区2 2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24名为留守儿童.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为(80.52±10.23)分,非留守儿童为(85.51±1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0,P<0.01);男生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与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父母外出情况的留守儿童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及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及总分与孤独感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因子中情绪控制、积极认识和家庭支持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孤独感,解释孤独感65.01%的变异量.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存在密切联系,改善儿童的心理弹性将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丽水市劳务输出最多的12所学校学生研究对象,调查2 109人,其中留守儿童974人,非留守儿童1 135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展开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方面得分高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均高于留守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