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与钛网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月至2013年1月采用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6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1例(A组),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6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分级、Cobb角及末次随访丢失情况、植骨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引流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22~53个月,平均39.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钛网植骨较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植入更加方便,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跨伤椎内固定与经伤椎内固定的治疗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37例)和经伤椎内固定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局部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情况等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跨伤椎内固定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跨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植骨融合31例(83.78%),经伤椎内固定组植骨融合36例(92.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治疗各时期的VAS评分均稍低于跨伤椎内固定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获得更高的植骨融合率,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n=40)。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疗效、脊柱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前后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结果:植骨组优良率高于减压组,卧床时长、骨折端愈合时长短于减压组,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管侵占率、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植骨组优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加快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脊柱功能,纠正脊柱参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手术的54例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不同阶段无显著变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同时保证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情况,并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间植骨模糊,形成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稳定,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根性症状发生。手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术式,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固定加微创植骨融合术在青壮年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用双色球法,划分A组(45例,内固定)和B组(46例,内固定+微创植骨),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swestry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A组;B组Cobb角小于A组;B组Oswestry评分低于A组,两组之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内固定加微创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对患者的胸腰椎功能恢复非常有帮助,既能够矫正后凸畸形,还有利于促进骨性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A、B组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患者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术后3天拍摄床旁腰椎正侧位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稳定情况,评估下床时间。随访2年,每3个月复查X线胸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肝肾功能。结果 A、B、C三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6.67%、88.24%和86.8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周ESR、ESR恢复正常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骶角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丢失度数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评估腰骶椎结核患者术前病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操作简便,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临床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此种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L3节段22例,L4节段21例,L5节段15例。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通过腰椎X线、腰椎CT评价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植骨融合率等;以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持续2.4~3.7小时,术中出血量为550~125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所有患者均获18~68个月随访,平均26.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满意;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按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结论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植骨重建术达到了前后路手术减压效果,具有减压彻底、脊柱三柱即刻稳定、远期矫正率丢失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椎管减压术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6月-2021年4月于建瓯市立医院行择期手术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考组(n=40)、观察组(n=40)。参考组予以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6 h、术后3 d、术后7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对比两组手术前、术后7 d的Cobb角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对比两组术后7、28 d的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6 h、术后3 d及术后7 d的VAS分值均低于参考组(P<0.05)。术后7 d,观察组Cobb角小于参考组,JOA分数高于参考组(P<0.05)。术后7、28 d,观察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参考组的85.00%(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有利于缓解退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骨治疗早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经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支撑骨术,观察组实行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骨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胸腰椎症状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与胸椎症状评分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2.22±1.32)分,低于对照组的(4.11±1.33)分;同时观察组的胸腰椎症状评分为(20.45±1.24)分,高于对照组的(16.87±1.25)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手术方法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接收的特发性癫痫患者70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神经调控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癫痫患者采用神经调控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右美托咪定是高效和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脊髓的α2肾上腺素受体而产生抗交感、镇静和镇痛的作用。随着对右美托咪定研究的逐渐深入,大量资料证实其对于于吸入麻醉药引起的神经损伤、创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以及外源性谷氨酸诱导的神经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文章从右美托咪定抑制中枢和外周儿茶酚胺的释放、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氧化作用、抗神经炎症反应、作用于咪唑啉I受体等机制对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为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6月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组,小剂量组采取小剂量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大剂量组则采取大剂量米非司酮25.0 mg/d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子宫肌瘤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值的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疾病疗效、子宫肌瘤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值的水平相比较小剂量组更好,P<0.05。对比不同剂量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米非司酮25mg/d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宫腔镜在宫腔粘连分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诊断治疗的84例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电视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月经恢复有效率及术后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20例患者月经量少,术后85.0%恢复正常;对照组中22例患者月经量少,术后54.5%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中22例患者继发性闭经,术后81.8%恢复正常,13.6%月经量少;对照组中20例患者继发性闭经,术后50.0%恢复正常,30.0%月经量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宫腔粘连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粘连发病率较高,电视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引导异位妊娠囊穿刺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宫外孕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以用MTX-CF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以腔内超声引导异位妊娠囊穿刺注射液氨甲喋呤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超声引导异位妊娠囊穿刺注射液氨甲喋呤治疗宫外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作为宫外孕的主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应用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硬币法分为对照组(30例,进行传统开腹手术)和治疗组(30例,进行腹腔镜外科手术),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可取得显著性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庭槐教学团队从上世纪80 年代初就开始对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通过不断更新观念,持续实践,逐步将验证性、封闭式和较单一的生理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索性、开放式及多学科综合的实验生理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优化,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009 年“实验生理科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本文对王庭槐教学团队实验生理教学改革历程进行简要地回顾和解析,以供同行借鉴和指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子宫肌瘤患者400例,依据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n=200)和护理路径组(n=20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路径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首次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伤口拆线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95.0%(190/200)、96.0%(192/200)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2.5%(165/200)、61.5%(123/200)(P<0.05)。结论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较常规护理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PICC标准护理,对两组患者自护能力与护理质量进行分析。结果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标准护理可提高置管患者的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是我国医学学位教育的一次战略性举措,对于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临床科研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体系进行构建,是当前口腔医学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科研选题、课程设置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出临床与科研能力兼备的优质的高级应用型口腔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