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入院先后以信封法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组)与动脉溶栓组(动脉组)各60例。联合组入院后给予rt-PA(0.6mg/kg),1min内给予负荷量10%,而后30min静脉泵入,同时,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动脉组入院后完善相关评估程序,直接进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单元。脑血管造影以TIMI分级评估治疗前后血管再通率,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估患者3个月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联合组NIHSS评分[(16.65±3.81)比(8.93±2.17),t=3.481]与动脉组NIHSS评分[(16.80±3.53)比(11.09±2.46),t=2.528]均明显减少,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下降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动脉组闭塞血管再通率[(41/60,68.33%)(32/60,53.33%),χ~2=3.091]明显上升,联合组与动脉组2组患者术后3个月mRS评分(0~2分)比较[(51,85.00%)(43,71.67%),χ~2=3.218]明显上升,mRS评分(3~5分)比较[(8,13.33%)(16,26.67%),χ~2=3.218]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6分)比较[(1,1.67%)(1,1.67%),χ~2=0.43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动脉溶栓比较,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发病时间<6h且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U,30 min内滴注完,同时准备动脉溶栓:行全脑血管造影,经微导管在靶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加入0.9%氯化钠中持续以1万U/min泵入,总量不超过100万U.静脉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60 min内滴注完.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溶栓后90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生活质量及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7d和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溶栓组[(8.97±4.56)分比(11.01±3.65)分,(6.88 ±2.31)分比(8.34±3.05)分,(4.06±3.02)分比(6.73±2.15)分](P<0.05或<0.01).两组溶栓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BI评分[(79.55±19.64)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69.31±21.35)分](P=0.0162).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mRS评分0~2分(疗效良好)率[72.0%( 18/25)]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52.0%( 13/25) ](P=0.0198).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该方法可能是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氧明不同给药方式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患者体温保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278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术中均使用了甲氧明。其中, 术中采取甲氧明持续静脉泵入157例(持续静脉泵入组), 甲氧明分次静脉推注121例(分次静脉推注组)。记录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的变化情况, 并计算MAP波动率。记录甲氧明用量、变温毯使用时间、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及低体温、寒颤、凝血功能障碍和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持续静脉泵入组麻醉过程中MAP波动率明显低于分次静脉推注组[(16.62 ± 3.17)%比(23.53 ± 3.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静脉泵入组各时间点MAP和心率较分次静脉推注组更平稳。持续静脉泵入组变温毯使用时间及低体温、寒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分次静脉推注组[(86.17 ± 19.66)min比(146.72 ± 29.37)min、2.55%(4/157)比9.92%(12/121)和1.91%(3/157)比8.26%(10/121)], 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rt-PA溶栓治疗组38例和B组rt-PA联合HBO 4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4.5h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立即进高压氧舱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0d,分别在治疗24h、10d及20d采用NIHSS及ADL评分进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通过患者发生再次脑梗、TIA发作、脑出血及死亡率进行治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前后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治疗后24h、10d、20d2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两个治疗组相比较,NIHSS评分在24h及20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在20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相比较,患者发生再次脑梗、TIA发作、脑出血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HBO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与单用rt-PA的疗效相比,在超早期及长期治疗的效果较好,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在头颅磁共振T1加权像、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查后选择性溶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8例脑栓塞病人分为常规溶栓对照组(24例)和选择性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经磁共振T1、T2、DWI及SWI排查后选择给予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以及脑出血转化率.结果 选择性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溶栓对照组(P<0.05),且脑出血转换发生率少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结论 以头颅磁共振T1、T2、DWI及SWI检测为基础的选择性溶栓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溶栓治疗中脑出血性转换发生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用HAT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HAT评分(溶栓后出血评分)与使用rt-PA(0.6mg/kg体重)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颅内出血情况的关系,为使用HAT指导溶栓治疗做准备。[方法]对162名进行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按0.6mg/kg体重)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别记录HAT评分的各分项评分情况,按HAT0分、1分、2分、3分和≥4分为5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分为非症状性、症状性及致死性颅内出血)和90d后的功能结局(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表示),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HAT0分、1分、2分、3分和≥4分各组的总颅内出血的百分比分别为2.7%、10.2%、20.0%、31.2%和50.0%;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0.0%、2.0%、5.0%、12.6%和50.0%,卡方检验得χ2=28.0,P﹤0.001(Monte Carlo确切概率法),提示HAT分值的增加,颅内出血的比例及严重程度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HAT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306,P﹤0.001;说明HAT得分和出血程度正相关。本研究患者队列的症状性出血比例为3.1%,低于NINDS研究的5.9%。随着HAT评分的增加,取得良好预后(mRs≤2的比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结论]对于按0.6mg/kg体重,时间窗为4.5h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AT评分的增加与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正相关。HAT可能作为预测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的一个简单易行的实用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多模式CT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以期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参照溶栓时间窗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溶栓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9,P<0.05)。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溶栓后24 h、7 d、14 d NIHSS评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9,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且有助于患者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1例为对照组接受串联救护模式,实验组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经"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74例.两组均于发病4.5小时就诊且接受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静脉溶栓用药院内救治流程各环节所耗时间的变化.结果 就诊至影像学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到静脉溶栓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9.8±11)min比(60±18.6)min、(24.3±10.3)min比(68.0±28.5)min、(44.3±15.6)min比(114±26.5)min],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能够有效缩短DNT(door-to-needle),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使用率.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静脉溶栓流程与国外先进模式相比,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可借鉴德国柏林卒中救治成熟经验发展卒中移动单元,缩短DNT,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性别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9年2月到2012年9月连续收集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1)女性组:该组由39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2)男性组,该组由42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男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2组在90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61.54%和52.38%,P=0.406)、颅内出血的发生率(7.69%和9.52%,P=0.769)、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13%和7.14%,P=0.707)及死亡率(5.13%和7.14%,P=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组与男性组相比,在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及90 d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s-CRP、 S100β、 NSE及F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T、 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rt-PA静脉溶栓,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以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NP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化疗前给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1次。四周期NP化疗方案结束,于治疗后第4月观察2组患者近期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与生活质量(QOL)评价,观察2组患者近期不良反应。术后追踪36个月,随访观察2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中位生存时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客观有效率[(54/60,90.00%)比(36/60,60.00%),χ~2=3.983],疾病控制率[(55/60,91.67%)比(39/60,65.00%),χ~2=3.659],QOL改善有效率[(47/60,78.33%)比(32/60,53.33%),χ~2=3.351]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谷草转氨酶[(45.87±4.19)U/L比(46.03±4.32)U/L,t=0.685]、血肌酐[(121.58±6.38)umol/L比(120.41±7.09)umol/L,t=0.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穿刺后气胸4例,肺炎3例,胸腔积液6例,均于短期治疗后痊愈。研究组治疗后16个月生存率为[(45/60,75.00%)比(28/60,46.67%),χ~2=2.379]、中位生存时间[(24.27±3.90)月比(18.27±2.05)月,χ~2=2.781]明显增加,复发率[(9/60,26.67%)比(14/60,23.33%),χ~2=2.801]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显示研究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消融联合化学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早期溶栓与延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AMI患者231例,其中96例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 h(早期溶栓组),135例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h(延迟溶栓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前后胸痛、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再梗死率,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延迟溶栓组比较,早期溶栓组胸痛减轻时间缩短[(102±32) min比(162±38) min](P< 0.05),2h内胸痛减轻比率增加[81.25%(78/96)比49.63%(67/135)] (P< 0.05);早期溶栓组ST段回落≥50%时间缩短[(98±36)min比(153±31)min](P<0.05),2h内ST段回落≥50%比率增加[61.46%(59/96)比40.00%(54/135)](P<0.05);早期溶栓组14 h内出现CK-MB峰值比率及16 h内出现CK峰值比率均显著增加[69.79%(67/96)比46.67%( 63/135),64.58%(62/96)比46.67% (63/135)](P< 0.05).早期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延迟溶栓组[71.88%(69/96)比52.59%(71/135)] (P< 0.05).两组再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1%(5/96)比5.19%(7/135) ](P> 0.05).两组均无大出血病例.结论 早期溶栓(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h)较延迟溶栓(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h)治疗AMI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药物组给予rt-PA溶栓,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TCD辅助溶栓,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分级)、显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6.2)分比(15.7±7.7)分,t=1.98,P<0.05].联合组和药物组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72.0%(18/25)和56.0%( 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治疗后2h,联合组TIBI分级改善率(72.0%,18/25)显著高于药物组(48.0%,12/25)(x2=4.98,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TCD辅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和尿激酶动脉溶栓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并发症等。结果rt-PA静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88.0%(44/50)比66.0%(33/5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6.0%(3/50)比28.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1,3,10,30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溶栓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仅血管再通率高,且溶栓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较适宜的桥接治疗方案,为选择最佳的静脉溶栓后桥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静脉溶栓后即刻桥接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2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组40例以及24 h后桥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10 d复查CT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和抗血小板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NIHSS评分持续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不同组别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抗血小板组。抗血小板组患者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1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桥接抗凝治疗(普通肝素静脉泵入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较24 h后桥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更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但颅内出血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分析,探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小时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6例溶栓病例的总有效率达65.38%;2h内、2~4.5h及4.5~6h内溶栓有效率分别为100%、53.3%及66.6%.溶栓前NIHSS评分4~10分者有效率为100%,11~20分者有效率为50%,20分以上者均无效(0%);超过80岁溶栓有效率为60%;总的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越早,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预后越好;高龄不是静脉溶栓绝对禁忌症;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