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伴颞下颌关节症状的安氏Ⅱ2错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伴颞下颌关节症状的安氏Ⅱ2错患者20例,正畸治疗前后分别对其颞下颌关节进行CT扫描及测量。结果正畸治疗后,18例患者颞下颌关节弹响消失,关节前间隙缩小,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80%的髁突为居中位。结论正畸治疗能通过改变安氏Ⅱ2错患者的咬合状态,使髁突向前下移位,恢复正常髁突-关节窝位置关系,缓解颞下颌关节弹响。  相似文献   

2.
朱乐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11):554-554
为了解高三毕业学生颞下颌关节健康状况,使今后的口腔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进一步为相应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在2005年3月利用高校招生体检时间,对本区部分2005届高三毕业学生颞下颌关节弹响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评价反(牙合)伴单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及关节间隙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反(牙合)伴单侧TMD患者,均进行CBCT检查,按反(牙合)牙位分为前后牙均反(牙合)组(观察组,n=23)和非前后牙均反(牙合)组(对照组,n=89)。对比患者健患侧、不同反(牙合)牙位的下颌关节骨性指标、关节间隙差异,并分析骨性结构相关指标、关节间隙预测TMD的价值及TMD患者的骨性结构相关指标、关节间隙与反(牙合)牙位的关系。结果:反(牙合)伴单侧TMD患者的患侧前间隙及关节结节斜度均大于健侧,关节后间隙小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反(牙合)患者患侧关节前间隙及关节结节斜度均对TMD有预测价值(P<0.05),其AUC分别为0.849、0.638。观察组的患侧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均大于对照组,健患侧的关节斜度均大于对照组,骨密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反(牙合)伴单侧TMD患者患侧关节前间隙...  相似文献   

4.
陈灏 《现代养生》2014,(10):31-31
目的:通过锥束CT技术研究下颌尖牙的根管系统。方法:收集86例患者的下颌尖牙CBCT影像,观察其根管系统,并按照Vurtucci分型进行分类。结果:86例患者共172颗下颌尖牙,其中158颗为Vurtucci I型根管系统(92.4%),9颗为Vurtucci II型(5.2%),3颗为Vurtucci III型(1.8%),1颗为Vurtucci IV型(0.6%)。结论:CBCT可以清晰的显示下颌尖牙的根管形态;下颌尖牙可出现复杂的根管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锥形束CT在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前后髁突位置变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45例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正畸前后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在正畸治疗前、治疗后给予患者进行锥形束CT检查,并测量其关节间隙、髁突情况、关节弹响、双侧髁突动度、开口型异常率。结果:在锥形束CT下可见,正畸治疗后患者关节前间隙小于治疗前,关节上间隙与关节后间隙大于治疗前,关节窝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同时正畸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纵距大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但髁突横距与髁突头高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患者关节弹响发生率、开口型异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后,双侧髁突动度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前后应用锥形束CT,能明确判断患者的关节间隙、髁突情况与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善情况,对临床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正畸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锥形束CT的应用与发展,口腔正畸医生发现越来越多的初诊患者患有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影响关节的生长和改建,造成面型异常,从而影响关节功能、面部美观和生长发育等.文章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流行病学、病因、辅助检查手段、影像学征象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属于临床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相关疾病,其侵袭对象在年龄、性别、地域方面并无明显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生活,临床对该病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TMJOA疾病的诊断手段在不断完善,其中影像学检查占据着重要地...  相似文献   

8.
王盛姬  殷新民  胡建  顾卫平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8):359-360,363,F0004
[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关节盘中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的分布及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骨关节病的关系。[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行左侧关节上腔穿刺,注射3%基质金属蛋白酶-10.1ml。于术后24h、1周、4周、8周、12周各处死4只,切取颞下颌关节标本。行Masson氏染色法和维多利亚蓝(VictoriaBlue)染色+范基森(VanGieson)复染法。在光镜下观察关节盘与双板区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的变化。[结果]注药后1周关节盘变薄,胶原纤维束变细,双板区弹力纤维散在断裂。第4周关节盘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排列稀疏、紊乱,部分断裂,双板区弹力纤维排列稀疏,大部分断裂。第8周关节盘出现穿孔。第12周可见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断裂、崩解。[结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中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随病变发展而呈现逐渐加重的破坏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仿真模拟Ⅱ类牵引不同加载角度对下颌骨旋转和前移趋势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前期构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别模拟5°,15°和25°3种工况下下颌骨-颞下颌关节的应力、位移变化和旋转趋势。结果从5°到25°,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增大,最大位移都发生在颏部,分别为4.779mm、5.206mm和5.483mm,3种工况结构明显的位移模式皆为绕着关节窝处转动。3种工况应力值都很小,力值大小处于同一数量级,无特别应力集中区域。结论颌间Ⅱ类牵引总体位移向前下,髁突发生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0.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应用于颅颌面外科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McCarthy应用口外牵引器完成了4例下颌畸形患者的矫治[1],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牵张成骨在颌面外科领域应用。之后,为解决口外牵张成骨所带来的相关问题(颜面部皮肤瘢痕及神经损伤)McCarthy和Wangerin,于1995年先后研制成功了口内牵引器[2,3]。从而使这一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引起了高度关注。该技术手术风险小,创伤小,更重要的是其疗效远非传统治疗手段可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口腔急诊患者中颞下颌关节脱位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次186例研究对象从2012年9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巩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接诊的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中抽取,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内法治疗组和口外法治疗组各9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复位成功率以及不良情况发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根据复位评价标准,口内法组成功率为92.5%,口外法组的成功率分为96.8%,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口内法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脱位采用口外法治疗较口内法有一定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He与龋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来才 《中国校医》1997,11(5):334-335
  相似文献   

13.
谷来有 《中国校医》1997,11(5):334-335
口腔科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IDS)日趋增多,有关TMIDS的致病因素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多年来关注的热门课题,但迄今尚无统一意见,严重制约着TMIDS的防治工作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TMIDS调查,探讨了牙合因素与龋因素与TMIDS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于1996年9月9日~11日为东北电力学院九六级新生1065名入学体检时,统一检查,年龄17~21岁,男828名,女237(1:0.29)。1.2TMJDS诊断标准[1]凡具有下颌运动时关节弹响、关节区疼痛、下颌运动异常即开口过大、张口受限、开口异常等症状之一者定为TMI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通过相关性的影像学方式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口腔不良习惯,以及髁突骨质改变的关系。方法在本院随机选取10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资料,并且进行口腔不良习惯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掌握患者情况,再进行两侧颞下颌关节CT影响诊断,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口腔不良习惯与髁突骨质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研究发现,102例患者资料中由于偏侧咀嚼、睡眠时磨牙、经常性咀嚼硬性食物,以及经常习惯性的咬牙定性为不良口腔习惯患者。根据研究数据确认,102例患者中因偏爱硬性食物患者出现的髁突骨皮质磨损消失情况导致危险,P<0.018,OR=2.490。由于喜欢硬性事物导致患者出现髁突前方外侧,P<0.024,OR=2.311,后方外侧,P<0.021,OR=2.589,并且伴随出现关节的结节现象,P>0.019,OR=3.058,等等系类造成骨质发生变化的危险情况。由于患者喜好偏侧进行实物的咀嚼,或引起关节窝前方的内侧情况,P<0.012,OR=0.309,也是导致骨质发生变化的重要危险情况。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口腔不良习惯与髁突骨质的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前后颅面部结构变化,探讨该类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采用Tweed-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20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1)FMIA及Z角在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2)ANB治疗后明显减少,SNB明显增大(P>0.05);(3)颌平面角(OP-FH)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矫治成功地控制了面部垂直向生长及颌平面的旋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连续观察手法治疗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效果在表面肌电图上的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TMD患者2例,采用手法治疗10次,对两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张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以及咬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进行连续比较。结果经过10次手法治疗,2例患者的MMO以及VAS疼痛评分均有改善;表面肌电图方面,患者在下颌姿势位sEMG测试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而在紧咬棉棒测试和牙间交错位最大自主紧咬测试中,患者sEMG测试平均值均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以及张口受限症状,应用sEMG评估治疗前后肌肉状况的改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的成年患者采用上颌对称性拔牙,下颌不对称拔牙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在成年患者中拔牙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安氏Ⅱ类2分类的成年患者,采用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下颌不对称拔牙的治疗方法。常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25例患者治疗后ANB角减少,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下切牙获得良好的唇倾度,解除了下颌的锁结。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的成年错患者,采用上颌对称性拔牙,下颌不对称拔牙进行矫治后,均获得良好的侧貌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利用兆伏级直线加速器所具有的一定的成像功能,联合锥束CT,在旋转角度小和低采样率的情况下,进行图像重建的方法。还比较了经典的滤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两种重建结果,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的CT临床表现。方法:对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的62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及同期62例健康体检人群(常规组)实施CT检查,比较CT表现。结果:比较各脑叶CT值。研究组左颞叶、左额叶以及右颞叶CT结果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其CT值更低。研究组内强直型患者HAMD评分高于震颤型,差异显著(P<0.05)。双侧病变患者HAMD评分高于单侧病变患者,差异显著(P<0.05)。中度及重度抑郁患者Ⅲ脑室扩大及脑白质疏松构成比相对轻度患者而言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脑叶存在萎缩,其中以左颞叶、左额叶以及右颞叶最为显著,强直型、双侧病变患者抑郁表现明显,随抑郁加重Ⅲ脑室表现为扩大,脑白质疏松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