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纳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动员后归巢的研究进展,按归巢的3个主要阶段讨论了其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特别分析了移植方式对归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糖尿病大鼠模型中β细胞再生的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给予单次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mg/kg)注射,3d后开始监测血糖,连续3d随机血糖〉28mmol/L者选为实验对象。所有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5),BMSC移植组(n=15),BMSC培养上清移植组(n-15)以及BMSC示踪组(以Dil染料标记BMSCs,n=5),分别接受PBS、MSC、MSC培养上清及Dil—BMSC的移植。结果BMSC移植后30d左右血糖水平有明显改善[(20.4±0.98)mmol/L,n=15],胰岛素水平有明显提高[(0.99±0.23)ng/ml,n=15],p细胞质量明显增长。富含BMSC分泌因子的BMSC上清输注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有一定程度的降低[(26.2±1.53)mmol/L,n=15],胰岛素水平有所恢复[(0.341±0.08)ng/ml,n=15],母细胞质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胰腺仅检测到小部分BMSC,这部分归巢于胰腺的BMSC中检测不到与胰岛素的共标。结论BMSC的分泌效应为BMSC促进糖尿病动物模型中β细胞再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利昉  叶蔚 《浙江医学》2018,(7):772-775
我国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以控制临床症状为主,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增殖的能力和对损伤细胞的修复功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且取材方便,是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BMSCs移植治疗慢性胰腺炎在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旨在概述BMSCs在慢性胰腺炎研究中的进展及不足,证实细胞治疗有望成为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骨折(OPF)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BMSCs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可发生OPF,OPF发生时骨组织中的BMSCs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骨折机体内通过细胞分泌、免疫调节、基因表达调控及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等不同机制提高BMSCs的骨组织归巢移植率,且多机制相互调节发挥生物学活性,最终促进骨折愈合。因此,BMSCs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目前骨折及不同病理性骨折类型的研究热点,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5.
<正>外伤与慢性病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神经损伤不只是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的丧失,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开始关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时一类具有干细胞相关特性的细胞,相比于其他干细胞,其获取途径简单、分离技术并不复杂,且在进行移植后,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较低,是神经损伤进行神经修复中的重要方式。现阶段,在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干细胞移植术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由很多组织分离得到,同时也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MSCs具有一些内在特性,如免疫抑制、组织修复、促进造血重建及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这些特性使得MSCs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MSCs输入动物体内后,在体内的迁移归巢、存活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均不明确。该文归纳总结了相关文献后发现,影响MSCs在各组织归巢的因素很多,包括肺的滤筛作用、MSCs的数量、培养条件及病理状态等,其中病理状态(即组织损伤程度)具有关键作用。MSCs可特异性地归巢到组织损伤部位,其迁移方向遵循趋化因子浓度梯度,这一过程包括多种配体及其受体的参与。深入了解MSCs移植后在体内的归巢过程将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付佳  南光贤 《吉林医学》2013,34(4):712-714
<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增长,脑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以及急性期的神经细胞保护治疗,但由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治疗费用高等因素的制约,使极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着人 类健康。心肌细胞作为永久细胞,一旦坏死后将永久缺失,坏死的心肌由瘢痕取代,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 律失常等影响心脏功能,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心脏功能是目前研究最主要的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多 向分化潜能和旁分泌等功能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种可能。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 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机制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的归巢和对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出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的mMSCs,经尾静脉将其移植到同品系糖尿病小鼠模型体内。观察GFP-mMSCs在受体体内的分布,检测移植后小鼠血糖、胰岛素、体质量和尿量的变化。结果接受了mMSCs移植的糖尿病小鼠血糖得到一定控制,血清胰岛素增加,体质量恢复,尿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Cs移植后30d,在糖尿病小鼠的心脏、肺脏、肝脏、胰腺及肾脏中检测出GFP-mMSCs的分布,但以胰腺和肾脏为多。结论mMS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有向胰腺归巢的倾向,并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谢文友  王廷华 《重庆医学》2013,42(11):1296-1299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策略,其目的是替代、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1]。随着研究的深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在脑外伤、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以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正常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后,体外予经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荧光染料标志,经尾静脉注射到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小鼠体内(每组10只),在6h、24h和48h处死动物,分别应用冰冻切片和流式检测方法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个脏器的分布情况。【结果】冰冻切片和流式检测结果均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小鼠体内迅速和持久在脾,肝脏聚集,而非致敏动物却没有明显聚集到肝脾等脏器,却是最终归巢到了骨髓。其中流式定量结果表明:6h时致敏小鼠脾脏荧光阳性细胞为(3.78±0.66)%,与同期正常小鼠脾脏结果比较P <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8h时致敏小鼠骨髓荧光阳性细胞为(0.43±0.35)%,同期正常小鼠骨髓为(5.40±1.58)%,两者比较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异基因脾细胞致敏的小鼠体内肝脾等免疫脏器明显受到致敏影响,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归巢的定位具有很高的趋化吸附作用,中止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正常状态下向骨髓的归巢。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质干细胞多向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而关于其分化机制,目前认为是微环境因素诱导,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通路传递,转录因子抑制或激活,启动关键基因表达的结果,本文综述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多向分化及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干细胞移植修复SCI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BMSCs治疗SCI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是确切的,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效果与机制的差异。方法:用成年Wist-ar大鼠建立脊髓半横切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NSCs)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注射组(n=10)、PBS注射组(n=10)及只打开椎板的假手术组(n=10)。移植后行BBB运动功能学评分,半切位置的免疫组化及核磁成像比较。结果:BBB评分NSCs注射组明显高于BMSCs注射组,NSCs注射组和BMSCs注射组均明显高于PBS注射组,脊髓切片中可观察到被标记的NSCs及BMSCs,核磁成像显示移植后半切形成的脊髓空洞有所减小。结论:静脉注射NSCs、BMSCs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但注射NSCs效果更明显。静脉注射干细胞后,细胞可迁移至脊髓损伤的位置,核磁成像显示脊髓空洞有所减小,提示干细胞可能通过补充或替代损失的神经细胞,修复已缺失的神经组织和功能性神经单位,重建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对博莱霉素A5(BLMA5)所致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培养雄性SD幼鼠(鼠龄10 d)的BMSCs,并进行DAPI标记.将7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n=21):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n=21):BLMA5模型组;C组(n=21):气管内注入BLMA5后立即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D组(n=7):气管内注入BLMA5 14 d后移植BMSCs.分别于第7、14、28 d(D组于第28 d)处死大鼠,取肺组织病理切片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情况,荧光显微镜下检测DAPI标记细胞;PCR法检测睾丸决定因子(SRY)基因;ELISA法检测肺组织内羟脯氨酸(HYP)、TNF-α和TGF-β1的含量.结果 (1)在C、D组7、14、28 d肺组织冰冻切片中均见到DAPI标记的BMSCs,PCR检测到雄性SD大鼠SRY基因.(2)B组第7 d肺泡炎最明显,到28 d时肺纤维化最严重,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D两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较B组显著减轻(P<0.05),但仍较A组严重(P<0.05或0.01),其中D组较C组严重(P<0.05).(3)B组第7 dHYP含量开始升高,28 d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或0.01),各组变化趋势与肺纤维化变化相一致;B组TNF-α在第7 d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在14 d时仍高于A、C两组(P<0.05).28 d时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B组TGF-β在第28 d达最高,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定植于损伤肺组织,并能有效阻止BLMA5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且早期治疗效果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非造血组织的多能干细胞,但是其靶向组织器官归巢率偏低,影响了其作为干细胞疗法的效果。许多研究发现,MSCs归巢过程的机制(包括参与的分子,如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黏附分子等)与白细胞向炎性组织的归巢过程十分相似。随之,根据上述机制,通过MSCs移植前预处理,MSCs归巢率有所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MSCs疗法的效果。进一步深入研究MSCs归巢过程的相关机制可能是从根本上改善MSCs疗法疗效的切入点,进而扩展其治疗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HBE兔用于热原检查试验适用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对热原检测的要求,对WHBE兔进行测温。结果WHBE兔筛选一次性合格率为74.91%,与日本大耳白兔相当,但略高于普通级新西兰兔,且WHBE兔初筛体温分布频率呈正态分布,以38.5-39.5℃居多,且体重大小对WHBE兔合格率影响不明显。结论WHBE兔体温稳定,重复性好,适合用于热原检查试验。  相似文献   

18.
胡雨  林明 《医学综述》2009,15(16):2401-2403
心肌细胞丢失后继发的心力衰竭预后不佳,主要是因为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脏后可明显提高心功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BMSCs主要是通过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来改善心功能的,然而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BMSCs的旁分泌行为具有修复心脏的作用,同时其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避免排斥反应的免疫调节,为人们对BMSCs修复心脏的机制带来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进行性退行性变为特征的软骨病变,最终导致关节不可逆功能障碍。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有活性的软骨细胞,通过复合支架材料移植到软骨缺损区,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微创和有效的治疗方式,作为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重点,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细胞因子、信号间的传导通路、物理影响因素及支架材料的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