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端粒酶活化在各种子宫颈病变中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采用PCR检测子宫颈组织HPV感染。结果:端粒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率为86.7%;在CIN为25%;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本组病例中106例宫颈癌组织中HPV检测阳性者90例,阳性率85.0%(见表1),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都未检测出HPV阳性,HPV阳性率为子宫颈癌子宫颈CIN正常宫颈。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宫颈癌发展期间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病变进程.HPV L1蛋白具有与宿主细胞识别并黏附的抗原表位,在HPV感染及引发官颈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11omavirus,HPV) 是一类具有严格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的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引起感染部位发生病变.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HPV是感染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宫颈癌是一个由癌前病变逐渐衍变为癌的连续性病理过程.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及多重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宫颈HPV早发现、早预防是阻断癌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杜敏  周庆云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158-159
持续性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诱发因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HPV型别与宫颈病变的关系、HPV感染的形式及致瘤机制、HPV及协同因子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进行HR-HPV测定证实的767例下生殖道HPV感染及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等为主要影响因素,31岁~40岁为发病高峰期。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关系密切,HPV高危型以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最主要因素,HPV低危型以6,11型为最常见类型,一般只引起一些良性病变。结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进行HR-HPV的测定,证实有下生殖道HPV感染402例及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病变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与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多产等因素关系密切,年龄在31岁~40岁为发病高峰期;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HPV高危型以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是宫颈病变的最主要因素,HPV低危型以6,11型为最常见类型,一般只引起一些良性病变。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宫颈病变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25-28,31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C)和人乳头病毒(HPV)16/1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宫颈癌确诊病例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宫颈诊断正常40例病理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重复片段扩增方法银染定性法(TRAP-PCR),对所有样本宫颈组织中hTERC和HPVl6/18的感染和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SPSS17.0软件运用Logistic分析各组HPVl6/18和hTERC的感染和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结果:宫颈癌组hTERC阳性率为60.0%,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的2.5%(P<0.01);HPV-16/18阳性率达到92.50%,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阳性率7.50%(P<0.01);宫颈癌易感性与hTERC、HPV16和HPV18阳性率关联关联系数分别为3.94、4.022和4.73,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hTERC基因表达和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组织病变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可以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1080例宫颈可疑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080例宫颈可疑标本经HPV基因分型诊断筛查出372例阳性,HPV感染率为34.44%,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97例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病变率达18.24%。197例不同程度病变宫颈中感染HPV154例,其中8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感染HPV59例、9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感染HPV83例、12例宫颈癌感染HPV12例。结论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及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0mavirus,HPV)是一类具有严格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的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引起感染部位发生病变.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HPV是感染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宫颈癌是一个由癌前病变逐渐衍变为癌的连续性病理过程.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及多重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宫颈HPV早发现、早预防是阻断癌变的关键.建立简便、特异、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在宫颈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缺乏针对HPV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应非常重视HPV感染.HPV DNA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目前研究热点.现就近年来对HPV病毒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其对宫颈癌诊断的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1月520例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三部妇科就诊妇女为研究对象,取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HybriMax)法行HPV检测,同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明确HPV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48.8%,30~39岁年龄组HPV感染率最高为54.5%;组织病理学诊断慢性宫颈炎症、低级别病变(CINⅠ)、高级别病变(CINⅡ~Ⅲ)、宫颈原位癌或浸润癌中高危HPV感染检出率以42.2%、65.8%、95.4%、100.0%依次递增。结论宫颈疾病与高危型HPV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引起宫颈肿瘤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检测可作为宫颈癌的一种重要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