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AFP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以病理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学检查作为金标准,再分别采用肝脏CT灌注成像和血清AFP检测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确诊,采用串联、并联公式进行计算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肝脏CT灌注成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显著高于血清AFP检测诊断,但是特异性显著低于血清AFP检测。经联合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AFP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可显著提高单独采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高确诊率,减少漏诊误诊发生率,两种方法联合诊断对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6名受检者行肝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良性肿瘤组25例,恶性肿瘤组56例,正常组5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BF、BV、MTT、PS、HPI和HAP。根据不同肿瘤的相关参数图来评价良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5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HPI、BF及HAP明显高于良性及正常组,而MTT却明显降低;BV和PS值与良性及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注参数HPI、BF、MTT和HAP可有效地评价肝脏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9,(11):1700-1702
目的对肝脏结节应用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4月诊治的45例肝脏结节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均先后行增强CT扫描、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和总结诊断结果。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病理学活检确诊,25例肝硬化结节,20例小肝癌病灶,增强CT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 0%、80. 0%,螺旋CT灌注成像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 0%、95. 0%,小肝癌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肝硬化结节无明显差异(P> 0. 05);通过检测,小肝癌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均高于肝硬化结节(P <0. 01),而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通过时间(MTT)及对比剂达峰时间(TTP)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 512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中均有较高检出率,有着重要诊断价值,但后者在肝癌小病灶诊断中符合率高,同时肝脏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进行CT灌注成像,观察并总结CT灌注成像的特征,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肝脏肿瘤患者的BF值为(329.15±52.11)m L·100 g-1·min-1,恶性肝脏肿瘤患者的BF值为(435.05±41.05)m 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脏肿瘤患者的HPI值为0.24±0.05,恶性肝脏肿瘤患者的HPI值为0.6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成像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9.29%,特异度为87.50%,敏感度为90.63%。结论 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TACE前、TACE后1周分别进行CTPI检查并获取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量(HAP)、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在内的参数值。根据TACE近期预后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客观缓解组(n=97)、未缓解组(n=53),对比其CTPI参数值、血液肿瘤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长期随访生存结局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31)、死亡组(n=119),对比其CTPI参数值差异并分析该指标对生存预后的早期预警价值。结果:治疗3个月后,客观缓解组患者的HBF、HAP、HPI低于未缓解组患者,TTP高于未缓解组患者(P<0.05);外周血AFP、VEGF、MMP-9水平低于未缓解组患者(P<0.05)。Pearson检验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F、HAP、HPI与血液AFP、VEGF、MMP-9水平呈正相关,TTP与血液AFP、VEGF、MMP-9水平呈负相关(P<0.05)。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肝内小结节性病灶行CT灌注检查,所有病灶直径≤3 cm,其中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20例.采用肝脏灌注软件读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及肝动脉分数(HAF)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6例小肝癌病灶BF、BV及HAF分别为(352.45±109.78) ml/(100 ml·min)、(32.26±14.57)ml/L、0.49±0.13,20例肝硬化结节BF、BV及HAF分别为(151.12±56.12)ml/(100ml· min)、(17.54±5.10) ml/L、0.22±0.08,小肝癌病灶区域内的BF、BV及HAF值均较肝硬化结节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PS、MTT及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为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血管成像诊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A、MRA与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表现及价值。方法:对某医院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例患者,通过比较分析CTA、MRA与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之间的共性及差别,探求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全面、有效方法,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效地选择诊断手段。结果:29例肝癌患者,无论是MSCTA的检出率还是其准确率均明显高于MRA。结论:现阶段MSCTA以其快捷、方便、检出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肝癌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诊断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肝脏灌注成像,其中16例原发性肝癌,8例肝脏转移癌,9例肝脓肿,7例肝血管瘤,6例肝硬化,并选取15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CT电影技术对病变中心层面(同时包括第一肝门区能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应用GE perfusion 3.0软件分别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 正常组织与良恶性病变组织的HBF、HBV、HAF、IRFTO函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HA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PS、HAF、IRF 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仅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织中原发性肝癌与转移癌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比较HBF、H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织肝脓肿与肝血管瘤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正常肝组织、病变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肝动脉供血比例,在组织代谢功能方面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但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否有帮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诊断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肝脏灌注成像,其中16例原发性肝癌,8例肝脏转移癌。9例肝脓肿,7例肝血管瘤。6例肝硬化,并选取15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CT电影技术对病变中心层面(同时包括第一肝门区能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应用GE perfusion 3.0软件分别计算肝血流最(HBF)、肝血容壁(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正常组织与良恶性病变组织的HBF、HBV、HAF、IRF TO函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HA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PS、HAF、IRF 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仅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织中原发性肝癌与转移癌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比较HBF、H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织肝脓肿与肝血管瘤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正常肝组织、病变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肝动脉供血比例,在组织代谢功能方面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但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否有帮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扫描、MRI扫描,比较二者对肝癌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MRI正确诊断率为93.1%,CT正确诊断率为77.6%,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多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6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5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脏MRI、肝脏增强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8%(49/50),高于对照组的80%(40/50),P<0.05.结论:相对于肝脏增强CT,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CT灌注的原理,提出通过计算MTT,rCBV,rCBF等特征参数方法来描述血流的变化,并应用在自己开发的CT血流灌注软件中.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准确的检测出血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CT肝灌注成像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边缘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常规三期肝增强扫描及64排CT灌注成像。对获取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结果 TACE术后肝癌边缘活性灶与非瘤区肝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指数(HA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与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相比,在病灶边缘活性判断上,64排CT肝灌注成像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64排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病灶边缘活性灶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经过彩超检查,确诊为肝脏中、小型占位病变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其分为各有50例的研究组和参照组.给予研究组肝脏MRI方式进行检查,给予参照组肝脏增强CT进行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准确性为81.48%,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8.00%;参照组的准确性为56.00%,敏感性为60.00%,特异性为58.00%.研究组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肝脏增强CT,肝脏MRI的应用对于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有助于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徐永芹 《中国校医》2014,28(8):610-61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MRDWI技术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行脑CTPI联合DWI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统计各参数值。结果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Perfusion(HU)、PE(HU)、TTP(s)、ADC(10-4mm2/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联合DWI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提供确切的早期诊断依据,增加患者的康复机会。  相似文献   

18.
康靖 《中国校医》2019,33(8):631-632
目的 分析MRI和CT增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或经皮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癌,且均接受CT增强和MRI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CT增强扫描检出肝外病变(1.60±0.46),肝内病变(2.15±0.38);MRI检出肝外病变(2.34±0.41),肝内病变(2.91±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检出肝癌的准确率为85.71%(60例),MRI检出的准确率为92.86%(65例),MRI对肝癌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增强(P<0.05)。结论 MRI在诊断肝癌方面具有比CT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40例,首先行CT检查,然后再进行MRI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对CT和MRI在PH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均确诊为PHC,16例为巨块型,14例为弥散型、10例为结节型。40例患者经MRI检查均确诊为PHC,检出率为100.0%,经CT检查检出32例,检出率为80.0%,P<0.05。且MRI检查对巨块型、弥散型、结节型患者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对不同直径大小的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相比CT检查,MRI检查对PHC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尤其对较小病灶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作为PHC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脑胶质瘤患者的资料,统计CT灌注成像法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法的诊断结果,探讨分析二者何为诊断准确率高、效果好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75例脑胶质瘤患者分别应用CT灌注成像法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法进行诊断,比较二者准确性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CT灌注成像法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法对脑胶质瘤的诊断率分别为93.33%和70.67%。结论脑胶质瘤的诊断非常重要,明确肿瘤恶性程度和大小,方可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准确有效地切除肿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