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立杰 《医疗装备》2022,(24):23-26
目的 探讨增强CT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莆田医疗区收治的8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癌,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与肝脏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内外病灶的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肿瘤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检查对肝外阳性病灶、肝内阳性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增强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不同类型肝癌的准确率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技术诊断直径>3 cm肿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查诊断直径≤3 cm的肿瘤时,MRI的检出率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增强CT,应用MRI诊断肝癌的效果明确,可有效诊断胆管细胞型、混合型、肝细胞型肝癌,还提高对直径≤3 cm肝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效果和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就诊26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全部患者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分别对患者进行螺旋CT和MRI诊断,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诊断价值和诊断结果.结果:肿瘤直径1~3和<1cm时,MRI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P<0.05);肿瘤直径>3cm时,两种诊断方法具有相同检出率(P>0.05);MRI诊断价值高于螺旋CT诊断(P<0.05);MRI诊断结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MRI诊断,诊断价值高,可提高诊断检出率,对原发性肝癌边界、大小和范围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康靖 《中国校医》2019,33(8):631-632
目的 分析MRI和CT增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或经皮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癌,且均接受CT增强和MRI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CT增强扫描检出肝外病变(1.60±0.46),肝内病变(2.15±0.38);MRI检出肝外病变(2.34±0.41),肝内病变(2.91±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检出肝癌的准确率为85.71%(60例),MRI检出的准确率为92.86%(65例),MRI对肝癌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增强(P<0.05)。结论 MRI在诊断肝癌方面具有比CT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癌53例,非肝癌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随机进行双盲阅图,若有疑义请全科会诊。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以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磁共振对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及≤3 cm病灶检出率均高于增强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外病灶检出率及>3 cm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68%,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83.78%;磁共振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6.23%,特异度为80.95%,准确度为91.89%;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对原发性肝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诊断肝内病灶及小病灶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中CT与MRI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接受CT及MRI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期,比较CT及MRI在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0例患者病理分期:ⅠA期17例、ⅠB期14例、ⅡA期13例、ⅡB期6例。MRI在ⅠA期、ⅠB中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MRI、CT在ⅡA期、ⅡB期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直径≤3cm诊断中,MRI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肿瘤直径>3cm诊断中,CT、MRI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则CT、MRI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P<0.05)。结论:在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RI在早期、直径≤3cm肿瘤诊断中优势更为显著,通过联合CT与MRI诊断科提高术前分期准确率,为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PCC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PCCCL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21例患者中19例患者为单发病灶,其中病灶位于右肝13例,病灶位于左肝6例,病灶直径在2.0~4.8 cm之间,病灶平均直径为(3.28±0.95)cm,另外2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其中最大病灶直径为13.8 cm。CT平扫肿瘤均呈低密度改变,16例患者密度均匀,5例患者CT平扫密度不均匀;CT增强扫描检查,17例患者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患者动脉期病灶出现不均匀明显强化,21例患者延迟期病灶均为低密度,1例患者出现包膜延迟强化。MR平扫,9例患者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6例患者病灶T1WI信号混杂,T2WI扫描均呈混杂高信号;MRI增强扫描,6例患者动脉期呈轻度强化,5例患者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结论 PCCCL患者CT以及MRI影像学表现相对不典型,变化差异较大,但是,由于PCCCL肿瘤细胞当中富含糖原以及脂质,通过CT以及MRI可显示出此类特征,同时需要与普通肝细胞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PCCCL患者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0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平扫密度、静脉期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动脉期、延迟期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环壁完整率、环内低密度率、灌注异常率、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向心性延迟强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显示其病灶密度不均、内部模糊、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提示“簇状”征象,静脉期CT显示脓肿边缘有明显的强化显像,平衡期CT显示等密度影,且病灶范围较早期明显缩小,肝癌患者则未见这种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鉴别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对前50例患者应用CT增强扫描进行扫描,并设为对照组,对后50例患者应用磁共振增强扫描进行扫描,并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增强图像情况、肝脏肿瘤病灶评分。结果:二者在残留动脉期强化区分数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在增强图像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短径上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脏肿瘤病灶评分(3.17±0.26)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磁共振增强扫描对治疗后患者的肝内病灶进行扫描,其检出率更高,对治疗后残留病灶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检测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到本院治疗肝脏肿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MRI两种方式进行诊断,观察肝脏肿瘤在两种诊断方式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多层螺旋CT、MRI在肝脏肿诊断中的鉴别价值。结果:肝脏肿瘤患者动脉期检测出68个病灶,其中有28个高密度病灶、8个低密度病灶、10个等密度病灶;在静脉期检测出40个病灶,其中有22个低密度病灶,经CT平扫检测无异常表现的患者有4例,但通过MRI检查T2WI序列显示出异常信号,增强CT检测呈现出明显病灶。结论: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可有效呈现出肝脏肿瘤的血供特点,且肝脏肿瘤的有效检测率较为显著,若将两种检测方式将结合可为肝脏肿瘤的鉴别最有价值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细胞癌确诊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小细胞癌患者,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CT平扫组,对比两组扫描效果。结果: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检出38个病灶(95.00%);门静脉期检出27个病灶(67.50%);延迟期共检出36个病灶(90.00%)。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平扫组(P<0.05);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MSCT扫描的高密度、低密度强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肝脏、肿瘤及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高于平扫组(P<0.05)。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肝小细胞癌病灶强化特征,确诊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肝小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40例,首先行CT检查,然后再进行MRI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对CT和MRI在PH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均确诊为PHC,16例为巨块型,14例为弥散型、10例为结节型。40例患者经MRI检查均确诊为PHC,检出率为100.0%,经CT检查检出32例,检出率为80.0%,P<0.05。且MRI检查对巨块型、弥散型、结节型患者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对不同直径大小的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相比CT检查,MRI检查对PHC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尤其对较小病灶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作为PHC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在诊断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47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进行髋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检查,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对病灶显示的效果。结果本组47例,单发病灶33例,多发病灶14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0.3~3.0 cm,平均2.21 cm。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85.11%)明显高于MRI DWI诊断敏感度(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5.74%,显著高于单纯MRI DWI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的常规MRI检查中,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联合弥散加权序列可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扫描、MRI扫描,比较二者对肝癌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MRI正确诊断率为93.1%,CT正确诊断率为77.6%,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多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残留与复发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48例行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给予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MRI转移复发检出率、小病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CT肿瘤包膜检出率低于MRI(P<0.05);CT诊断灵敏度、准确度与MRI诊断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残留与复发的早期诊断中MRI检查结果更优,可提升复发及小病灶检出率,灵敏度、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超声、CT、MRI)、临床诊治方法及疾病预后。方法对我院病理证实的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变部位、病灶最大径线、病理诊断等资料,统计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正确诊断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并发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中,体检中发现占位者21例,有症状表现者10例;AST轻度异常者2例,HBs Ag阳性者6例,CA19-9水平升高者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1)31例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0例,诊断率为32.26%;9例患者加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者7例,诊断率为77.78%;(2)31例患者均行肝脏平扫增强CT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2例,诊断率38.71%;(3)11例患者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者8例,诊断率72.72%。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及CT(P0.05)。病理学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直径为2~11 cm,平均(4.6±2.1)cm。治疗方法及结果:3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8例,开腹肝切除13例。与开腹肝切除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随访结果:31例患者随访29例(93.55%),随访时间3~24个月,均诉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多种影像学及病理学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率,对于不能排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或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者应行手术切除治疗,腹腔镜肝切除较开腹肝切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rrjk》2017,(14)
目的:探讨分析MRI在肝腺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5例肝腺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腺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并对其误诊病例进行探讨。结果:5例肝腺瘤患者中,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3例肝腺瘤,1例肝癌,1例局灶性增生结节;肝腺瘤MRI典型特点为平扫可见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病灶周边有假包膜形成,T1WI呈低至稍高信号,T2W1以稍高混杂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可见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持续到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论:MRI对肝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肝内结节肿瘤的鉴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T与MRI强化检查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小肝癌(SHCC)特征。方法:取本院收治SHCC者56例,均行增强CT、MRI检查,观察病灶检出率、病灶-肝脏对比率、相对强化率、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病灶假包膜显示率。结果:(1)两种检查方式SHCC病灶检出率比较无意义(P>0.05);(2)增强CT检查各期TLCR低于增强MRI检查(P<0.05);(3)增强CT检查动脉期、平衡期rER低于增强MRI检查(P<0.05);两种方式门静脉期rER无意义(P>0.05);(4)增强CT检查速升缓降型率低于MRI检查,增强CT检查速升速降型率高于增强MRI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式缓慢上升型率、基本无强化型率比(P>0.05);(5)增强MRI检查病灶假包膜显示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SHCC检查中,增强CT检查、增强MRI检查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60例,比较其CT和MRI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敏感度显著低于MRI检查(P0.05),漏检率显著高于MRI检查(P0.05)。CT检出脑内损伤(颞叶、额叶、顶枕叶和额颞叶)、脑深部损伤和轴外损伤病灶153个,MRI检出脑内损伤(颞叶、额叶、顶枕叶和额颞叶)、脑深部损伤和轴外损伤病灶290个。CT对颞叶、额叶、额颞叶、脑深部挫伤检出率显著低于MRI(P0.05)。结论: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但不能完全代替CT,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6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5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脏MRI、肝脏增强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8%(49/50),高于对照组的80%(40/50),P<0.05.结论:相对于肝脏增强CT,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增强延时扫描用于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为肝脏肿瘤诊断、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脏肿瘤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经CT增强延时扫描,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肝脏肿瘤患者的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诊断符合率、误诊/漏诊情况以及影像特征。结果:80例肝脏肿瘤患者手术病理结果方面,包括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脓肿、肝母细胞瘤,占比率分别为40%、15%、10%、15%、10%、5%、5%,诊断符合率100%。经CT增强延迟扫描后,诊断符合率为97.5%、误诊/漏诊率2.5%。经统计学计算,P>0.05。另外,分析图像特征,原发性肝癌动脉期结节强化、延迟期低密度状态,肝囊肿动脉期点状强化,各类肝脏肿瘤疾病影像特征有特异表现。结论: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肿瘤准确率高,且检查创伤小、安全性高优势突出,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