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对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治疗效果。方法检测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采用白血病滤器输注同型机采浓缩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后1h、24h血小板计数。结果本组46例,1小时后有效41例(89.13%),无效5例(10.87%);24小时后,有效38例(82.60%),无效8例(17.40%)。HLA抗体阳性7例(15.21%),HPA抗体阳性4例(8.69%)。结论检测受血者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输注血型和HLA配合型浓缩血小板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分析山西地区血液病患者人类血小板抗原(HPA)基因分型及其多态性,为HPA基因库建设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血小板(PLT)有效输注建立理论和临床基础。方法:选取血液病住院患者97例,分为输注有效组(52例)和输注无效组(45例),提取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进行HPA-1~6,15抗原系统基因分型。结果:输注有效组HPA-1,4,5,6主要以aa型为主,HPA-3和HPA-15杂合度较高。输注无效组HPA-1,4,5,6主要以aa型为主,HPA-2,HPA-3,HPA-15杂合度较高。结论:山西地区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血型系统基因多态性表现出人群特点。人类血小板抗原血型中a基因频率明显较高;血液病患者HPA-2,HPA-3,HPA-15抗原对配偶不配合比例高。提示临床治疗中对于反复输注PLT的血液病患者需高度关注HPA-2,HPA-3,HPA-15基因型,并对其进行检测,尽量同型输注,避免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滤除白细胞输血和未滤除白细胞输血的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注滤除白细胞输血者,HLA抗体阳性率8.6%(3/35),HPA抗体阳性率11.4%(4/35),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 反复输注未滤除白细胞患者,HLA抗体阳性率54.8%(23/42),HPA抗体阳性率14.3%(6/42),其中5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0例。两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HPA)1-6,9,15系统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的研究。方法选取4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和供者标本,对其进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检测,根据血小板回收率评判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供、患者进行HPA1-6,9,15抗原系统基因进行分型,动态观察患者同型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探讨HPA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结果患者和供者HPA-1、4、9均未检测出HPA-b基因,呈呈aa纯合子单态性分布;HPA-5、6则主要以aa纯合子为多,较少看到bb纯合子。而HPA-2、3、15呈明显多态性分布,HPA-2、3、5、6、15等位基因频率均呈多态性分布。结论对反复多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除需考虑HLA基因相关外,还与HPA基因多态性相关。在做HPA配型时,多数人只需检测供者与患者HPA2、3、15基因就可以显著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机采血小板由于其浓度纯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广泛使用,正常血小板为淡黄色云雾状液体,输注单采血小板,可减少或延迟同种免疫反应,减少HLA抗原产生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获得较好血小板输注效果,笔者在工作中遇到3例献血者捐献的血小板产品颜色均为鲜亮的草绿色,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血小板的临床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纯度高,红、白细胞混入量少,输注后不宜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优点,从而减少了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备受临床欢迎。但目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来源比较贫乏,常常供不应求,导致部分献血者献血小板过于频繁。为了解反复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影响,笔者观察了51例长期多次献血小板者外周血象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多次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8名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回收率计算,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者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越多。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进行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筛选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以提高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值及输注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无效48例,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无效20例,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P<0.05)。结论在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中,如果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为阳性,则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调整,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血小板制品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血小板输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明显增多。特别在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而影响了治疗,甚至发生出血,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同时,很多心血管疾病研究也表明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 HPA)在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及相互聚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多种因素。方法观察8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运用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实际血小板回收率(R)作为量化判断依据,结合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对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输注无效的病例进一步检测血小板抗体筛查,综合分析影响疗效的多种因素。结果 (1)经卡方检验分析,输注无效组与输注有效组患者在性别比、输血次数、血液疾病、抗体(HLA抗体及HPA抗体)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多因素包括:性别比、输血次数、血液疾病及抗体。结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多因素包括:性别比、输血次数、血液疾病及抗体,应对这些因素进行仔细观察,以有效提高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但是,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因为血小板表面除了具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外,还存在着白细胞抗原(HIA)和红细胞抗原(ABH),如果输注了HLA和HPA不配合的血小板,就会发生同种免疫,发生输血反应,为了解临床输注血小板发生的输血反应,作者对郑州市部分医院临床血小板应用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血小板计数,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结果观察组320例,有效例258例(80.62%),无效62例(19.38%)。对照组300例,有效103例(34.33%),无效197例(65.7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加强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降低免疫性输注血小板无效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了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了综述。结果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非免疫因素(输注用时过长、血小板自身质量、发热、感染症状、脾肿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药物干预、骨髓移植)和免疫因素(ABO血型不合、HLA、HPA同种免疫反应的影响)。相应的干预措施有:采用除去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进行紫外线照射、利用γ射线照射、应用免疫球蛋白、对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使用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  相似文献   

14.
<正>复发性流产(RSA)是指妊娠不足28周或胎儿体质量不足1 000 g,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妊娠终止~[1]。育龄期妇女发病率为1%~5%,且有68%的复发性流产原因不明~[2]。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包括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以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临床征象的总称。近年来研究发现,10%~16%的复发性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4例血液病患者的49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SEP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7.73%;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64%,以HLA抗体为主;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血液中的白细胞输注给受血者可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为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用于去除血液中自细胞是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办法。使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在现有条件下开展血液去除白细胞工作,实现过滤后血液可长期保存,满足临床需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浓缩血小板制剂在临床使用日益普遍,临床上发现不少病人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也较差,即血小板输注无效(RPT),这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适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就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适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1 血小板输注无效(RPT) 1.1 RPT的判断指标 通常用血小板回升值或血小板增加校正值(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若输后1小时回升  相似文献   

18.
在多次输血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癜(PTP)。导致PTR主要有两大原因:①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多发生在脾肿大、发热、感染、出血和DIC患者中;②免疫性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ITP等)导致血小板寿命显著缩短,很快被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治疗方法)和实验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数量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和尽快达到止血效果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更好的提供临床输血服务,人们一直在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并建立起了多种血小板配型方案。由于各种配型方法针对血小板抗原和抗体不同,血小板配型实验结果可能有差异,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此,我们采用ELISA实验方法对PTR患者血样中血小板抗体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并对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LCT)、简易致敏红细胞的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和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MASPAT)三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确定各实验方法对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