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冬华  周辰  潘晓东  赵慧娟 《重庆医学》2012,41(33):3492-349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行认知功能测定,根据MMSE得分分为对照组(n=35)和减退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有无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减退组患者中24h平均收缩压[(127.38±19.14)mm Hg vs(132.00±15.09)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31.64±17.55)mm Hg vs(137.09±13.77)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8.78±18.75)mm Hg vs(126.00±11.37mm Hg)]、昼夜节律比[(15.89±7.45)%vs(10.74±4.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缩压、血压节律异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10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分为高24 h SBPCV组(n=48)和低24 h SBPCV组(n=56)。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左心室肥厚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分布情况,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高24 h SBPCV组的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均高于低24 h SBPCV组和对照组[依次为(17.6±4.2)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4.1±3.4)mm Hg、(12.2±2.8)mm Hg,(13.2±2.7)mm Hg比(11.3±2.2)mm Hg、(9.7±1.9)mm Hg,(16.3±3.1)mm Hg比(13.8±2.1)mm Hg、(11.9±1.6)mm Hg,(12.8±2.4)mm Hg比(10.7±2.5)mm Hg、(9.5±2.2)mm Hg,(13.5±2.9)mm Hg比(11.2±3.6)mm Hg、(9.8±3.2)mm Hg,(11.9±2.4)mm Hg比(10.7±2.9)mm Hg、(9.3±2.6)mm Hg,(14.1±2.5)%比(10.4±1.7)%、(8.2±1.8)%,(10.4±1.9)%比(9.3±1.5)%、(8.1±1.3)%](P<0.05),低24 h SBPCV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高24 h SBPCV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低24 h SBPCV组和对照组(P<0.05),而低24 h SBPC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24 h SBPCV组患者非杓型比例高于低24 h SBPCV组和对照组(P<0.05),而低24 h SBPC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性,且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欣欣  王晶  赵海丹  陈洪  周春华 《医学综述》2014,(16):3035-3037
目的 24 h动态分析慢性肾脏疾病(13期)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的血压变化,并与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的血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军总医院肾内科收治的HCKD患者52例作为HCKD组,另外选取47例PH患者作为PH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检测,对两组患者的24 h舒张压(24 h-SBP)、24 h收缩压(24 h-DBP)、日间和夜间血压平均值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血压比较:HCKD组24-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81.5±13.2)mm Hg、(162.0±17.2)mm Hg、(82.4±16.5)mm Hg,均高于PH组(71.8±12.0)mm Hg、(140.3±25.6)mmHg、(66.8±20.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压变异性比较:HCKD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14.4±3.5)mm Hg、(9.5±1.2)mm Hg,均高于PH组(11.3±2.6)mm Hg、(7.8±1.3)mm Hg(P<0.05);HCK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9.4±2.5)mm Hg、(9.4±2.5)mm Hg,均高于PH组(7.7±2.2)mm Hg、(9.1±2.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是肾功能继续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非IMT增厚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7.5±14.2)mm ng,24 h平均舒张压(83.5±10.2) mm Hg比(79.8±8.7)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 Hg比(133.4±12.5) mm 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 Hg比(82.3±8.1)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 Hg比(118.3±12.1)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 Hg比(69.5±10.8)mm Hg,24 h脉压(69.4±11.3)mm Hg比(47.6±10.1)mm Hg,白天脉压(63.5±10.8) mm Hg比(51.5±9.8)mm Hg,夜间脉压(59.9±10.4)mm Hg比(48.7±11.2)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 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为55.3%比34.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 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非IMT增厚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多,对靶器官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68例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依那普利片(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2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依那普利叶酸片(10 mg/0.4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24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血压变异性、Hcy代谢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微炎症指标差异。结果经24周规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低于对照组[(131.27±14.85)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40.26±15.47)mm Hg、(78.35±8.11)mm Hg比(82.29±8.31)mm Hg],24 h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低于对照组[(7.37±0.84)mm Hg比(8.23±0.74)mm Hg、(11.39±1.74)mm Hg比(14.72±1.76)mm Hg、(8.04±0.83)mm Hg比(8.57±0.91)mm Hg、(15.47±1.74)mm Hg比(14.83±1.76)mm Hg](P<0.05)。经24周规律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IMT小于对照组[(9.38±1.29)μmol/L比(15.72±1.94)μmol/L,(0.89±0.12)mm比(1.18±0.19)mm](P<0.05)。经24周规律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指标单核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13.27±1.73)μg/L比(18.45±2.05)μg/L、(73.18±8.23)μg/L比(90.39±10.04)μg/L、(1.54±0.21)mg/L比(2.31±0.38)mg/L、(2.21±0.38)ng/L比(3.18±0.37)ng/L](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以有效降低并稳定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优化循环相关指标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包艳春 《医学综述》2014,(14):2614-26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40例为高血压组,体检正常者140例为血压正常组。分别于7: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7:00(夜间)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血压变异性、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LVPWT、IVST、LVIDd和LVMI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131.8±14.8)mm Hg vs(124.2±15.8)mm Hg、(80.6±9.2)mm Hg vs(75.3±9.6)mm Hg、(12.3±3.1)mm Hg vs(10.2±3.2)mm Hg、(8.9±2.5)mm Hg vs(7.8±2.5)mm Hg、(10.7±3.2)mm vs(9.6±2.9)mm、(11.9±1.9)mm vs(9.2±1.9)mm、(53.1±7.4)mm vs(49.5±8.2)mm、(45.2±5.2)g/m2vs(42.1±6.4)g/m2(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其心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成都军区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64例,依体质指数分不同分为正常组(53例)、超重组(137例)和肥胖组(74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糖、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SECA检测仪测量身高和体质量;汞柱血压计测量白天静息15 min后的坐位血压;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血压负荷、白天和夜间血压变化标准差。结果超重组、肥胖组血糖高于正常组[(5.9±1.1)mmol/L、(6.3±1.8)mmol/L比(5.4±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肥胖组TG高于正常组[(2.2±1.6)mmol/L、(3.0±2.9)mmol/L比(1.4±0.7)mmol/L],肥胖组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HDL-C低于正常组[(1.21±0.25)mmol/L、(1.15±0.28)mmol/L比(1.45±0.3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高于正常组[(79±9)mmHg、(78±8)mmHg比(74±8)mmHg;(79±8)mmHg、(79±8)mmHg比(74±8)mmHg;(74±9)mmHg(1 mmHg=0.133 k Pa)、(71±8)mmHg比(6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夜间舒张压负荷低于正常组[(30±4)%、(26±5)%比(16±5)%],肥胖组低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指数与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相关(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能引起高血压前期的患者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大大增加,导致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的转化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基于时间药理学的降压药物给药方案对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开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1周后加用坎地沙坦酯片,两种药物均在每日上午8:00服用;观察组亦服用非洛地平和坎地沙坦酯片,两种药物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水平的变化、平均血压的变化情况和血压变异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均能降低24 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和24 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但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但白昼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舒张压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10%比例高于对照组,但白昼收缩压和白昼舒张压10%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选用基于时间药理学的降压药物给药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了血压变异情况,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230例,原发性132例,继发性98例。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入院4周、8周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L)、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L)、白天舒张压负荷值(dDL)、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L)。结果:8周原发性132例均血压控制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继发性90例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8例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达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