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獉獉:调查云南省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与HIV/STD感染的关系。方法獉獉:采用横断面调查法,自拟《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情况及HIV高危行为调查问卷》。从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云南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近半年内入所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HIV、梅毒和HCV。利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HIV、HCV感染人群的人口学、药物滥用及高危性行为特征差异;利用Logistic model分析HIV/STD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獉獉:292名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中,HIV、HCV和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21.01%,65.07%和3.80%。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前后,性冲动强度有显著性差异(VAS:4.4±s 2.2 vs.7.5±s 1.8)。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HIV的感染与滥用海洛因、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苯丙胺类兴奋剂作用下使用安全套情况有关;而HCV感染与职业、多药滥用、滥用海洛因、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后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有关。结论獉獉: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HIV与HCV感染与高危性行为有关,且以HIV尤为显著。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会增强性冲动从而发生性行为,且多为群体性性行为,使用后安全套的使用情况较差,这些是该人群HIV/STD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障碍者酒精滥用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酒精依赖识别测验(The 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AUDIT)对540例ATS使用障碍者进行酒精使用障碍筛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毒史、ATS使用情况和酒精使用情况。结果:30.7%的ATS使用障碍患者存在酒精使用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嗨妹/哥"一起使用、通常在家里使用ATS与合并酒精滥用问题相关。结论:ATS使用障碍者合并酒精使用障碍者比例较高,应当关注ATS使用者中的酒精问题的防治工作,以降低多物质滥用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情况,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以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常见品种、使用方式、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常见品种包括冰毒、摇头丸等,以冰毒为主,占85.18%。使用方式包括加入可乐饮用、加入酒类饮用、鼻吸、静脉注射等。滥用后的临床表现以精神障碍、行为异常为主。经综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产生精神障碍、行为异常,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4.
苯丙胺类是一类具有强烈兴奋作用、食欲抑制作用以及温和致幻作用的物质,被列入违禁毒品范围,在国际和国内均受严格控制。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苯丙胺类滥用事件,如长期使用芬氟拉明减肥导致慢性中毒死亡;滥用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MDMA)、甲基苯丙胺(冰毒,MAMP)兴奋剂导致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5.
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结论:滥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者普遍滥用酒精,而阿片类滥用者很少使用酒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云阳地区成瘾物质滥用者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机构调查法,用半定式问卷逐人见面检查。结果在成瘾物质高危人群中,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率为8.75%,吸服者躯体有多系统损害,其社会人口学特征与阿片类依赖者相似,但吸服场所却不同,且滥用势头发展较快。结论戒毒工作形势严峻,遏制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蔓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浙江省高中生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为预防控制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对浙江省34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215份,24.0%的调查对象尝试过吸烟,68.9%尝试过饮酒,1.4%使用过镇静催眠药(46人),0.9%使用过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或挥发性溶剂或毒品(29人)。家庭因素、教育方式、学生成绩、睡眠情况以及上网时间等均对学生吸烟饮酒的比例有很大影响。结论: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该类行为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正>1导言苯丙胺类物质是一大类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及其他一些精神兴奋剂,统称"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 type stimulants,ATS)[1],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AMPH)、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  相似文献   

9.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概述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 ( 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属于精神兴奋剂 ( psychos-timulants) ;由于此类物质可兴奋皮质 ,故又称为精神运动兴奋剂 ( psychomotor stimulants)。同属精神兴奋剂的除 ATS外 ,还有可卡因和茶碱、咖啡因等黄嘌呤类以及卡塔叶 ( khat)等植物  相似文献   

10.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等其他苯丙胺类精神兴奋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特征及毒品危害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制合成毒品滥用调查表,对武汉市7所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的486名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相关特征。结果:(1)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男性比例占89.71%,21-30岁年龄段占43.83%,无业人员占70.16%,未婚占48.77%;(2)仅有36.62%的患者对于合成毒品有正确认知;(3)患者第一次使用毒品前三位原因为:"好奇"、"朋友影响或刺激"、"空虚无聊"。结论:(1)21-30岁青年、无业、未婚者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高危人群,合成毒品预防工作应予以重点关注;(2)苯丙胺类兴奋剂与氯胺酮滥用患者对于毒品危害的认知存在不足。今后应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提高毒品危害认知,减少毒品好奇,提高毒品抵御技能,有效预防合成毒品滥用。  相似文献   

12.
苯丙胺类物质以损害认知功能为主,使用者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记忆力下降等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在上述精神症状影响下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冲动、伤人及自伤行为。本文就苯丙胺类物质在我国的滥用趋势、作用机制、相关危害、治疗和干预措施进行介绍,以提高公众对其认识,降低苯丙胺类物质滥用对患者自身和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神经精神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UNDCP)2005年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亿人使用毒品,其中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 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人数估计为3400万。阿片类使用者的人数约为1600万(其中海洛因1100万)。苯丙胺类滥用人数已远远超过阿片类滥用人数[1]。2008年中国禁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不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且滥用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躯体依赖潜隐,精神依赖明显,存在危害轻微的误区.结论:滥用苯丙胺类比阿片类更多滥用酒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风险倾向特征及其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风险倾向量表(RPS)、感觉寻求量表(SSS)、冲动性量表(BIS)对42名男性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和24名健康男性对照进行调查.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一般风险倾向、感觉寻求及冲动性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均P<0.05);Logisti...  相似文献   

16.
王藐 《家庭药师》2012,(3):32-35
安非他命的名称来自(alpha-methyl-phenethylamine)的简写,意为"alph-碳的位置接上甲基的苯乙胺"。中文名译作安非他命,化学名为苯丙胺。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MA,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等,多做精神兴奋剂用。  相似文献   

17.
药物依赖和滥用已成为世界范围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苯丙胺类兴奋剂客观上适应了当代的快节奏,因此专家推断其将成为21世纪流行最广泛的毒品。90年代以来,我国吸毒人群成倍增加,尤其女性吸毒者所占比例显著上升。据统计武汉地区1993―1994年吸毒人群中女性比例为2.57%,而1996年达到30.10%。在女性吸毒者中不乏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苯丙胺类兴奋剂对孕妇及胎儿的损伤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苯丙胺类兴奋剂,尤其是甲基苯丙胺对母儿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胎儿的致畸作用。1苯丙胺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  相似文献   

18.
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等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近年来这类物质的滥用呈增长势头,超过了海洛因及可卡因等传统的非法精神活性物质,已造成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对苯丙胺类物质危害的清楚认识以及对相关法医学尸体检验工作的重视,也就成了当前法医工作者的一项首要任务。本文通过一例较为罕见的甲基苯丙胺体内藏毒致急性中毒死亡的法医学尸体检验与鉴定案例,对甲基苯丙胺体内藏毒死亡原因、死亡性质、尸体特征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流行趋向与新的危害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在本世纪后期麻醉药品侵袭全球的同时,苯丙胺类兴奋剂非法制造和贩卖在世界各地迭起,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滥用人群,形成了一个新的毒潮[1]。为此引发了公众的新忧虑:兴奋剂是否会成为21世纪取代海洛因的新毒品。对此,国人有必要熟悉和了解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獉獉:比较分析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临床精神症状的差异。方法獉獉: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房收治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37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别对患者入院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獉獉:(1)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组和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混合滥用组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他们都显著高于氯胺酮滥用组(P〈0.001)。3组5个因子分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2)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组的思维障碍因子分、激活性因子分和敌对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氯胺酮滥用组,而焦虑抑郁因子分、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低于氯胺酮滥用组,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混合滥用组则介于两者之间。(3)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组和氯胺酮滥用组尿检阳性的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因子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尿检阴性的患者(P〈0.01)。结论獉獉: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以及两种混合滥用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存在明显差异,需要根据他们的临床特征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