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45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分为PiCCO组(=26例)和常规组(=19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6 h后动脉血乳酸值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48 h液体正平衡和去甲肾上腺素总剂量,肺水肿发生率,应用呼吸机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6 h后乳酸〈2 mmol/L和ScvO2≥70%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但PiCCO组液体正平衡明显偏少(〈0.05),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用量偏大(〈0.01),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0.01),应用呼吸机时间缩短(〈0.05),两组预后(28d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iCOO给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及早脱机,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共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PICCO组,分别采用经验性液体管理方案和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6h血乳酸正常率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eVO2)正常率、去甲肾上腺素及机械通气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14d内死亡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经复苏后6h血乳酸和SeVO2正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PICCO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机械通气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14 d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PICCO容量指标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具有简便、微创、安全的特点,可满足EGDT快速达标的要求,对肺部感染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部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两种方法评价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时血管外肺水的相关性.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8月入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PiCCO监测,记录PiCCO...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根据PiCCO监测结果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6h复苏治疗后的ScvO_2水平、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时补液量较对照组更多,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肺水肿发生率和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护仪监测指导下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天,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天,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LA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v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护仪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6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在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以中心静脉压(CVP)作为指导液体复苏指标,研究组以PICCO监测指标指导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种方法下患者的复苏效果及转归。结果 复苏后6h,对照组与研究组液体入量、血乳酸值、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4h,对照组与研究组液体入量、血乳酸值、尿量、Scv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达标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复苏的复苏效果及转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1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方法:感染性休克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1y goa1-directed therapy,EGD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在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每搏输出量变异度的特点、机理、研究进展、应用范围、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维持最佳前负荷,改善容量管理,防止由于低血容量导致的低灌注和过度复苏,可能进一步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因而治疗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容量的变化极为重要.脉搏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简便、有效的临床实时监测手段,测定每搏输出量变异度比传统的测定中心静脉压更准确地指导快速液体复苏.结论:每搏输出量变异对预测脓毒症体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液体复苏联合早期血管活性药应用对感染性休克兔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内毒素注射法制备兔感染性休克模型。48只大白兔随机均分为6组,设注射LPS前(T)、休克时(T0)、休克后30分(T1/2)、1h (T1)、2h(T2)、4h(T4)、6h(T6)共7个时间点,分别监测动物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左室压力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变化,并检测动脉血浆中乳酸(LAC)浓度,计算各组6h乳酸清除率。结果:(1)各治疗组均能使MAP或CVP得到提升;休克后1h补液升压同时组MAP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其它治疗组(P均〈0.05);T6时升压组、补液后升压组、升压后补液组、补液升压同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补液组、补液后升压组、补液升压同时组的CVP在休克后2小时可恢复到休克前水平,而升压组、升压后补液组的CVP不能;±dp/dtmax在升压组、升压后补液组、补液升压同时组在1/2h、1h、2h均比对照组、补液组、补液后升压组高(P均〈0.05),补液升压同时组最高;(2) LAC在治疗1h时开始出现回落,1h、2h时补液组、补液后升压组比升压组、升压后补液组LAC明显降低(P均〈0.05),2h、4h、6h时补液升压同时组LAC显著低于其它治疗组(P均〈0.05);(3)各组6小时乳酸清除率,补液升压同时组最高。结论:感染性休克治疗中,液体复苏、升压药独用或联合使用都可提升血压,提高组织灌注压,改善组织灌注与氧代谢,降低血乳酸水平,提高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系统联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在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每搏量组(SV组)及PLR组,在接受常规感染性休克治疗基础上,分别监测CVP、SV及PLR时的SV值,观察3组患者液体复苏后6h及24 h的乳酸(Lac)、脑钠肽(BNP)、氧合指数(PO2/FiO2,P/F)和补液量,同时比较血管活性药物平均使用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液体复苏6h时,CVP组补液量和BNP值均明显高于SV组及PLR组(P<0.05),Lac和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组与PLR组间Lac、BNP、P/F及补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补液量,CVP组>SV组>PL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CVP组<SV组<PL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组BNP低于CVP组及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P组与S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Lac、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平均时间及28 d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oTrac/Vigileo系统联合被动抬腿试验在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中比传统CVP监测更精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34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病例进行分析,寻找能有效判断预后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2008年急诊抢救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病例34例,以单位复苏液体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分析。结果:抢救成功组单位复苏液体量为345.28±156.37ml,死亡率为0%;失败组单位复苏液体量为602.5±426ml,死亡率为50%;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位复苏液体量可以作为早期判断失血性与创伤性休克预后判断的临床观察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庞小青 《黑龙江医学》2021,45(6):659-661
目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效果评价.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将入选患者依据监测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常规非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液体复苏1h内血检HCT、PT、APTT、BL、PH、BD值变化,比较液体复苏前后上列数值变化。结果IR组血PT、APTT均较DR组明显延长(P〈0.05);IR组在第1个小时内输液量(2000±580)ml,DR组相应为(500±250)ml,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治疗后HCT明显下降(P〈0.05);BL及BD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手术前1h内进行延迟液体复苏,可以保护机体凝血系统减少继续失血,并且能够维持组织器官最低有效灌注,保持容量及酸碱代谢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后应用高渗盐水复苏可降低出血的危险,提高复苏的效果。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但复苏液温度的选择仍值得探讨。在判断复苏终点时组织灌注和氧代谢指标对评估休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积极控制出血、迅速扩容、准确判断复苏终点是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9.
"拯救脓毒症运动"提出通过液体复苏和应用血管升压药物等手段尽早恢复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此改善重症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供应与氧需求的失衡状态,并最终达到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1]。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碱缺失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与动脉血碱缺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入院48h内BD值的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的变化及BD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创伤性休克经液体复苏后BD逐渐升高,存活组复苏后6~12h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的器官衰竭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BD可作为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时的监测指标之一,液体复苏能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组织器官的低灌注状态。在此治疗过程中,6~12hBD仍持续低水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