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磊  汤铜  史加宁  李佳  郑璐  贾文俊  刘永鹏  方晶 《安徽医学》2018,39(9):1085-1087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CLT合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有22例(61.1%)存在多发结节,21例(58.3%)位于双侧;9例(25.0%)存在多发癌灶,4例(11.1%)位于双侧。32例患者行中央区或联合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17例(53.1%)存在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结论 CLT合并的PTC有多灶性特点,手术方式建议行甲状腺全/近全切除术,少数患者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建议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慎重选择清扫颈侧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 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2006年手术切除的572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2岁、43.3岁及39.9岁,均女性多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有68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36%)。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1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25%)。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19.9%,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28.6%。结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密切,合并发生率较高(19.9%)。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周围淋巴结转移率(25%)低于单纯性甲状腺癌(36%)。提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预后要比单纯性甲状腺癌的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甲状腺肿瘤外科收治的285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 150,95%CI 1. 155~4. 002,P=0. 016)、年龄<45岁(OR=1. 899,95%CI 1. 088~3. 312,P=0. 024)、肿瘤直径> 5~10 mm(OR=3. 209,95%CI 1. 755~5. 865,P=0. 000)、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OR=2. 520,95%CI 1. 428~4. 447,P=0. 001)、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OR=2. 183,95%CI 1. 189~4. 008,P=0. 012)均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 5 mm、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等临床病理特征的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中应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诊治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1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5 mm 38例(26.0%)。行中央区淋巴结切除病例中,肿瘤直径≤5 mm,转移率为15.4%;肿瘤直径〉5 mm,转移率为34.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率较高;肿瘤直径≤5 mm的患者比率有增高的趋势,术中建议行颈中央区淋巴结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PTMC 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多发、肿瘤被膜是否受累、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等信息,将以上7个影响因素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通过SPSS软件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进行自动聚类得到最佳聚类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从而判断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 481例PTMC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356例,比例为1:2.85,平均年龄(44.87±12.14)岁。207例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约为43.0%。聚类分析将PTMC患者分为3个临床类别:类别1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累及甲状腺被膜,以单发肿瘤为主,肿瘤直径均小于其他两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32.54%;类别2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均有被膜受累,且均为单发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8.61%;类别3组:患者均有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均达到100%),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14%。进一步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评估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寻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病灶位置、病灶大小、是否突破被膜等因素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 (26/104) , 中极为39.81% (43/108) , 下极为52.46% (64/122) , 肿瘤位于下极时更倾向于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 (P<0.05) .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为46例 (46/334, 13.77%) , 上极肿瘤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15% (22/104) , 中极为11.11% (12/108) , 下极为9.83% (12/122) , 病灶位于甲状腺上级时更倾向于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P=0.030) , 其中3例 (6.5%) 患者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跳跃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肿瘤突破被膜的比率为30.43% (14/46) , 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人群的19.09% (55/288) (P<0.05)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8例和未转移组68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9.2%(28/96);通过诊断试验ROC分析发现肿瘤直径0.6cm为其最佳临界值,肿瘤直径(OR=3.717)和甲状腺被膜侵犯(OR=3.459)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MC患者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是肿瘤最大直径≥0.6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患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microcareinoma.TMC)的临床因素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106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106例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4.5%(26/106),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以肿瘤最大直径≥0.7cm和甲状腺被膜侵犯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MC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等高危因素患者.术中的细致探查及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对TMC复发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后的10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106例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4.5%(52/212),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以肿瘤最大直径≥0.7 cm和甲状腺被膜侵犯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MC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 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等高危因素患者,术中的细致探查及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对TMC复发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甲状腺外科2011-2013年期间临床诊断为cN0PTMC的患者199例,对其临床资料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共88例,转移率为44.22%,其中多病灶患者中央淋巴转移率为47.27%。侵犯被膜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50.49%;以纳入标准为0.1,剔除标准为0.15对cN0期PTMC患者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2.919,95%CI:1.36-6.27)、年龄(OR=0.423,95%CI:0.24-0.76)、癌灶直径(OR=1.94,95%CI:1.26-2.98)、有无侵犯被膜(OR=1.70,95%CI:0.97-2.99)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将性别、年龄分组、癌灶直径分组、被膜有无侵犯等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发现性别为女性、癌灶直径越大可能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小于45岁是其保护因素。结论:cN0期PTMC患者的中央区转移率较高,尤其有被膜浸润的患者更为突出。对于癌灶直径大于0.8cm、年龄大于45岁或存在被膜浸润的患者应行患侧甲状腺切除术加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而对于不具备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其对患者预后的生存率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方法 、 危险因素及手术方法 .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次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分析该81例次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约为88.8%、特异性约为56.5%.有被膜浸润的病灶49例次中转移31例次,无被膜浸润的病灶32例次中转移19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对于单灶病变,位于上极的病灶22例次中转移17例次,位于中下极的病灶41例次中转移16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灶癌18例次中转移7例次,单灶癌转移63例次中转移33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男性25例次中转移15例次,女性56例次中转移25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年龄<45岁46例次中转移26例次,年龄≥45岁35例次中转移14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59例次采用颈根部衣领式切口,22例次采用传统的L形切口,前者同样能很好的清扫颈侧区淋巴结,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外观满意度及颈肩部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后者.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问题不容忽视,术前超声等检查可以提供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足.癌灶浸润甲状腺被膜及位于上极可能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与桥本病(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病理关系和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1315例PTMC患者,依据是否合并HT分成两组,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PTMC合并HT患者与未合并HT相比:在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B超检查肿瘤微小钙化、甲状腺癌多发灶及双侧甲状腺癌方面存在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肿瘤微小钙化率、术前TSH水平、甲状腺癌多发灶都是PTMC合并HT的独立临床因素(P<0.05或P<0.0)。结论合并HT的PTMC患者与发病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和甲状腺癌多发灶显著相关,临床医师更应重视HT合并PTM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判断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癌患者选择清扫范围至关重要。临床上,弹性成像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恶性肿瘤手段。初步资料显示,其可能有效地筛查出颈部组织的恶性肿瘤,特别是颈部淋巴结的转移。但目前弹性成像的诊断标准和成像技术存在很大差异,这些研究中包括的转移淋巴结的原发灶各不相同。今后需要在特定的肿瘤患者人群中建立可重复的临床标准。由于PTC具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倾向,故PTC可作为研究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中临床应用的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