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SIOOB蛋白水平,对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过程中脑损伤的情况。方法:2006年7月-2007年8月本院冠状动脉搭桥患者18例,其中CCABG组10例,OPCABG组8例。于麻醉诱导前(T1)、主动脉侧壁钳开放时(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4h(T4)采血测血浆S100B蛋白浓度,评价手术不同时期脑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1、T4时血浆S100B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ABG组患者在T2及T3时血浆S100B蛋白浓度(2.77±0.69,2.83±0.79)μg/L较OPCABG组(0.89±0.71,0.91±0.63)μg/L显著升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从而降低了术后脑损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收取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收取时间在2014年10月15日直至2016年11月22日,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组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带管时间(12.07±5.25)h、输血量(3.15±1.49)u、苏醒时间(2.01±0.01)h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许昌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8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OPCABG组(98例)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84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与CCABG组比较,OPCABG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8.5±2.2)h比(14.8±6.3)h,(2.4±0.5)d比(3.1±0.7)d,(13.1±3.8)d比(17.4±3.2)d,(448±29)m L比(727±18)m L,2.0%(2/98)比8.3%(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 Ⅰ)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2~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组(S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切皮前、劈胸骨前、体外循环转流前、停机后各静注舒芬太尼1 μg/kg;芬太尼组(F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切皮前、劈胸骨前、体外循环转流前、停机后各静注芬太尼10 μg/kg.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心肌cTn Ⅰ浓度.结果 血流动力学比较:气管插管即刻(T1)及切皮(T2)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麻醉诱导前(T0)升高(P<0.05),F组比S组升高明显(P<0.05),停机后即刻(T4)HR[(68.5±12.2)、(66.8±]1.2)次/min]和停机后30 min(T5)HR[(72.5±8.5)、(67.8±9.6)次/min]高于T0(56.6±7.2)、(554±8.0)次/min] (P<0.05),两组间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cTn Ⅰ浓度比较:术前S组[(0.67±0.22)μg/L]与F组[(0.71±0.20)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管桥开放后4、8、24、48 h,两组均高于术前(P<0.05),S组[(2.37±0.55)、(1.82±0.62)、(1.42±0.33)、(0.84 ±0.28) μg/L]低于F组[(3.08±1.12)、(3.62±0.98)、(1.89±0.57)、(1.32±0.47)μg/L](P<0.05).结论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舒芬太尼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血清心肌cTn Ⅰ较低,心肌保护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瞻性分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8例3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beating heart surgery,OnP-BH)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9例,分别于术前、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术后4 h、24 h和48 h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Ⅰ),同时记录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前者手术时间更长,围术期24 h失血量更多,其余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OnP-BH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尤其在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至术后4 h始终保持有意义的增高,而OPCAB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提示体外循环可以诱导对心肌的损伤,OPCAB能够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肌损伤,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失血量,因此,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高危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从OPCAB中受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2 1例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均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4例 ,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17例。 6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 ,15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 9例 ,呼吸衰竭 4例 (CCABG3例 ,OPCAB1例 )。 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选择OPCAB、术后良好的呼吸道管理 ,有助于提高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循环造血祖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
者51例,于术前、术后第1、3、5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CD133、CD45抗原,并应用集落形成试验和
迁移试验离体评价循环祖细胞的功能。结果无论是体外还是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循环CD34+CD45dim细胞水平
(1.51±1.26 vs 2.02±1.16, P=0.036)及CD133+CD45dim祖细胞水平(1.16±0.85 vs 1.65±0.99, P=0.008)均较术前升高;体外循环
和非体外循环术后循环造血祖细胞水平和功能无显著差异,而体外循环手术后循环CD34+CD45dim 细胞变化(0.32±0.85 vs
0.86±0.68, P=0.04)及循环CD133+CD45dim细胞变化(0.63±0.57 vs 0.13±0.96, P=0.027)较非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循环祖细胞水
平变化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循环造血祖细胞水平升高,但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试验组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ICU治疗时间(h:71.93±18.43 vs 84.34±17.13)、术后机械通气时间(h:14.56±7.64 vs 14.56±7.64)明显较短(P0.05),术后心房纤颤持续时间10 min所占比例(%:26.47 vs50.00)显著较低(P0.05),而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及LVEF、LVEDD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确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将60例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患者分为AOPCAB组和CCABG组,40例A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A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2.9±0.8支比3.9±1.1支(P<0.01),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A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0.05)。AOPCAB组无手术死亡,CCABG组死亡1例(P>0.05)。结论 A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 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 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