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动态观察其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1~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12种抗菌药物对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临床上呈上升趋势,使临床医生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越来越棘手,因此进行规范的连续的耐药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及调整治疗方案,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进一步恶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国承杰  张文 《山东医药》2012,52(27):78-79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进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①共分离出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243株,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其次是血和创面分泌物;病区分布依次是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②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4.5%;对其他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0.0%;已出现大量多重耐药菌株及少数泛耐药菌株。结论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见于ICU、呼吸内科病房等,且对抗菌药物已产生明显多药耐药性;应警惕并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性监测,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型鉴定。方法以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RAPD)、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 IC)、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 1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三种方法均扩增出丰富的区带,将分离到的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分为3、4、4个谱型;将43株菌聚为3群,菌间的同源性较近。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中存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流行,主要是由同一克隆株在不同科室及感染个体间相互传播所致。  相似文献   

4.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渐增多,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耐药情况,分析可能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记录其一般情况,进行病原菌培养、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将多重耐药感染者纳为多重耐药组,其他患者纳为非多重耐药组,并找出可能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观察其耐药情况。结果 200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检出多重耐药菌株142株。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证实,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3种、免疫抑制剂/激素使用均可能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OR1,P0.0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可能与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激素使用、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带来的感染高风险;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后对米诺环素耐药性相对较弱,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的临床标本,进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3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373株,在临床标本中,痰液分布率最高,占78.6%,感染分布以ICU为主,占36.2%.药敏试验显示对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多粘菌素E敏感性较高,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性明显.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侵犯ICU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术后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分析我院132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其分布情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儿科、神经外科,药敏试验显示对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β-内酰胺类药物普遍耐药。2009年至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与2002年~2004年相比,呈上升趋势,尤以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升高显著。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侵犯重症监护病房、儿科、神经外科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抗耐药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abeM,以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主动外排作用的关系。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对收集的65株不重复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abeM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耐药率15.38%,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2.31%,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60.00%~73.85%之间;经PCR扩增,6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deB基因阳性60株(92.31%),序列分析显示与Genbank登录的鲍曼不动杆菌ATCC 19606药物外排蛋白编码基因abeM(AB204810)的同源性为98.00%。结论 abeM主动外排作用可能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杜立水 《山东医药》2011,51(51):60-61
目的观察2007~2009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患者所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256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于ICU和呼吸内科、最常见于痰标本中;其对多种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低于国内相关报道。结论 2007~2009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临床应注意加强监测、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CU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原因、耐药特征及其同源性,分析其可能的传播途径,为治疗和预防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某ICU2007年5-6月份收治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痰、血液、尿及创口分泌物等临床标本,同时采集同期医护人员手、呼吸机管路、患者皮肤和病床等部位的环境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及鉴定;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标本的MIC值,分析其耐药特征,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型,判断其同源性.结果 分离到的1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达100%,对替加环素的敏感度为91.7%,对多黏菌素均敏感.12株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为A、B、C 3个类型,在医护人员手上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与患者体液中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同型.在1个月内,A型和B型菌株对米诺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由中介变为耐药,A型菌株中出现1株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结论 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其耐药性在1个月内发生了改变.带有致病菌的医护人员的手可能为ICU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媒介.  相似文献   

11.
25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50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对常用的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25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008年74株(占29.6%),2009年105株(占42.0%),2010年71株(占28.4%)。科室分布以ICU(77株)、呼吸内科(59株)和神经外科(40株)为主;标本分布以痰标本为主(216株),其次为脑脊液标本(10株);药敏试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表现为多重耐药,且呈逐年升高趋势;与ICU、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心胸外科分离菌株相比,老年病区及其他散在病区分离菌株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了解耐药变迁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所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6—2008年,呼吸道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占分离的81.4%;鲍曼不动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较低,亚胺培南和美诺培南的耐药性上升很快,ICU和非ICU病房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较大的差异。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亚胺培南和美诺培南。非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低于ICU病房。  相似文献   

13.
陈敏  廖彬 《内科》2014,(5):570-571
目的了解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临床分离的31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用梅里埃公司的ATB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进行测定及药敏实验,用Whonet5.6软件分析数据,按CLSI(2013年版)判断药敏结果。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主要来源于痰液,共248株(80%),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亚胺培南为56.77%、美洛培南为57.42%。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应动态监测耐药性变迁,辅助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发展,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分析126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的来源、科室分布、抗生素耐药性。结果 95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疾病,标本以痰液为最多;耐药情况较重,耐药率最低的为多粘菌素B,其次为丁胺卡那及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高;患者全部有应用抗生素病史;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占菌株数的96.03%。结论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控,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鲍曼不动杆菌是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属于住院患者常见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现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以及ICU病房患者,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并且为预防和控制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对2018年至2021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出的449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分析。采用VITEK-2对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判定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20年标准。结果 2018-2021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449株,标本类型主要以痰液为主,328株,占73.05%;送检科室主要为ICU、呼吸科;对于替加环素的耐药率最低,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最高。结论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数量在2018—2020年逐年降低,但是在2021年出现上升趋势,并且2021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韦球  江红丽  徐静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575-1576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症监护病房(RICU)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分析我院入住RICU患者临床分离出的致病菌,其中对分离出Ab的标本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209株,其中痰标本182株,血标本11株,尿标本8株,静脉导管4株,其他4株;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大部分耐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耐药率为50.24%,其次为米诺环素,耐药率为69.38%,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80%。表现为多重耐药、泛耐药。多重耐药菌株为111株,占53.11%,全耐药菌株为21株,占1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为RICU感染主要致病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监测该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有助减少该菌在RICU定植及传播。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1].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快速获得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多重耐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不断在医院中出现,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对其多重耐药及播散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2].鲍曼不动杆菌的固有耐药途径包括:酶的降解作用,靶位修饰或保护,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或增加对抗菌药物的主动泵出;获得性耐药的途径为携带耐药决定簇的遗传元件的水平传播,或是由于结构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细胞功能失活或修饰改变.其中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通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可移动元件的水平传播;染色体基因编码的外排泵系统的高表达[3].外排泵也可以在质粒、整合子等遗传元件上存在,即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可以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包括外排泵编码基因),使多重耐药性快速传递.现将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及播散机制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及机制,指导临床抗感染防治及耐药性发展控制。方法收集本院524例呼吸道疾病住院患者资料,分离鲍曼不动杆菌,K-B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PCR法检测耐药基因,电镜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形态。结果分离121株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23.09%,2015-2017年分别为32、51和3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8.10%、30.58%、28.93%、8.26%、5.79%、25.62%、24.79%、25.62%、33.06%和22.31%。耐药基因OXA-23、OXA-58、TEM、PER、IMP分别检出12、9、8、5和8株。经电镜观察,分离菌敏感株单独分布,耐药株间形成了生物膜结构。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可能与耐药基因传播及生物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目前非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随机抽取100株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非鲍曼不动杆菌,用E-test方法检测非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16种相关耐药基因的分布。结果共筛选出17株非鲍曼不动杆菌,7株为多重耐药(41.2%),其中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00%,对氯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6.5%、76.5%、64.7%和52.9%,对多粘菌素B普遍敏感;检出6种耐药基因分别为ampC、blaTEM、blaPER-1、blaOXA-23-like、blaOXA-58和Int1。结论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和blaOXA-23-like基因为非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非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