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谭毅  梁君昭 《河南中医》2019,39(11):1679-1682
梁君昭教授认为,痰瘀互结在整个不寐发病过程贯穿始终,涉及心、肝、脾、肾等多脏。从心、肝二脏论证,病机常为肝气郁结、肝火扰心,因情志不畅、郁怒忧伤等,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失和,血不和则神不安,肝气郁结也可化热扰心,治疗当清肝泻火,逐瘀化痰,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从心、脾二脏为论,病机为心脾亏虚、脾虚失运、痰浊内生、心气不足、血行难畅,痰浊、血瘀相互搏结,郁久可化火或生痰热扰心,痰瘀互结可兼见气滞、痰热等征象,治宜补养心脾,化痰祛瘀,方用归脾汤加味。从心、肾二脏论治,临床常以心肾不交多见,久病不愈,病情缓慢发展,邪气渐盛,痰瘀互结日久,正气受伤,累及肾元,或损阴、损阳,甚或阴阳俱损,心肾不足,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偏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汤加成,偏阳虚者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相似文献   

2.
中风(脑梗死)与鼾眠共病多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是脏腑虚损,肾精亏少,气机不畅,水津输布不利,聚生痰浊,阻滞经脉致血行不畅,使痰瘀互结,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机窍,痰瘀同病。痰瘀同治是基本治法,痰湿重者,宜温脾醒脑;痰火盛者,宜清肝熄风;风痰盛者,宜豁痰通络;肾亏夹痰者,宜滋肾化痰。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年老气血本虚,内伤积损或久病气血耗伤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情志过极,肝郁血滞致瘀;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阻滞脑脉,脑髓神机失调,清窍失用。气虚为其本,痰浊瘀滞为其标,气虚生痰致瘀,痰瘀互结闭塞脑脉为其主要病机关键,气虚、血瘀、痰浊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证候要素,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窍。  相似文献   

5.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痰瘀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瘀同属阴津为病,均为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痰瘀可互化亦可互结。痰瘀同源,痰阻则血滞而瘀,血瘀则痰结难化,因此,临证应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属于本虚标实证,是由于脾肾功能虚衰,导致气血不足,痰瘀同病至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过程,其病变本质是因虚致实,病机关键是痰瘀同病。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头身困重,胸闷,口唇紫暗,舌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等;眼底多出现黄斑区有盘状渗出、出血,新生血管形成及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等病变。对其病机,应从整体观和局部观相结合的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牧祥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因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导致。杨老提出"从痰瘀论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治其本。每用皆获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痰、瘀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及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10月就诊的185例血脂异常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将其分为痰瘀互结证和气血两虚证。记录其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血管超声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5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中痰瘀互结证占161例,气血两虚证占24例。两种中医证型比较:痰瘀互结证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P〈0.05),气血两虚证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1),而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更为常见,且与LDL—C水平呈显著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证据,为从痰瘀辨证治疗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进一步临床研究发现,"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于2007年出版后,"圆运动"学说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东方肝木失敷和、中央脾土失备化、西方肺金失审平、北方肾水失静顺,皆可使南方心火失宣通而难升明。五运常性失司,五行圆运不通,故而痰瘀互结于内。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笔者试从"五行圆运动"角度浅论冠心病之"痰瘀互结",为该病的中医临床辨治提供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分为肝肾阴虚,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痰瘀交阻等,病因有风、火、痰、虚、瘀之分,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多虚实夹杂;实证宜熄风、潜阳、化痰、祛瘀,以治标为主;虚证养肝,益肾,补气健脾等法,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680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结合临床判定相应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结果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因素主要有痰浊、血瘀、气虚、气滞、阴虚,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结合专家组意见,判定证候名称为肝肾阴虚证、痰瘀阻滞证、痰浊壅盛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根据四诊信息可确定各类诊断要点,为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与冠心病预测因子血清ADPN、AS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及血清ADPN、ASP的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痰湿阻遏、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血瘀脉络、脾肾阳虚和其他证型的病例数分别为105、84、39、34、12、26,血瘀脉络型患者ADPN最低(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痰湿遏阻型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ASP最高(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痰湿阻遏和气阴两虚证型最为常见,血瘀脉络型、痰湿阻遏型患者发展为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0,(3):289-291,313
赵玲教授根据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特点将其病程分为甲亢期和甲减期,并将甲亢期分为风热外袭、痰瘀互结型,肝火旺盛、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和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型四型;将甲减期分为气阴两虚和脾肾亏虚两型,分期结合分型辨证论治,同时配合中医药外敷法,内治外治相结合,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为脾肾亏虚,包括元气亏虚与宗气亏虚;痰浊瘀血为心失所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蒸腾,痹阻于心脑脉络,发为本病。故治当培补脾肾元气,兼以活血、化痰、理气、平肝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当于中医的"痹症""痛症""痿症"等范畴。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病变相关,而痰瘀形成难化,多责之于脾肾二脏,脾肾两虚是本,而痰瘀之象是标,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故健脾补肾是本病的关键,豁痰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手段,标实重视"痰瘀",其脾肾两虚、血瘀、痰浊贯穿本病的始末,临症"见痰休治痰,治病必求本",提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一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对血脉的认识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有痰湿致病、血瘀致病、脏腑虚弱致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等;治疗应多法联用,综合调治,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67-969
总结导师崔云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经验。从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出发,本病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是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瘀血、痰浊,并阻于络脉,气血不能畅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将本病分期论治,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中期以肝肾阴虚、痰瘀阻络为主,晚期以脾肾两虚、寒凝血瘀为主;治疗大法早期补气养阴,中期补益肝肾、活血化痰通络,晚期健脾补肾、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治法,应贯穿病变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