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出血,发病急,诊断困难,病死率较高。现报道我院收治的4例,并结合文献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例1男,33岁,黑便8d,输血2400ml,黑便不止,血红蛋白48g/L,转外科剖腹探查。纵行切开胃前壁约12cm,...  相似文献   

2.
Dieulafoy病的诊断及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10年来收治的12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休克;急诊胃镜检查11例,确诊10例(占91%),l例血管造影确诊。误为肠出血,行急诊肠镜检查l例(后为胃镜确诊)。其中3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位于胃体近端至贪门部有7例(占58%),球部4例(33%),胃角1例(8.3%,)。镜下表现为病变中心小动脉喷血或血管断端渗血;7例患者胃镜下治疗。2例病灶位于胃底,内镜止血困难,行病灶局部楔形切除术。l例行血管结扎术。l例包括病灶在内的胃大部分切除术。l例动脉造影后行血管栓塞术。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诊目镜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胃镜怀疑本病时可行血管造影检查等。胃镜下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病灶位于胃底者可转手术治疗。病灶局部楔形切除宜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血管造影确诊后动脉栓塞术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Dieulafoy病     
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致急性突发性致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称为Dieulafoy病。其出血病变隐匿,诊断有一定困难;易反复出血且量大,病死率高。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为严重和罕见原因之一而颇受关注。现就其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命名1884年Garland首先报道因呕血致死的“胃粘膜下粟粒样动脉瘤”2例。法国外科医师Dieulafoy先后于1896、1897和1898年报道10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的突发性致死性大出血的“单纯性胃浅表小溃疡”患者,并经尸解发现本病系胃体上部粘膜缺损处有异常口径动脉破裂出血所致。后来学者遂称之为Garland-Dieulafoy溃疡或Dieulafoy病。尽管本病命名尚有许多,诸如曲张动脉瘤、粘膜下动脉畸形、胃动-静脉畸形、胃动脉硬化、胃粘膜下动脉硬化、胃粘膜下微小动脉瘤、胃左动脉区溃疡及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疡等[1~6],多数不够确切,未能被普遍使用。其中多数称谓已被否定和摒弃。近年来,还有把胃外的十二指肠、空肠,甚至结肠异常增粗之恒径血管破裂大出血者也称为Dieulafoy溃疡[5~9]。2 发病情况2.1 发病率 Goldenberg(1990)认为本病的所谓少见是因为对其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国内259篇丈献中报道的532例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的临床特征。结果国内对本病报导逐年增多,本病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有急诊胃镜检查、剖腹探查和选择性血管造影,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胃镜下止血和介入治疗。结论临床医师应加深对本病临床特征认识,避免漏误诊,急诊胃镜、剖腹探查及病灶局部切除术是本病主要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罗远繁 《广州医药》1995,26(4):26-27
少见原因之上消化道大出血,多属于罕见病例,临床上很难有大宗病例经验。作者从事外科近30年遇见4例。2例为胃粘膜下小动脉畸形出血,1例为空肠上段海棉状血管瘤溃破出血,1例为空肠上段多发性憩室贵破出血。病情均极凶险,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通过急诊剖腹探查既明确诊断双进行了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溃康胶囊治疗胃幽门螺杆菌型溃疡病30例刘宜生,钱室延,于静,李威,王迪(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题词胃溃疡/中医药疗法,%胃溃康胶囊/治疗应用自1993年以来,我们用胃溃康胶囊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型溃疡病患者30例,获...  相似文献   

7.
肛瘘术后切口感染漏粪12例临床分析张虹江布先董艹倩杨传民肛瘘是女孩生后肛门正常,以后(多数在新生儿期)发现因舟状窝、前庭、阴道下部或大阴唇感染溃破、漏粪而形成的获得性肛瘘〔1〕。本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漏粪。近15年我院共收治女孩肛瘘8...  相似文献   

8.
Dieulafoy 病与胃肠血管走行异常有关,主要位于胃左动脉供血区。认为急诊胃镜检查是术前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手术探查也是诊断本病的手段之一。4 例中3 例行出血血管缝扎术,1 例行包括病灶在内的胃大部切除术,疗效确切。治疗体会:出血血管缝扎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内镜治疗值得推广,一旦失败,应果断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9.
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角膜炎翳陷难敛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炎是常见致盲眼病,往往病至后期,溃陷难敛,经久不愈,甚或溃破,頗感棘手,中医谓之翳陷难敛。笔者学习前人经验,翳同疮医,运用扶正敛疮退翳法,以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本病19例,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年龄26岁~38岁,平均32.3岁,15例发生会阴侧切伤口,首发症状系侧切时间为1个月~7年,平均3.4年,主要有现为会阴侧切疤痕硬结处周期性疼痛及肿胀,部分患者伴性交痛,1例硬结处溃破出血,1例发生于分娩时的会阴裂伤处,15例行异位病灶切除术,1例累及肛门括约肌,切除病灶后修补括约肌,效果良好,1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经内镜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48例,其中经内镜活检证实23例,手术证实25例。结果显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形态,良性偏小,恶性偏大,好发部位以胃底及胃体为主。说明内镜下认清本病的特征,是本病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院2008年为4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了综合性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28.5岁。多数患者同一乳房同时存在数个炎性病灶而后形成多个脓肿,脓肿呈单房或多房性。表浅脓肿一般自行向外溃破,或穿破乳腺管自乳头排脓液。深部脓肿多自行向外溃破,或向深部传至乳房与胸肌前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患者表现为整侧乳房局部红肿发热,有明显压痛,表浅静脉扩张,继之出现高热、寒战、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感染者并发脓毒血症。鉴于患者病情较重均给予脓肿切开引流,同时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正> 淋巴结核是一种常见病。中医称为“瘰疬”,又叫“痰核”,文献也有“痰疬’“串疬”等名称。本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临床起病缓慢,初时皮下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日久渐增窜生,继而软化坏死成寒性脓疡,最后病灶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多此愈彼起,形成窦道,所以也称  相似文献   

14.
<正> 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极少见病因之一,本室在纤维胃镜下发现一例,正值喷射状出血时行胃镜检查,最后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杜运仕男 42岁住院号150088。患者不规则上腹部胀痛数年,出血前一天因吃油炸食物后感腹部发胀、隐痛,亦感到乏力,次晨起床呕吐咖啡色物二次,约1500毫升。解大便一次为猪血样稀水便,量约800毫升。我院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治。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结肠穿孔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泳 《华夏医学》2006,19(3):535-536
自发性结肠穿孔是指结肠本身无任何病变或无外伤所致的溃破穿孔,继发性弥漫性腹膜炎。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致命的急腹症。我科自1997年2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8例,多误诊为上消化道穿孔或腹膜炎,经手术证实为结肠穿孔。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9  相似文献   

16.
建院37年来,发现首例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大出血,经胃镜检查确诊,手术治疗后病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薛某,男性,20岁。患者于入院前1天踢足球后洗冷水澡,次日晨起感乏力,纳差,上腹部不适,解柏油便2次,量约300g,呕鲜血2次,量约600ml,于1991年5月17日急诊  相似文献   

17.
1患者,女,67岁,以右上腹壁溃破窦道形成5月余,于1996年4月29日入院。1995年10月感右肋缘下持续性隐痛,20余天后该处隆起1包块,边界不清,皮肤不发红。即去当地医院诊治,给用膏药外敷不久出现红肿并自行溃破,排出脓液,久换药及抗痨治疗不愈,...  相似文献   

18.
李丽华 《右江医学》1997,25(3):149-149
降逆和胃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8例广西钦州市一医院(535000)李丽华胆汁返流性胃炎,即为胆汁返流入胃刺激胃粘膜而致的慢性炎症。本病可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累过度,思虑忧伤等,伤及脾胃,形成“土虚”为主的慢性病灶。土虚木乘,致使胆气不降,失于疏泄...  相似文献   

19.
胃、十二指肠结核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分析了我院自1965年来收治的5例胃结核及1例十二指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指出本病虽与溃疡病和胃肿瘤有相似处,但也有其特点:本病均有不规则上腹隐痛;很少有反酸烧心;大多数有食欲减退、乏力及消瘦;多数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灶;胃液分析为胃酸偏低;上胃肠钡餐检查可见溃疡、隆起性病变或幽门狭窄;纤维胃镜检查可见球形隆起,表面有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2010年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1196例,对其中检出6例Dieulafoy病病例的临床特点、胃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eulafoy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0.5%,6例Diuelafoy病中,病灶位于胃底及胃体上部4例,胃窦1例,十二指肠1例。其中5例于胃镜下可直接见破裂血管,有3例有活动性出血,均于内镜下行病灶部位0.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局部喷洒,若仍出血,予以钳夹止血,出血停止后退镜。其中3例因再出血复查胃镜见活动性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Dieulafoy病。结论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而重要的原因,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钳夹和胃楔形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