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其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治疗效果。方法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45例14岁以下儿童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10.8岁;≤10岁15例,10~14岁3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瓣膜病32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3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补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行二尖瓣置换23例,其中2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行解剖位三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9例。5例使用生物瓣膜或同种主动脉瓣,余40例均采用机械瓣膜,包括进口双叶瓣34枚,进口单叶瓣3枚,国产单叶瓣7枚。结果本组手术死亡(术后30d内)2例,死亡率4.4%,均死于手术当日,1例因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生存者随访8个月-12年,平均4.9年。4例晚期死亡,晚期死亡率9.3%。置入机械瓣膜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未发生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病儿术后心功能均Ⅰ-Ⅱ级。结论儿童瓣膜病病人,大多数可以置入合适的成人型号人工瓣膜,保证其术后生长发育,减少二次手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经过平均4.5年随访,无血栓栓塞或抗凝有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326例心脏瓣膜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26例心脏瓣膜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庄世才,张大新,法宪恩,冯德广,赵根尚,张瑞成自1984年4月至1994年2月我们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32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56例,女170例。年龄14~60岁。病程2~27年。46例曾行闭式扩张...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83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手术治疗的 10例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远期结果。结果 本组原发性瓣膜肿瘤占心脏肿瘤的 2 6 5 % (10 / 378) ,其手术约占所有心脏手术的 1/ 4 0 0 0。 10例中男性 5例、女性 5例 ,年龄 2~ 6 6岁 ,平均 30岁。所有患者均有症状 ,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促 7例 ,脑血管栓塞症状 2例 ,紫绀 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8例 ,术中确诊 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良性肿瘤 8例 ,恶性肿瘤 2例。术后早期恢复均顺利 ,晚期死亡 3例。死亡病例中 ,1例为三尖瓣囊性畸胎瘤患者 ,术后 2个月死于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 ;2例为二尖瓣恶性肿瘤 ,其中 1例术后 11个月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所致的心功能衰竭 ,另 1例术后 12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长期生存的 7例均为瓣膜良性肿瘤患者 ,随访 8个月~ 19年 ,平均随访 5 7年。所有患者活动量恢复正常 ,心功能均为Ⅰ级。最后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瓣膜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近、远期结果良好。恶性瓣膜肿瘤的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1O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3年11月至2002年1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远期结果。结果本组原发性瓣膜肿瘤占心脏肿瘤的2.65%(10/378),其手术约占所有心脏手术的1/4000。10例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66岁,平均30岁。所有患者均有症状,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促7例,脑血管栓塞症状2例,紫绀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8例,术中确诊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例。术后早期恢复均顺利,晚期死亡3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三尖瓣囊性畸胎瘤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2例为二尖瓣恶性肿瘤,其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所致的心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12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长期生存的7例均为瓣膜良性肿瘤患者,随访8个月~19年,平均随访5.7年。所有患者活动量恢复正常,心功能均为I级。最后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瓣膜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近、远期结果良好。恶性瓣膜肿瘤的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5.
≥65岁老年人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老年人瓣膜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1993年至2004年252例≥65岁老年瓣膜病病人接受瓣膜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5%(252/4546例),其中男14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7.9± 2.9)岁。风湿性瓣膜病201例(79.8%),非风湿性瓣膜病51例(20.2%)。术前心功能Ⅲ-Ⅳ级141例 (56.0%)。主动脉瓣置换63例,二尖瓣置换93例,二尖瓣成形42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7例,三尖瓣置换或成形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例。结果手术死亡23例(9.1%), 逐年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与同期瓣膜手术16-64岁组相比,术后ICU时间显著延长[(60.1±101.2)h对 (43.0±70.6)h,P=0.00],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延长[(30.6±42.8)h对(24.1±45.0)h,P=0.0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10.6%对6.4%,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5.7±41.3)d和(19.6± 14.4)d,P=0.00]。手术死亡病人术前心功能级别明显高于生存者[(2.8±1.0)级对(2.4±1.0)级,P< 0.05];术前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对59.5%)。结论老年人瓣膜病手术总体手术病死率可以接受,近2年手术病死率已接近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手术、术后急性肾衰需要透析、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5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行瓣膜置换手术,包括二尖瓣瓣膜病变40例及主动脉瓣瓣膜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8例,共搭桥132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 本组1例术后1d死亡,死亡原因是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搭桥4根.其他病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7年,均没有明显心绞痛复发并且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一般无典型心绞痛病史,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该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采取术前改善心功能状态,缩短手术及心肌缺血时间等措施,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及心脏瓣膜手术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QJ  Yi DH  Yu SQ  Chen WS  Li T  Wang HB  Cai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35-1237
目的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对36例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原因与术式选择及预后进行分析。本资料表明,再手术原因依次为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后、生物瓣衰败、机械瓣血栓等;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术式和时机,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作者就如何保证再次手术的成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们收治了43例6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现对其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32例Wheat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1996年至 2 0 0 2年间32例Wheat手术病人中男 2 5例 ,女 7例。平均年龄 ( 4 8 6± 8 9)岁。主动脉瓣病变主要是先天性二瓣化畸形 ( 19例 ,5 9% )。升主动脉内径 4 5~ 6 0mm ,平均 ( 5 2 2± 4 5 )mm。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置换。结果 无手术和住院死亡。心功能均恢复至I~II级。平均随访 2 2个月 ,无死亡 ,无远期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 Wheat手术对需要主动脉瓣置换同时合并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的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室间隔完整的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手术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室间隔完整的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PS)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4年 3月 ,手术治疗室间隔完整的重度PS婴幼儿 2 8例 ,年龄 1 3~ 2 9 0个月 ,平均( 11 3± 2 0 )个月。体重 3 5~ 12 5kg ,平均 ( 8 5± 1 2 )kg。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 3组 ,第 1组 18例 ,三尖瓣Z值 - 1 0~ - 1 6 ,11例经肺动脉切口行肺动脉瓣膜交界切开 ,7例因瓣环小而采用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心室流出道至肺动脉的补片扩大 ;9例因术后低氧血症而加作体肺分流术。第 2组 7例 ,Z值- 1 5~ - 4 8,行 1 心室修补 ,即右心室流出道至肺动脉的补片扩大 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的腔肺血管吻合 (BDG) ;第 3组 3例 ,Z值 - 4 5~ - 6 7,行肺总动脉横断同时行BDG。结果 手术死亡 1例。余2 7例生存 ,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经皮氧饱和度平均 0 95。随访 3~ 2 4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术前判断右心室发育不良的程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手术方式除选择单心室和双心室修补外 ,1 心室修补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Jiang H  Wang ZW  Zhu HY  Zhang RF  Gong HD  Wang HS  Li XM  Song HC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29-1231
目的总结单心房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1984年8月至2004年8月共手术治疗单心房患者33例。其中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18例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仅为房间隔完全缺如。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4例。单心房均采用补片分隔。合并畸形同期矫治。术中采用2种缝合技术防止房室结和传导束的损伤,二尖瓣成形至无关闭不全。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无传导阻滞发生。除1例术后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余无二尖瓣关闭不全。随访25例患者3个月~11年,均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单心房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手术关键在于防止房室结和传导束的损伤、彻底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以及合并畸形;单心房用补片分隔,自体心包补片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心脏外科手术与介入性心导管术镶嵌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报道23例介入性心导管术与心脏外科手术镶嵌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经验。方法外科术后镶嵌治疗:12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心脏术后留置室间隔缺损(VSD)的复杂CHD行经导管封堵术。2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分支肺动脉狭窄分别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1例肺动脉闭锁合并VSD根治术后出现体肺侧支血管(APCAs)破裂行介入栓塞止血术。外科术前介入治疗:5例室间隔完整的大血管转位(TCA)病例行大动脉调转术前行球囊房隔造口术(BAS),1例有巨大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结果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残余分流及复杂CHD残留VSD病例均封堵成功,分支肺动脉狭窄病例介入治疗后狭窄减轻或治愈;侧支血管破裂病例栓塞止血后出血停止。BAS病例介入术后低氧及酸中毒改善,大动脉调转术后3例治愈,2例死亡。TOF病例APCAs堵塞后成功行根治术。结论心脏外科手术与介入性心导管术镶嵌治疗是治疗小儿CHD术后残余分流及部分复杂疑难CH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儿多发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J  Yi D  Sun G  Zhu H  Liu J  Hou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198-200
目的 总结小儿单纯性多发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诊断准确率95.2%,病死率9.5%,无残余漏发生。2例术后早期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小儿多发肌部室间隔缺损,行手术矫治疗效满意;术前详细的心脏彩色血流图检查和术中仔细探察,对于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防止手术后残余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吊索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脉吊索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8例肺动脉吊索病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手术治疗7例,无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心功能良好,左肺动脉开口无狭窄,2例气管狭窄补片扩大病儿无喘鸣和呼吸道感染。结论肺动脉吊索诊断不困难,一经诊断即应手术以防吊索压迫气管,治疗核心为左肺动脉重建及狭窄气管整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不同方法进行解剖矫治右心室双出口(DORV)经验.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135例DORV患儿,男79例,女56例;年龄为出生后25天~12岁;体质量3.5 ~ 30.0 kg.根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选择不同手术方法:89例主动脉瓣下缺损及33例双瓣下缺损患儿均行右心室双出口解剖矫治术;8例肺动脉瓣下缺损(Taussig-Bing畸形)患儿中5例行Rastelli手术,3例行动脉调转术±室间隔修补术;5例远离大动脉缺损中3例行Rastelli手术,2例行动脉调转术±室间隔修补术.结果 住院死亡5例,占3.70%;分别为1例肺动脉瓣下缺损行动脉调转术±室间隔修补术,1例双瓣下缺损,2例主动脉瓣下缺损(均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均行合右室双出口解剖矫治术,1例远离大动脉缺损行Rastelli手术者.结论 右室双出口病理解剖比较复杂,须根据不同的解剖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减少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环外科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诊断并手术治疗14例血管环患儿,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月~6岁;体重4.5~15.0 kg.所有病例术前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增强多排螺旋CT检查确诊,行食管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各5例.病理类型包括双主动脉弓1例、肺动脉吊带7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位动脉导管/韧带6例,7例患儿合并心内畸形.全组患儿存在不同范围(12%~62%)和程度(45%~74%)的气管狭窄,5例术前存在局限性食管狭窄.12例患儿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期矫治心内畸形,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术后辅助呼吸7~ 308 h,中位数21 h;ICU停留16 ~314 h,中位数79.5 h.1例肺动脉吊带患儿住院死亡(7.1%).13例出院.失访1例,12例随访1~ 15个月,患儿消化道症状消失,活动耐力改善.呼吸道症状不同程度缓解,5例(41.7%,5/12例)仍然存在呼吸道症状.结论 临床上对有长期呼吸道和(或)消化道症状的患儿需考虑血管环的可能,增强CT是确定血管环诊断的最佳方法.血管环应尽早手术治疗,合并的长段气管狭窄需手术治疗,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左室通道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主动脉-左室通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986年10月至2003年2月收治的7例主动脉-左室通道病儿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分型和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病儿无死亡,术后1~7年随访心功能良好.仅1例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结论 婴幼儿期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症状是主动脉-左室通道特点,一经诊断即须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以补片关闭分流口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