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对象为Ⅰ、Ⅱ、Ⅲ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7例,正常对照者41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5.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血液正常流动的关键,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是纤溶系统调节活性的主要因子,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血栓的形成,很多研究证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该研究主要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基本特性、生物学特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其致病机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纤溶系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12月住院的70例患者依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AS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t-PA及PAI-1含量检查,行t检验,并对研究组的纤溶因子指标分别与颈动脉IMT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颈AS组的血液PAI-1、t-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PAI-1、t-PA含量与IMT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浆纤溶活性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且颈AS患者的PAI-1及t-PA含量与IMT有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糖尿病患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73例糖尿病患和71例非糖尿病患t-PA、PAI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t-P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性(P<0.05);PAI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PAI占优势。结论 糖尿病患纤溶活性相对降低,较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 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分为三级,A级26例,B级30例,C级30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液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 im er)。结果:46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 mg/l;D-d im er<0.5 mg/l)的病例,其中A级26例,B级12例,C级8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杨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6)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多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基础上发展而致,血液中的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发生紊乱,常产生高凝状态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观察肺心病患者纤溶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在肺心病病理生理改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窒息对胎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延迟剖宫产术”致胎鼠宫内窘迫,实验分5个组:空白对照组、窒息15min组、窒息30min组、窒息15min复氧30min组、窒息30min组。分别测试各组血浆t-PA和PAI的活性。结果 窒息后t-PA活性升高(P<0.05),窒息后复氧PAI活性升高(P<0.01)。结论 窒息可致血浆纤溶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溶活性与甘油三酯的关系,探讨其协同对ACS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甘油三酯(TG)升高组34例,伴TG正常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UA)伴TG升高组21例,伴TG正常组13例,正常对照组16例。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比较PAI-1、tPA活性,分析其活性与TG的相关程度,观察ACS患者6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ACS患者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AMI、UA伴TG升高组的PlAI一1活性较TG正常组屁著升高(P〈0.001),tPA活性显著降低(P〈0.001);PA1-1活性与’rG正相关(r=0.442,P〈0.001),tPA活性与TG负相关(r=-0.430,P〈0.001).②ACS患者6周内共发生3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血浆PAI-1活性升高(P〈0.001),tPA活性降低(P=0.003),ACS患者中以PAI-1活性伴TG同时升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X^2=14.695,P〈0.001)。结论 ACS患者纤溶活性下降,其中伴TG升高者纤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纤溶功能与甘油三酯相关。PAI-1活性伴TG升高的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居多。PAI-1、TG水平对预测ACS患者病情进展及近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方法:选择92例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房颤组)和60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对可能影响D-Dimer、t-PA、PAI-1水平的性别、年龄和血清肌酐、尿酸、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因素采用协方差方法分析。 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房颤组D-Dimer[(0.16±0.10)mg·L-1]、t-PA[(42.58±30.28)μg·L-1]和PAI-1[(86.03±21.43)μg·L-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0±0.08)mg·L-1,(26.02±13.84)μg·L-1和(64.94±24.35)μg·L-1]。房颤组PAI-1/t-PA比值略高于对照组(P>0.05)。②多因素分析调整影响因素后,房颤组D-Dimer (P=0.047)、t-PA(P=0.264)和PAI-1(P=0.00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但t-PA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2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等凝血纤溶活性因子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于入院后当日对ACS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的VWF,ATⅢ,t-PA,PAI-1水平进行检测,并对ACS组与对照组VWF与ATⅢ、t-PA与PAI-1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随访6月左右,观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浆VWF,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者血浆VWF,PAI-1水平较未发生者高(P<0.05,P<0.05),ATⅢ水平较未发生者低(P<0.05).同时,两组VWF与ATⅢ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P>0.05),而t-PA与PAI-1均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P<0.05).[结论]VWF、ATⅢ、t-PA,PAI-1等参与ACS发病机制,AC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纤溶功能紊乱以及内皮功能损害.因此,上述因子水平的监测对于ACS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并且,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有助于ACS的合理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水平,探讨其与肥胖及胰岛索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PCOS组分为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并比较PCOS组与对照组、PCOS肥胖组与非肥胖组之间的血浆PAI-1及血清t-PA、uPA水平的差异,测定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以稳态模型(Homa Model)公式评估胰岛素抵抗(IR).结果 PCO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睾酮(T)、空腹血糖、HOMA指数及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t-PA含量下降(P<0.05).其中,PCOS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HOMA指数及PAI-1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相关性分析中,PAI-1与HOMA指数、BMI均呈明显正相关(P<0.0001);HOMA指数与BMI之间也明显正相关;t-PA、HOMA指数之间相关性显著(P<0.0001).结论 PAI-1升高可能是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桥梁,PAI-1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指标之一.抗PAI-1的研究可能提供一个新的治疗PCOS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TG)与纤溶系统异常。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51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TG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中高TG、高PA-1与低t-PA含量变化为脑梗死患者异常变化的特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甘油三酯通过改变纤溶系统是诱发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