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脾虚大鼠结肠电及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病理改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大黄对结肠肌电皮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影响,探讨Cajal间质细胞(ICC)在脾虚大鼠结肠电中的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组,3个月后测定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用碘化锌-锇酸法(ZIO)观察肌间神经丛及ICC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肠动力基本功能单位即壁内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ENS-ICC-SMC)的病理改变.结果长期服用大黄所致脾虚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明显下降;结肠电节律失常;慢波频率变异系数(CV)及异常节律指数(ARI)显著增加;肌间丛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突起连接杂乱,视野ICC稀少;电镜下见肌间神经轴突空化,ICC细胞样变性.结论长期服用大黄导致脾虚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减慢,其机制可能为结肠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泻剂结肠"大鼠结肠肌电活动及其对乙酰胆碱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发生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测定大鼠结肠肌电生理活动及其对乙酰胆碱(Ach)的反应变化。结果 “泻剂结肠”大鼠结肠慢波的频率减慢与振幅降低;结肠对Ach的反应性明显减弱。结论 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对结肠ENS有损害作用,在STC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泻剂结肠模型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四君子汤对泻剂结肠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大黄浸液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建模后给予四君子汤治疗,观察回肠和横结肠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回肠及横结肠肌间神经丛AchE活性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明显高于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四君子汤对于泻剂结肠神经递质的改变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在大鼠结肠的表达及其对结肠肌电、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 of Cajal,ICC)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观察ERβ在正常大鼠结肠的表达和分布。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灌胃,3个月后测定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肠壁ICC数目的变化。结果ERβ在大鼠结肠黏膜、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表达。TAM拮抗雌激素后,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均明显降低(P<0.05),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ICC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ERβ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影响ICC,从而导致结肠动力减弱。  相似文献   

5.
长期应用番泻叶对大鼠结肠电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长期灌服番泻叶对大鼠结肠电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 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番泻叶组(饲以含番泻叶粉的干饲料,起始剂量为200mg·kg-1·d-1,以100mg·kg-1·d-1剂量递增,保持对半数以上动物有泻下作用,连续3个月,终剂量为2 800mg·kg-1·d-1),检测大鼠结肠慢波的频率及振幅, 采用碘化锌-锇酸法(ZIO)观察肌间神经丛及ICC变化。[结果]长期灌服番泻叶后,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明显下降(P<0.05);肌间神经丛及ICC分布不均匀,突起连接杂乱。[结论]长期灌服番泻叶所导致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减慢可能与肌间丛神经及ICC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内源性一氧化氮与胃电节律失常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36只大鼠分为:①正常对照组(12只);②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组(8只);③白芍组(8只)和④药物作用组(8只)。①②③组喂养4周后,先记录胃电、再行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染色,药物组观察注射不同剂量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型精氨酸甲酯(L-NAME)后的胃电变化。结果 药物组大鼠注射大剂量L-NAME后出现了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异常节律指数(ARI)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电节律失常和胃窦肌间神经丛的氮能神经含量明显增加,异常节律指数(ARI)和慢波频率变异系数(CV)显著增加;白芍组胃电节律失常和胃窦肌间神经丛的氮能神经含量与正常组相似,异常节律指数(ARI)和慢波频率变异系数(CV)变化不明显。 结论 内源性一氧化氮增多或过少均可导致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便秘大鼠结肠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结肠壁超微结构,揭示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中药大黄制作大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电镜观察大鼠结肠壁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组表现为粘膜慢性炎症;全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层胶原纤维增生;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空泡变性.电镜下大黄组与对照组相比,结肠肌间神经丛Ca-jal间质细胞消失,神经元、胶质细胞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的肌纤维结构破坏,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大黄组结肠壁肌间神经丛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神经递质产生及传递障碍,是慢传输型便秘的病理基础;以大黄为代表的刺激性泻剂可损伤肠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8.
大鼠"泻剂结肠"模型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健  刘宝华  郑仲谨 《重庆医学》2003,32(3):332-333
目的:探讨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mstipation,STC)的发生发展机制及与接触性泻剂的关系。方法:以临床上常用的接触性泻剂大黄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性,应用传输试验的肌条收缩反应试验对大鼠结肠动力及对已酰胆碱反应性进行了检测。结果:(1)大鼠饲以大黄3个月后,肠道传输明显减慢。(2)“泻剂结肠”大鼠对已酰胆碱反应性明显降代。结论:(1)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可至结肠动力减弱。(2)STC的发病与平滑肌及壁内神经病变有关,大鼠肠道内乙酰胆碱受体的变化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用频谱技术研究慢性传输型便秘的电生理信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便秘模型中大鼠的结肠慢波变化 ,阐明体现肌电图与胃肠平滑肌电活动的相关性并为临床合理应用肌电图鉴别慢性便秘提供实验依据。通过传统生理记录仪记录及观测肌电和运动信号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不易对信号进行深入分析。本试验旨在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及频谱方法分析探讨大鼠的肌电活动和机械运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 4 0 (雌雄不限 ,每组 4 0只 )。以临床上常用的接触性泻剂大黄建立大鼠的“泻剂结肠”模型。利用体表电极、体内胃肠电极和压力传器 ,通过计算机分别同时记录正常对照组和便秘组大鼠体表胃电体内平滑肌慢波和胃平滑肌运动信号 ,并运用频谱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便秘组大鼠的结肠慢波的主功率 ,中心频率 ,平均频率和正常慢波的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 <0 .0 5 ;不稳定系数明显增加。体内慢波、结肠平滑肌的平均振幅相关性良好。结论 :结肠平滑肌的慢波振幅 ,频率降低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之一。体内慢波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肠道活动 ,提示其生理和病理规律 ,有可能应用于临床 ,作为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客观标准。计算机和频谱是电信号分析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变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结肠肌电变化,并从神经病理学的角度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复方苯乙哌啶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采用电生理技术进行结肠肌电检测.利用铺片技术制作结肠肌间神经丛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铺片上显示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VIP能神经和SP能神经的分布及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出现双向改变,部分大鼠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减慢[(5.55±1.20)次/min vs对照组(13.20±1.09)次/min,P<0.01],振幅增加[(0.43±0.05)mV vs对照组(0.19±0.02)mV,P<0.01],波形仍表现为不规则的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部分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出现快速性改变[(30.85±3.86)次/min vs对照组(13.20±1.09)次/min,P<0.01],振幅强弱不等[(0.21±0.03)mV vs对照组(0.19±0.02)mV,P<0.01],波形较不稳定,且出现基线位移.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和振幅变异系数分别为22.2%,12.5%和11.8%,15.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8.3%和8.4%,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模型大鼠VIP阳性神经节及节间束细小,节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神经束内神经纤维分布稀疏,阳性神经元胞体少见,其平均面密度值为19.35±1.13,显著低于对照组(23.08±1.82,P<0.01).SP阳性神经节明显增大,神经束增粗,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免疫反应性增强,平均面密度值为18.14±1.18,显著高于对照组(15.45±1.05,P<0.01).结论:结肠慢波异常可能是导致慢传输型便秘结肠传输减慢的重要因素.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可能与结肠肌间神经丛VIP和SP能神经病理改变或(和)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1.
慢传输性便秘结肠Cajal间质细胞减少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传输性便秘 (slowtransitconstipation ,STC)结肠Cajal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减少是否与细胞凋亡有关。方法 收集 12例STC患者和 8例对照组乙状结肠标本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C分布情况 ,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结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原位细胞凋亡情况 ,记数凋亡指数 ,半定量分析。结果 ICC分布于结肠肌层 ,包括黏膜下环肌层表面、环肌层、肌间神经丛、纵肌层四个区域 ,STC乙状结肠上述四个区域ICC分布均明显减少。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发现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细胞凋亡明显增多 (P =0 .0 0 2 ) ,而肌层和肌间神经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STC患者乙状结肠ICC减少可能与凋亡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和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肠功能异常的机制.方法:用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n=12),同时设同批次同种系大鼠6只作为对照组(n=6).3个月后采用NOS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糖尿病大鼠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学变化,并对两组大鼠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神经节、节间束和Cajal间质细胞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糖尿病大鼠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神经节、节间束和ICC数量均减少(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和ICC的改变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肠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结肠功能紊乱与结肠电-机械活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胃肠调节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制备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用左旋多巴(levodopa)处理正常大鼠和模型鼠,记录其结肠电-机械活动,观察PD和左旋多巴对结肠电-机械活动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n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定量检测TH在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PD组大鼠模型的结肠慢波峰值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均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旋多巴组结肠慢波峰值频率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峰值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左旋多巴组运动峰值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均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D组和PD+左旋多巴组结肠肌间神经丛表达nNOS的神经元个数明显增加(P<0.05),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5)各组结肠黏膜下神经丛VIP未发现有异常改变。6)PD组TH染色阳性的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NO能神经元可能参与PD结肠活动的抑制过程,而VIP能神经元可能并未参与PD结肠活动的调节。PD还可能造成胃肠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陷,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对于PD结肠功能障碍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糖尿病大鼠结肠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和血红素氧合酶-2(heme oxygenase 2,HO-2)的改变以及ICC与HO-2的共表达情况,探讨ICC和HO-2在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的ICC和HO-2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双重免疫荧光标记结肠ICC和HO-2,观察其共表达情况。结果:ICC和HO-2主要分布在大鼠结肠的肌间神经丛,糖尿病大鼠结肠中ICC和HO-2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P<0.05);所有大鼠结肠组织ICC阳性细胞和HO-2阳性细胞在同一部位表达,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二者共表达的部位较对照组减少。结论:结肠组织ICC和HO-2的分布和表达减少可能是糖尿病结肠运动障碍的原因之一;ICC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并介导一氧化碳在胃肠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未成年Balb/c小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形态及分布,并测定其慢波活动情况,以进一步认识ICC的发育.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0天大小Balb/c小鼠小肠ICC的分布及形态特征,采用电镜观察ICC的超微结构;再分别测定10d大小Balb/c小鼠及成年Balb/c小鼠小肠在体慢波活动情况.结果 ICC主要分布于小肠环肌层与纵肌层间区(称之为ICC-MY),以及环形肌的内薄层与外厚层间(称之为ICC-DMP).ICC-MY呈现为连续性分布特点.电镜结果显示ICC有2个以上长突起,胞浆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而中间丝很少见.成年小鼠小肠慢波活动表现为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频率为(17.78±1.52)次/min,振幅为(0.16±0.02)mV,10 d大小Balb/c小鼠小肠慢波活动类似于成年小鼠,但其频率为(14.00±0.98)次/分,振幅为(0.09±0.02)mV,均明显低于成年小鼠(P<0.01).结论 Balb/c小鼠小肠主要分布着ICC-MY及ICC-DMP两类ICC,为双极或多极细胞,ICC-MY相互连接成网络状;未完全发育好的ICC表现出不成熟的慢波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烫伤后大鼠肠功能障碍时肌间神经丛有无形态学异常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烫伤组(n=10),建立30%TBSAIII度烫伤大鼠模型,测定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CO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并对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tylcholinesterase,AE)和血红素氧合酶-2(Hemeoxygenase-2,HO-2)阳性神经元、神经节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烫伤组大鼠肠传输速率明显降低。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神经元及神经节密度明显减小(P〈0.01);HO-2阳性神经元在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烫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HO-2阳性神经元及神经节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CO能神经受损,可能是烫伤引起肠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