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及其毒素引起肠道疾病的问题,从无症状携带至致命的假膜性结肠炎及抗生素伴随的  相似文献   

2.
手术后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应用抗生素之后,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增生,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又称为“抗生素肠炎”,“手术后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等。现在由于手术后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临床上时有发生。作者曾收治15例,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道的正常菌群对于致病菌提供了一个生态学的屏障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这种保护 ,可能引起一些内源性细菌的过度生长或医院感染获得病原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就是其中一种。它是抗生素相关腹泻和伪膜性肠炎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1 ,2 ] 。在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并呈A毒素阳性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标志。本试验探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及难辨梭状芽孢杆菌A毒素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选择经抗生素治疗 1周以上出现腹泻的成人患者 ,患者…  相似文献   

4.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 简称PMC)是一种与抗生素治疗有关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生率日渐增高,并且时有暴发型流行。关于PMC 的病因,现已有明确的证明,是由难辨梭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所引起。其实验室诊断有赖于粪便标本中难辨梭杆菌的分离及其毒素的检出。因此,对于难辨梭杆菌的分离培养和毒素测定的研究工作已引起了微生物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粪便中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培养常用CCFA(环丝氨酸、甲氧头孢霉素果糖琼脂)培基,作者介绍了一种新选择培基CDMM[含盐酸半胱氨酸、氟哌酸和头孢拉他(羟羧氧酰氨菌素)],自粪使中直接分离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6.
难辨梭状芽胞菌(Clostridum difficile)是引起伪膜性结肠炎(PMC)的主要病因之一,患 PMC 或腹泻时,检查此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性状该菌属革兰氏阳性次极端芽胞杆菌,周身有鞭毛能运动,专性厌氧,在改良的 CCFA 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二天培养可形成2~3mm 圆形的无光泽的 R 型菌落,边缘稍不整齐,中央微隆起呈脐  相似文献   

7.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以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患者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1].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美学标准不断演变,粪菌移植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2]、伪膜性肠炎[3]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患者的调查显示,如果病情复发,97%的患者愿意接受粪菌移植,53%的患者愿意将粪菌移植而不是抗生素作为治疗该病复发的首选方案[4].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是治疗肠源性疾病的关键,其中粪菌移植已成功用于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本文就粪菌移植的适应证、治疗效果、操作方法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主要治疗措施现为停用抗生素,口服微生态制剂,如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行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等口服治疗。我科自2001年2月起试用谷维素联合维生素B6治疗老年患者AA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粪菌移植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患者正常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这一方法以往只是作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最后的治疗手段。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粪菌移植逐 渐被应用于其他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1.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是一种肠道炎症和坏死性粘膜病变,绝大多数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我院中心ICU自1994年4月~1997年6月共治疗由伪膜性结肠炎引...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39%。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10日,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称,引起加拿大疫情的真正元凶是艰难梭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中的一种。引发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诱因为抗生素滥用。其中,25%的抗生素性腹泻是由艰难梭菌引发,即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度、短暂性、自限性腹泻和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4.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作者回顾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本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后的PMC12例,其临床及内镜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翁优儿  曹东 《护理与康复》2016,15(2):126-128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常发生于危重患者或应用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重症患者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1-2].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伪膜性肠炎发病率明显升高,病死率也有上升趋势[1,3].传统的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和甲硝唑,该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在初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复发率高达15%~30%[4].近阶段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FMT是以粪便悬液方式将来自健康供者的胃肠菌群通过鼻胃管或鼻十二指肠管、胃镜或结肠镜、直肠导管灌肠等方式输入到患病个体肠道内,以恢复和补充正常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5].2014年7月,本院消化科对1例伪膜性肠炎患儿行结肠镜下FMT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使用抗菌素后引起的肠炎,即所谓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霉菌性肠炎等),是由于抗药菌株过度增殖所致。近年来,在实验动物及临床病因方面,对与抗菌素有关的肠炎,均有新的发现。1977年后认为,该病是由一种厌氧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所产生的毒素所致,病情严重者系伪膜性炎肠(Pseudo-membranons Colitis,PMC),病死率很高。历史1935年,Hall等自新生儿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细菌,因难于培养故称之为难辨梭菌(Bacillus difficile)。将此菌培养液注射于豚鼠及家兔皮下后,可引起死亡,且在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5种国内益生菌菌株(长双歧杆菌6-1株、婴儿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对脐血单核细胞(CBMC)的表达CD4、CD25的影响.方法:取7例健康孕妇的脐血分离出CBMC,分别与上述5种益生菌菌株,以菌和CBMC比例2:1(低)、20:1(中)和200:1(高)共培养24-36小时,同时设阴性对照(PBS)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BMC表面CD4CD25分子表达情况.结果:5种益生菌菌株中,除了高剂量的酪酸梭状芽胞杆菌株CGMCC313-2株组CBMC表达CD4CD25与阴性对照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益生菌组表达CD4CD25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可影响Tn细胞分化为CD4+CD25+CBM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的106例IBD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病理类型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组42例和克罗恩病组64例,另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症状缓解组22例,轻度活动组34例和中重度活动组5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肠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计算感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中克罗恩病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率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重度活动组患者三种细菌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轻度活动组和症状缓解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道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发IBD的重要因素,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与IBD的发生及病情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蒙脱石联合酪酸梭状芽胞杆菌口服或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我院62例急性腹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灌肠组30例予蒙脱石联合酪酸梭状芽胞杆菌灌肠治疗,口服组32例予蒙脱石联合酪酸梭状芽胞杆菌口服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灌肠组总有效率为93%,与口服组(94%)比较,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小。结论:蒙脱石联合酪酸梭状芽胞杆菌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安全、有效,与蒙脱石联合酪酸梭状芽胞杆菌口服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院30年来内外科诊断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者29例的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前病因、诱因、诊断、治疗及命名等同题进行了讨论。在诊断方面,本文提示了在不能作大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及其毒素检测的情况下,临床诊断本病之参考依据。治疗上在无条件使用万古霉素等抗菌疗法时,正常人大便灌肠治疗仍不失为一实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