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抄写、刊印等诸多形式,诸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对于某些形近字的误写.本文追溯《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搏”字之本义,对于“搏”误解为“搏击”的条文进行分类、列举、解释、对比.认为“搏”在当时表示“索取,获得”,通“捕”;也可作“至”解,而非如今理解之“搏击”.《黄帝内经》中“搏”字其多为“摶”字之误写,特别指出“相搏”之用法多不可解,解释为“相摶”则文义通畅.并逐条分析了“搏”字用法以及意义.希望可以在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的教学上正本澄源,并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3.
李今庸 《天津中医》2014,(3):129-131
《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本及《一切经音义》等,皆无“凥”字,错成了“尻”。造成尻是尻,凥也是尻。当然,少数尻字亦有错成尻字者,如《国语·周语》韦昭注,读书时须辩别清楚。  相似文献   

4.
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在《内经》中多次出现“精”或“精气”,精气理论广泛渗透于《内经》关于生理、病理、养生、预防、诊疗等各方面的论述中,然而《内经》中“精”字的涵义多解,用法也颇多,笔者将《内经》中的有关“精”、“精气”的条文检索出,分析并确定其涵义,旨在研讨《内经》精气理论的内涵,理解精气学说的核心概念。1“精”源流及演变“精”字的构造为形声字。篆文从米,青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精。《说文·米部》段注:“精,择米也。从米,青声。”本义为上等细米。与“粗”所表示的糙米相对应的。由精的本义引申,凡物之纯净无杂…  相似文献   

5.
一、查难字阅读古代医学著作,常会遇到一些不明读音和意义的难字,成了“拦路虎”。如: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恶埃烟,(?)不得息。(《灵枢·刺节真邪》)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伤寒论》)(痹)谓(?)痹也。(《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文)(雩重)、(?)、鞕、(?)四字,一般字典不收,要到《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中才能找到。“(雩重)”在雨部,音中,意义为“气往来”;“(?)”在食部,音噎,义为“食不下”(《中华大字典》又释为郁结的结);“鞕”在革部,音硬,义为坚牢:“(?)”在疒部,音还,义为手足麻痹。《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官方编订的,收字  相似文献   

6.
“(骨盾)”字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在《内经》全书只见一次。原文云:“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历代注家对此“(?)”字,所言不一。如《素问》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字典》中鼠尾草第二义项的错误字,在《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中有两个义项:义项一:q姫ng《广韵》渠京切,平庚群,耕部。山薤,又称“野头”。百合科。多年生草本。生山地。《尔雅·释草》:“,山薤。”郭璞注:“今山中?..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名义,历来无解。多作“托名黄帝”而不解。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①、任应秋编四版教材《中医名家学说》。甚至言与黄帝“并无牵涉”,“仅是伪托之辞"。如新近国编《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似乎“黄帝”二字为陪衬连缀,毫无意义。又似乎“黄帝”二字为多余衍赘,又有《内经》之直称。今据以考  相似文献   

9.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对该句的“精”字多解释为精神爽慧,“柔”字多解释为筋肉柔和(如《内经选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然而笔者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精”字在古时亦可作清字解。如《史记·天官书》言:“天精而见景星。”精即清明之意。《素问·四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内经》里的“精”字,是否一字多义?答:个人体会《内经》使用“精”字的含义是多方面的,试就其中几处“精”字的含义,说明如下:一、强健的意思:(一)“如是则骨气以精。”(《生气通天论》);(二)“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评热病论》);(三)《广韵·劲四十五》:“精,  相似文献   

11.
因为“青”字的本义是“精” ,所以东方之色的说法是由“精”引申而来。古人认为“精”主生殖 ,如《周易·系辞上》 :“精气为物” ,疏谓 :“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因为东方应乎春天 ,春主生发 ,“春者出生万物”(郑玄语) ,所以古人将“精”和东方联系在一起 ,春天草木萌发 ,又和“青”相联系 ,如《尚书纬》曰 :“春为东皇 ,又为青帝”。“东方色”成为“青”的引申义。到秦汉时 ,“青”的引申义逐渐成为基本义 ,“青”的本义“精”被“菁”字来代替 ,后世遂误以为“东方色”是“青”的本义了。2“丹”字本义指内丹!053860$…  相似文献   

12.
贾延利 《中医研究》2007,20(11):20-21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它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全书用问答形式,辑为八十一难。但《难经》写作年代久远,文词古奥,今就其中几个词义提出一点看法,以期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1居《十五难》;“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该句也出现在《素问》中,《素问·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句中“前曲后居”的“居”字,各家解释不一。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注:“居,不动也。”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相似文献   

13.
学稼 《气功》1999,20(11):489-491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一、什么是药物《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元代陈冲素《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道言浅近说》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对于精、气、神三者,内丹功法强调炼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如宋代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氏《道言浅近说》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  相似文献   

14.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15.
“两虚”“两实”“参以虚实”出自《灵枢·百病始生》篇。(以下称《百病》)《百病》篇是《黄帝内经》中系统论述病因病机的重要篇章。尤其是《百病》篇内“两虚相得”“两实相逢”“参以(?)”是阐明发病学中邪正关系等重要理论的精要短句术语。笔者就《百病》篇所及虚实概念、“参以虚实”的词义特点(?)释义等略陈己见,望(?)正。  相似文献   

16.
《素问·上古天真论》:“……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中“身”字。杨尚善、王冰等历代注家均未注释,只将“身年虽寿”译成“年龄虽高”(《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或“虽然年达百岁”(《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另外,《内经讲义》(五版教材)把“身”释作代词“其”,《黄帝内经素问选注》把“身年虽寿”译作“他们年达百岁”。笔者认为,上述两种释法均欠妥。把“身年虽寿”译成“年龄虽高”或“虽然年达百岁”,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17.
元真之说,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元真是什么呢?首先从内容上谈论。《公羊传·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尔雅释诂》:“元,始也。”《正韵》:“真,神也,淳也、精也,正也。”张景岳《类经》说:“李东垣省言可(?)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天物也生从于化”,元气  相似文献   

18.
《异体字整理表》将“并”与“”、“”作为一组异体字,“并”字规定为通行的“正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相异的字。根据对成本《伤寒论》(据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并”与“”、“”三字用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字含义明显不一,且用法各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组字并不属于异体字。下面就“并”与“”、“”三字在《伤寒论》中的用法加以辨析。1《伤寒论》中“并”与“”、“”的用法(33例)1·1“并”字在成本《伤寒论》中共出现20次,皆是合并、兼具、连同之义1·1·1“…  相似文献   

19.
1“阳强不能密”《生气通无论》云:“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对此,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绝矣。”清·张隐庵《素向集注片阳强,邪客于阳而阳气盛也,田病而不能为明之固密,则阴气乃绝于内。”《黄帝内经素间校释广阳气亢盛则外张,耗竭阴精;阳气不能致密,则外邪客人,亦报明精。”中医院校五版教材“田强”释为“阳气们完”。对于以上注释,本人认为均属曲意而为之,有附会之嫌。因为如果把“强”作“阳气伯克懈,考诸《说文》、《经籍伯》、《辞海》等,“强”均无此义项.《…  相似文献   

20.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4,31(3):129-131
《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本及《一切经音义》等,皆无"凥"字,错成了"尻"。造成尻是尻,凥也是尻。当然,少数尻字亦有错成凥字者,如《国语·周语》韦昭注,读书时须辩别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