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洪 《中外医疗》2011,30(20):7+9-7,9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2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腮腺浅叶肿瘤中,6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结果: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 %(12/60),5.0 %(6/30),涎痿率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6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观察组)30例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对照组)32例,通过4个月-7年随访,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涎瘘、面瘫、面部外形及复发等情况。结果观察组Frey综合征、面瘫、面部凹陷畸形、涎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四种并发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复发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及瘤周部分腺体切除克服了传统腮腺手术的缺陷,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Warthin's瘤)区域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及瘤体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4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涎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均无肿瘤复发,试验组腮腺术区凹陷畸形不明显,腮腺分...  相似文献   

4.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学》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曾钟杰  吴波  毕丹 《重庆医学》2012,41(28):2947-2948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该院耳鼻喉科收治的50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直径大于2.0cm)患者均采用腮腺腺体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式治疗,术后疗效分析。结果对50例患者均采用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术后均无永久性面瘫发生,涎瘘3例,无复发病例。结论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腮腺浅叶全切除术与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术式组(n=17)与改良术式组(n=18)。其中传统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改良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大于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保留腮腺的功能以及面部组织的完整,极大地减少了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行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术分别为(83.45±2.13)min、(40.17±3.45)m L、(6.26±1.67)cm和(1.66±0.36)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6.89、7.60、8.37,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或涎瘘、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7.78%、0%和8.89%,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89、8.93、7.69、7.15,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结论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保留腮腺功能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最近2年来50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采取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腮腺的分泌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面部外形改变,唾液积潴,术后复发.结果:经过1年~2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面部外形无凹陷畸形,无永久性面瘫,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肿瘤无复发.结论:认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洪珍珍  何欣  洪滔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6):468-468,474
目的探讨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对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例腮腺浅叶直径较小肿瘤以面神经颊支为界,行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价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面部塌陷、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留导管组和结扎导管组术后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面部塌陷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保留腮腺导管能明显降低术后面部塌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45例为传统术式组,采用改良术式治疗的45例为改良术式组,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少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术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12个月在面瘫、面部畸形各分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满意,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能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评价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4例未满2岁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病例,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保存面神经的血管瘤和部分腮腺或全部腮腺切除术。结果:全部患儿未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仅2例小于6个月患儿术中给予输血50mL;手术创口除2例Ⅱ期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涎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2周~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6个月~3年,面部外形无明显凹陷畸形,血管瘤无复发。结论:婴幼儿腮腺巨大血管瘤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仔细解剖保护面神经和有效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间8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术21例,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全腮腺切除术19例,随访1~4年,分析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均无肿瘤复发及永久性面瘫;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4.3% (3/21),Frey综合征为4.8% (1/21).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为39.5% (17/43),涎瘘为14% (6/43),Frey综合征为16.3% (7/43).在全腮腺切除术中,出现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2.6% (10/19),涎瘘为10.5% (2/19),Frey综合征为15.7% (3/19).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少,但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腮腺浅叶切除术手术疗效肯定,但并发症较多,术中尽量保护面神经,保留腮腺导管、耳大神经.全腮腺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最高.三种术式均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同部位的腮腺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手术切除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报告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转移累及颈动脉,术中保留预动脉,术后4~6d颈动脉破裂大出血。分析原因为伤口感染和颈动脉已被肿瘤浸润所致,提示受肿瘤侵犯的颈动脉不宜保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