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兔不同死因死后129h内脑组织CT影像学的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和空气栓塞法,建立家兔死亡模型;在不同死后间隔时间对家兔进行颅脑薄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监测脑组织面积/颅腔面积比、脑组织平均CT值、颅腔整体平均CT值等参数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脑组织平均CT值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死后27h内,脑组织面积/颅腔面积比基本无变化;死后33h,脑组织面积/颅腔面积比、颅腔整体平均CT值随着死后间隔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建立了体现各项参数变化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现代放射CT影像技术获得的不同死因死后颅脑组织的多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兔不同血管段内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兔不同血管段内皮细胞(EC)的形态特征,为兔血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动物灌注固定,取出相应血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EC一般呈梭形,核区较隆起,长轴与血流的方向一致。在腹主动脉相邻细胞之间有纵行的沟,细胞连接处有较矮的嵴。在肺动脉有较丰富粗短的微绒毛和长短不一的桥样结构。在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细胞呈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微绒毛较矮,密度不均。在主动脉弓细胞形态多样。在下腔静脉,细胞呈窄长的梭形。结论:EC的形态、排列、微绒毛的长度和密度,桥样结构的多少等均随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切应力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兔角膜内皮细胞载体的体外培养及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特定曲率的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为载体,构建兔角膜内皮。研究了共混膜的透光性、体外酶降解性以及兔角膜内皮细胞在载体上的细胞贴附性、细胞形态及膜强度等性质。结果表明,共混膜的透光率达90%以上,生物降解性良好。该共混膜有良好的细胞贴附性及机械强度;兔角膜内皮细胞可在共混膜上长成良好的单层,细胞形态较好,并贴附牢固,振荡后细胞无脱落,膜片保持完整。将培养好的载体植入到去除内皮层的兔角膜中,术眼在56天内基本保持透明,说明体外构建的内皮可执行角膜内皮层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LN)对兔角膜内皮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层粘连蛋白(LN)处理组、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3组的染色深浅及吸光度大小,以显示各组间bcl-2表达的水平。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评分结果显示LN组bcl-2为强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bcl-2为弱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bcl-2为阴性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组吸光度分别为1.21±0.18(LN组)、1.05±0.14(正常对照组)和0.04±0.01(阴性对照组)。 结论: 层粘连蛋白能促进兔角膜内皮细胞bcl-2基因表达,从而可以有效地抗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模拟失重时兔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沈羡云1陈建和1孟京瑞1董欣1王玉清1钱冠清2刘会齐2近几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循环内皮细胞数(CEC)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1,3]。研究结果表明,血液中CEC的变化可以反映许多病理情况下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角膜内皮细胞(CEC)对维持角膜透明和相对脱水状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体外培养CEC对研究角膜内皮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CEC容易混入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基质细胞,引起细胞性污染;采用消化法、贴壁法培养的CEC形态易发生改变,多次传代后活性有待研究.因此,CEC的鉴定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CEC特异性的标记物,鉴定CEC成为目前的一个难点.本文就体外培养的CEC鉴定的研究进行如下综述,旨在提供角膜内皮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细胞因子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文对能促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说明细胞生长因子对角膜内皮损伤的修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三种角膜内皮细胞载体膜片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壳聚糖分别与硫酸软骨素、羧甲基壳聚糖、透明质酸按一定比例制备出共混膜,研究了膜片的透光性、吸水率、渗透性、力学性质、表面结构、红外图谱等物理性质。以共混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从而筛选出了透明度高,亲水性好,机械性能优异,最适合内皮细胞贴附生长的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共混膜片,并对其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共混膜片的通透性,在膜片制备过程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醋酸盐作为扩孔剂,结果表明当加入一定量的醋酸盐为扩孔剂时,膜片的通透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内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子力显微镜具有分辨率高、标本不需特别处理、细胞可在生理条件下直接成像、能观察局部的物理特性、能提供生物分子和细胞表面的分子以及亚分子的三维图像、能以纳米尺度的分辨率观察局部形态和物理特性、测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优点,为研究内皮细胞尤其是在体细胞形态结构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两种内皮祖细胞(EPC和EO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由兔耳中央动脉采集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置于EGM-2培养基中培养。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试验,检测flk-1表达的免疫荧光法和检测CD34、Ⅷ因子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法,以及体外血管形成试验对EPC/EOC进行鉴定。结果从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中可成功地培养出EPC和EOC。培养第7天的EPC和第16天的EOC均能吞噬ac-LDL并与凝集素UEA-1相结合,同时均可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在matrigel凝胶上可形成血管腔样的结构。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外周血中分离的MNC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EPC和EOC,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内的表达,探讨VEGF-D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碱烧伤后1d、3d、5d、7d、12d和18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VEGF-D在正常角膜和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的表达,应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淋巴管,观察小鼠碱烧伤角膜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情况。结果碱烧伤后1d、3d、5d,角膜内VEGF-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P<0.01),于碱烧伤后3d,表达达到高峰。碱烧伤后7d,VEGF-D的表达下降至正常水平。在碱烧伤角膜内,可见阳性表达LYVE-1的新生淋巴管。结论 VEGF-D过表达可能参与小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兔胃,肝血管TH胶栓塞后周围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TH胶栓塞血管后引起的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对兔胃,肝静脉栓塞后,分别于24h,48h,72h1周2周处死,对动物标本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结果:血管栓塞后局部血流停滞,淤血,缺氧,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及炎症,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纤维组织及肝细胞的结节性增生,胃粘膜出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但这些损害较为局限,多可自行愈合,结论;提示在血管内栓塞治疗中,应严格掌握TH胶用量,控制栓塞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APE)对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s)的结构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方法 19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栓塞2 h、4 h组(n=3)和8 h组(n=10)。通过输入自体血栓建立家兔急性肺栓塞模型后,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PVECs在肺栓塞2 h、4 h及8 h的超微结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相应时间点血清NO含 结果 HE染色显示栓塞组肺动脉内有血栓,肺间质炎性病变,肺淤血;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栓塞组PVECs水肿、破裂,线粒体肿胀,内质网空泡化,并随栓塞时间延长PVECs出现坏死脱落,细胞器溶解。肺栓塞2 h、4 h和8 h血清NO含量均低于栓塞前,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家兔APE可致PVECs超微结构改变和血清NO含量下降,且两者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为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内皮细胞,以便更好地开展对内皮细胞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此次研究通过改进消化酶配比比例,更新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目的:探索兔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为更好地开展对内皮细胞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复合酶消化法,获取兔主动脉内皮组织及细胞悬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基因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取材于手术中切除的脑动静脉畸形周围黏连的新鲜脑组织,采用匀浆、过滤和酶消化技术分离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表达。选用RT-PCR技术观察静态和缺氧状态下(体积分数95%N2,5%CO2;2 h、4 h和8 h)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同时以ELISA方法检测每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相差显微镜下,培养的活细胞具有单层“卵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90%以上的细胞为FⅧ-RA阳性染色。缺氧4 h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8 h后表达下调,并出现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及溶酶体多囊泡形成。结论缺氧条件下脑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表达水平可能与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脱细胞角膜基质支架材料表面保存基底膜样结构对修复角膜损伤的必要性. 方法 将采用反复冻融及酶消化法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移植到兔角膜损伤模型上,通过大体及组织学分别观察材料表面基底膜结构的有无对修复兔角膜基质损伤的影响. 结果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表面有基底膜的实验组(n=8)兔角膜损伤全部修复,无穿孔,支架材料与受体角膜整合.材料表面无基底膜的对照组(n=8)中,有6例植入的支架材料溶解,兔角膜穿孔.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脱细胞角膜基质支架材料表面具有基底膜样结构,有利于形成正常角膜上皮屏障,从而防止了生物材料的过快降解,有利于材料与宿主基质的整合和改建.  相似文献   

18.
Ultrastructu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 contain a cytoskeletal framework of filamentous actin, and that the presence of actin in the form of a calmodulin—actomyosin complex is responsible for regulation of the diameter of sinusoidal endothelial fenestrae (SEF). Rho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the actin cytoskeleton and consequently of cell morphology. We investigated actin filaments in relation to SEF in LSEC using heavy meromyosin decorated reaction and elucidated the roles of Rho and actin cytoskeleton in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of SEF. Second, according to intracytoplasmic Ca2+ concentration, plasma membrane Ca2+Mg2+-ATPase activities were clearly demonstr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labyrinth-like SEF in the isolated LSECs. Furthermore, by investigating intracytoplasmic Ca2+ concentration, we have demonstrated plasma membrane Ca2+-Mg2+-ATPase activities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labyrinth-like SEF in the isolated LSECs. Currently, the majority of fenestral studies are focused on finding ways to increase the liver sieve’s porosity, which is reduced through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Dr. Hiroaki Yokomori, of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Kitasato Medical Center Hospital, Saitama, Japan, is the winner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Clinical Molecular Morphology Award for Promoting Young Researchers in 2007. Dr. Yokomori was recognized for his great contribution in elucidating the role of sinusoidal endothelial fenestrae in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the l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