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病下取”是一种病变部位在上而从下施治的治疗法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上病下取的治则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 人体为一个整体,上部或下部疾患,有时单纯治上部或下部,效果不显,可治其相对的部位,以调整  相似文献   

2.
中医反治     
中医治疗法则丰富而多变,除正面攻补的各种方法外,还常以一些特殊的疗法出奇制胜,这些特殊治则中很多是利用反向思维创制的。 一、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病在上取之下”是“上壅者疏其下”的方法,多属“脏病治腑”;“病在下取之上”是“上滞者宣其上”的原则,是“腑病治脏”。 “上病取下”主要是用泻火通腑或通利小便之药引火上行,“釜底抽薪”,以治上部诸疾,尤其是实火  相似文献   

3.
“病在上取之下”一语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病在上”是指人体的上部有病变 ;或发病的原发部位在下 ,而所反映的症状、体征在上 ;或以下行为顺之气不能顺利下行而逆而向上。“取之下”是治疗上述病证当治其下部 ,方能取得疗效的一种治疗法则。笔者运用这个治则 ,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根据不同的病情 ,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1 笑不休周×× ,39岁 ,工人。 2 0 0 2年 8月 2 1日晚急诊。笑不休 5个小时。患者平素嗜酒 ,每日必饮二、三杯 ,但较少喝醉。上午因与人争执后不快 ,中午…  相似文献   

4.
母子补泻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蔡玉萍,刘嘉聪(通州市中医院针灸科226300)主题词针刺补泻/方法“上痛下治,下病上治”是根据病位采取远道取穴治疗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阀。”...  相似文献   

5.
《素问·五常政大论》在论述异常气候导致人体发病的治疗时,指出:“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这是指一般治疗而言,即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在内者治内,在外者治外。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就应采取不同的治法。所以接着又提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  相似文献   

6.
先父万寿,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毕生治学谨严,学博识邃,辩证灵活,处方简炼,对内、儿、妇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用中医的独特疗法治病,出奇制胜,屡起沉疴。兹将其运用中医独特疗法的部分经验进行整理,以就正于同道。一、“上病下取”及“下病上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意指在某种情况下,如病在上的可取治其下,病在下的可取治其上。这种治法充分反映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的基本特点,要求医者在诊  相似文献   

7.
考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超,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十篇皆以同样的字句,同样的格式:“辨××病脉证并治”名篇。仲景为何不以“太阳病”、“少阳病”等名篇,却郑重地添加了“辨”及“脉证并治”的字词呢?这不能不细究之。“辨”,即辨识脉证,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并治”,即一并讨论其证的治法、治方,也即“论治”。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公元三世纪初的先师仲景,不可能依靠任何物理测试和生化检验的数据来辅助诊断,只能凭借四诊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脉象和证候,以“六经”和“八纲”为纲领,进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用升降理论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针灸临床治疗电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头”的治则就是以升降理论为基础的。下面谈谈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例1 王××,女,45岁,1986年3月就诊.平素体弱多病,近一年大便溏泻,有时完谷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神疲气短,嗜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相似文献   

9.
痔的发病与全身机能有密切的关系,按照”下病上取”理论,从①清泄肺炎、宣上清下、治治肺泄热以治痔;②健脾补中,益气养血,治脾补气;③下病上取针灸配穴等三方面讨论了痔的下病上治法。  相似文献   

10.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11.
<正> 1 资料及方法 张××,男,73岁,农民,已婚。7个多月前因“前列腺增生症”在当地镇医院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术后11d,又因“膀胱内大出血”再次开放手术,共住院28d时取尿管后出院。出院后即有尿频、尿病和排尿不畅,10d左右发生第1次“尿潴留”,在当地镇医院导尿失败改用金属导尿管导  相似文献   

12.
杨廉德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博采众学,经验丰富。在取穴和配穴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现将我跟师两年所见拾零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一、远端取穴治头痛 远端取穴法,《灵枢·终始》篇早有论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杨老依此取穴,疗效甚著。如一苏姓患者,自述头项强痛,形寒肢冷,伴有喷嚏乏力,脉浮苔薄白等。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杨老取其右足上的足太阳膀胱经穴足通骨和束骨,针用平补平泻,一次而愈。  相似文献   

13.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新义青海省大通县人民医院(810100)牛生红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使后学者莫衷一是。隋·杨上善和唐·王冰认为,阳病、阴病指病在阳经和阴经,从病位上对经文作了注释。杨...  相似文献   

14.
浅谈整体观念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针灸临床."人体整体现"指导针灸选穴,除在患病部位局部选穴外,还可应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选穴."天人相应观"指导针灸方法,针法宜合于四时,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用天灸疗法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苗冲 《伤残医学杂志》2014,(15):104-104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上病下治法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1]以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机体自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理论,机体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这种密切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内外上下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方方面面。故在诊治疾病时,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的五官、形体、脉搏等外在的表现,司外揣内以探知机体内在脏腑的具体病变,从而指导临床为我们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上病下治这一治疗法则既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的思辨方式在治疗学方面的应用,又是整体观念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古往今来,历代医家以上病下治法用于实践中,每多取效临床。笔者依据这一治疗原则以针刺治疗风寒感冒,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经倡导将《伤寒论》“六经”改为“六病”,这一提法,个人是赞同的。因为查遍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并无“六经”两字,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字眼,《伤寒论》原著的所有篇名,也都是“辨××病脉证并治”,故将“六经”改为“六病”,既符合《伤寒论》原著的本意,又避免了过去对伤寒“六经”实质的纷争、纠缠、误解。这一改动,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不凡,有所前进。伤寒六病辨证理论的创立,是张仲景对外感病的重大贡献,然而它并不是人为地臆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一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17.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经文,先贤及后世多从或治阴,或治阳分开来论述。如王冰注云;“所谓从阴引阳,从阳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张介宾注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亦上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高士宗注云:“阳盛则阴虚,故阳病当治其阴;阴盛则阳虚,故阴病当治其阳。”张志聪注云“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  相似文献   

18.
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曾于1966至1968年,深入我省××地区,运用中医中药对钩体病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多次实践,使我们对该地区钩体病的规律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中发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现提出以下讨论,以供参考。一、色若型钩端螺旋体(L.sejroe)在××县××区的发现:据陕西省防疫站1960——1962年对陕西关中、汉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中谓:“陕西关中、汉中地区钩体病的流行菌株,除1959年在关中××县从病人分离出一株澳  相似文献   

19.
清·唐容川《血证论》是祖国医学一部论述血证的专著。“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唐氏称“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笔者验之临床,取效甚捷,兹录医案四则,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例1 咳血案胡××,女,50岁,工人,住院号:5205。因咳血二天,血色鲜红,量约600毫升,于86年6月30日收入院.旧有干咳病史,胸片示:“支气管扩张”。咳血,咽干喉痒,伴心烦易怒,烘热  相似文献   

20.
辨症施治即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冶,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辨求证侯的因机属性,作出确切诊断,从而据以给予恰当及时的治疗。辨症施治是中医理论极为重要而常用的基本概念,对理法方药的临床运用作出了简明精当的概括和总结,成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之一,此已为医界所公认。辨症施治主导思想,早在《内经》中即已奠定基础,汉代张仲景加以发挥和创造,其《伤寒论》各篇题作“辨××病脉证并治”可谓是“辨症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