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头穴透刺为主治疗失眠76例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为主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透刺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舒乐安定治疗,研究结束治疗组完成治疗39例,对照组3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8%,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穴透刺为主治疗失眠优于药物对照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性眩晕症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只是散见于一些古籍,论著当中,本文探讨了提高该病的诊治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采用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系统观察了12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对其中30例治愈患者用彩超观察椎动脉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设置对照组,观察6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9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3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治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与总有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治疗颈性眩晕症,能有效改善或恢复椎动脉缺血,本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易推广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张树新 《北京中医》2008,(4):284-28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椎病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后五针组穴加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对照组采用毫针颈后五针组穴加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结果观察组32人,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28人,总有效率为85.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玉颖  王顺 《中国针灸》2006,26(3):177-179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蛆,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刺法,进行对照观察,同时对治疗前后的脑血流速度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透穴刺法能够明显改善颅内主要动脉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穴刺法能够治疗偏头痛,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眩晕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总体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医手法“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计算机处理。根据各项数据结果探讨“四步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控显率80%,总有效率97.3%,对照组控显率64%,总有效率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眩晕改善程度、频度及伴随症状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手法一“四步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味天王补心丹结合坐位定点推扳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天王补心丹结合坐位定点推扳手法、对照组40例用复方丹参片结合颈肩部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15天为一疗程)。结果:主要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颅多谱勒检测检查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优良率90%,对照组优良率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天王补心丹结合坐位定点推扳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夹脊穴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夹脊穴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运用夹脊穴透刺法治疗;对照组38例,运用普通针刺法治疗。两组分别针刺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疼痛程度模拟量尺积分(VAS)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透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方法:以透刺法治疗偏头痛40例,并与传统针刺法治疗偏头痛31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透刺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华军 《新中医》2022,54(2):149-152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8月一2019年8月诊治的80例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其基础上前者给予人参养荣丸治疗,后者给予自拟针刺疗法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评分(...  相似文献   

13.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庄礼兴  童娟  李月梅 《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本文以压灸百会穴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性眩晕 ,愈显率 85 7% ,与单纯针刺组比较P <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 (LVA、RVA)及基底动脉 (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 (P <0 .0 5 )。治疗后治疗组的LVA、RVA、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比对照组上升幅度大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肝定眩汤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的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给予改善循环,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平肝定眩汤,对照组给予平眩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脑血流速度、血脂、血糖等指标改善情况。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61.6%(37/6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HDL-C、LDL-C治疗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G及TC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LD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GLU)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血流状况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勇  郑敏  蒋帅 《河南中医》2020,40(5):784-787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Vm)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及血流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迎寸口脉诊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针刺治疗的影响。方法:6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针刺补泻,对照组予平补平泻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较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的针刺补泻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增加脑血流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