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胞内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原虫的许多抗原属于进化的保守蛋白家族中成员,这些抗原均可被利什曼病患血清高度识别。然而,这些抗原又属于泛抗原,是其它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靶子.本介绍了利什曼原虫的热休克蛋白、组蛋白、核糖体蛋白、其它保守利什曼原虫抗原性质及宿主对这些抗原的识别,这些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原虫的许多抗原属于进化的保守蛋白家族中成员,这些抗原均可被利什曼病患者血清高度识别。然而,这些抗原又属于泛抗原,是其它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靶子。本文介绍了利什曼原虫的热休克蛋白、组蛋白、核糖体蛋白、其它保守利什曼原虫抗原性质及宿主对这些抗原的识别,这些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9.
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寻找有效的疫苗成分,人们对利什曼原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利什曼原虫抗原成分复杂,各种利什曼原虫间存在广泛交叉抗原,但仍存在种、期特异性抗原成分,为利什曼原虫的分类及利什曼病的特异诊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找到一些具有诱导保护性功能的抗原。前鞭毛体表面多糖抗原及膜上具有蛋白酶活性的 gp68抗原对于原虫在宿主细胞内的寄生起重要作用,与原虫的毒力有关。但单纯多糖抗原没有诱导保护性的功能,相反却能加剧疾病的进程,而当其与膜上脂类结合成大分子糖脂时则具有良好的诱导抗感染保护的功能,为很有前途的一种可望成为疫苗的抗原成分。而原虫的分泌性抗原则可用于利什曼原虫的血清分型并具有一定的诱导保护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丙酮提取的排泄因子抗原与前鞭毛体免疫家兔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法对一株从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自陕北病犬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由新疆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一株沙鼠利什曼原虫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株利什曼原虫的排泄因子抗原具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P和G。其中喀什绿洲地区黑热病与陕北犬株利什曼原虫均具有P成分,荒漠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P和G两种成分。本文讨论了这一初步分型结果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处理巨噬细胞,观察M1/70和M18/2对杜氏利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经上述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巨噬细胞受染率为13.8%,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大多仅有1~2个。提示,M1/70和M18/2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Mac-1的结合,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连接位点,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3.
以前的工作已发现原虫感染时给予长须罗蛉(Lutzomyia longipalpis)唾腺溶解产物,可增强大型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对小鼠的感染力。为了证明白蛉唾液能抑制巨噬细胞向特异的T细胞提呈利什曼原虫抗原的能力,进行本研究。 在感染大型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前2—4天或同时,在小鼠后足垫皮下注射白蛉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克隆抗体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1/70和M18/2处理巨噬细胞,观察处理后居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易感性,结果:巨噬细胞经上述单抗处理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明显降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巨噬细胞受染率中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印迹法分析18名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的53份血清,发现可识别婴儿利什曼原虫分子量<14kDa至>100kDa的抗原,并且不同病人血清的抗原结合带型不同,其中对VL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条带位于分子量<14kDa至40kDa间,可被所有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的VL患者血清识别,但皮肤利什曼病(CL)、皮肤-粘膜利什曼病(MCL)及其它疾病和对照血清则不能识别。18例  相似文献   

16.
采用能使动物及人致皮肤什曼病的都兰利什曼原虫接种2只BALB/c小鼠,分别于5、10、30、60和90天剖检,结果仅在小鼠后足垫皮肤组织涂片中查见原虫,而肝脏、脾脏和骨髓组织涂片均未能查到利什曼原虫。同时以HRP-W1C108.3进行dot-ELISA试验,检测感染小鼠足垫皮肤组织内抗原及血清内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情况,结果显示,BALB/c小鼠在感染都兰利什曼原虫的第5天起,其皮肤组织与血清妤 呈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 Mac- 1单克隆抗体 ( M1/70 和 M18/2 )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 M1/70 和 M18/2 处理巨噬细胞 ,观察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易感性。结果 :巨噬细胞经上述单抗处理后 ,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明显降低 ,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 M1/70 和 M18/2 两种单抗同时应用 ,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巨噬细胞受染率只有 13.8% ,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仅有 1- 2个。结论 :M1/70 和 M18/2 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 Mac- 1的结合 ,分别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不同的连接位点 ,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18.
利什曼原虫专一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通过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感染巨噬细胞。最近,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cDNA微阵列分析所得到的分布图显示,37%的巨噬细胞基因表达下调,这其中包括一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抑制因子(CKIs)。细胞分裂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CDKs)诱导细胞周期向S阶段过渡,随后启动了有丝分裂。在正常的情况下,CDKs的功能受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如p21、p27蛋白周密调节,而未受控制的CDKs的活性经常导致肿瘤发生。在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一些巨噬细胞基因可以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至感染部位。至今尚无任何单一的机制或因子被确定可以解释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巨噬细胞的活化或失活。Kuzmenok等最近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克隆了一个细胞内黏附分子样(ICAM-L)表面分子,该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重组的ICAM-L蛋白被能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宿主巨噬细胞的黏附,表明该蛋白是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分子。该基因仅存在于利什曼原虫。Kuzmenok等就ICAM-L对巨噬细胞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在MTT试验中,用ICAM-L蛋白和2个巨噬细胞系J774G8、RAW264.7共同孵育比用M2蛋...  相似文献   

19.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主要寄生在人体内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其它吞噬细胞内。通常,媒介体内的前鞭毛体可经体外培养获得,而对无鞭毛期原虫的体外培养研究自1979年以来曾有不少学者用kuffer′s细胞、皮肤粘膜细胞、骨髓细胞及人外周血液等方法,均只能在较短时间获得成功。国内对无鞭毛期的体外培养,迄今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对其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获得的材料,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相关抗原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尽管半个世纪前对利什曼原虫的血清学分类法已作过一些初步尝试,但多年来进展缓慢。起初,许多标准的血清学方法,如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对利什曼属的特异性不强。以后发现,广泛用于利什曼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间接荧光抗体法同样无种的特异性,所以未能用于虫种的鉴定。以上方法的特异性较差,可能是由于利什曼抗原成分的复杂性,而在许多情况下,在制备抗原时虫体破坏而难以发现种特异性的成分。Adler成功地建立了一种鉴定利什曼原虫的特异性高的方法。此法的基础是利什曼原虫在含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