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概述了用基因工程原理重组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在诊断疟疾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用基因工程原理重组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在诊断疟疾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疟疾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在参与免疫应答方面有重要意义,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着重就疟疾,特别是疟原虫保护抗原与MHC间的关系一简要的综述,为疟疾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感染过程中所释放的可溶性抗原与疟疾发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这类抗原通过直接及间接作用导致疟疾病理变化,抗原可能的结构成分以及它对于疟疾免疫治疗及预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AMA-1)是一种主要的无性血液期疟疾疫苗候选抗原。本简述了AMA-1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对AMA-1的多态性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近期在疟疾复合多价疫苗研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疟疾的免疫病理学目前已逐渐证明免疫现象在疟疾的某些病变的发病机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从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免疫科研组开会以来,通过循环血中免疫复合体及某些部位的组织损害的证实,疟疾免疫病理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复合体中各种特殊抗原的性质及类型的识别,尚有待于对疟疾的各种抗原作进一步研究。一、疟疾的免疫复合体在患疟疾的时候,疟原虫的各种抗原释放到血液中,在血中可能与抗体结合而形成复合体,但在血清中存在这些抗原抗体复合体的直接证据还不多。  相似文献   

8.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趋化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趋化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超家族,其受体分布于多种细胞。以往的研究证实Duffy抗原是位于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是人类间日疟原虫的受体。最近研究表明Duffy抗原还是杂性的趋化因子受体(新的命名为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除在红细胞表达外,还在其他组织细胞表达,在疟疾的发生以及调节炎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就近几年DARC的基因、分子结构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的抗原变异与var基因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趋化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趋化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超家族,其受体分布于多种细胞。以往的研究证实Duffy抗原是位于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是人类间日疟原虫的受体。最近研究表明Duffy抗原还是杂性的趋化因子受体(新的命名为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除在红细胞表达外,还在其他组织细胞表达,在疟疾的发生以及调节炎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DARC的基因、分子结构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我国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基因特点。方法收集疟疾单纯流行区浙江、湖北两省间日疟患者血样,制备血样干滤纸片;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48基因;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并分析。结果成功扩增12例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s48全长基因。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lⅠ比较,检测出6个错义突变位点,导致6处氨基酸置换和6种基因型。结论我国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lasmodium cynomolgi, P. c) 抗原片和人工培养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 parum,P. f) 抗原片在不同保存温度与时间下检测疟疾抗体滴度的效果。方法 显微镜下计数2种抗原片原虫密度, 计算每个视野的平均原虫数。以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的混合血清作为已知疟疾抗体血清, 稀释浓度为1∶5~1∶1 280。将2种抗原片置于4~6、 25~27、 33~35 ℃ 3组温度下, 于放置第3、 5、 7、 10天各取出2张,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 法检测抗体终点滴度, 并比较-20 ℃下贮藏1年和2年的2种抗原片, 在3个温度组保存3 d时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 2种抗原片红细胞疟原虫密度分别为2.00×105 /μl和1.89×105 /μl, 每个视野平均疟原虫数分别为157±13和142±9。3个温度组P. c和P. f 抗原其抗体终点滴度均在5 d后呈下降趋势。2种抗原片在4~6 ℃组及以上组的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440和1∶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940, P<0.05)。在4~6 ℃放置3 d, -20 ℃贮藏1年的P. c和P. 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的终点滴度均为1∶640; 贮藏2年的2种抗原片终点滴度分别为1∶320与1∶1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P. c=11.362,PP. c<0.01; tP. f = 38.845,PP. f<0.001)。结论 P. c和P. 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终点滴度随存放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30份恶性疟病人血清,其中15份有疟史,1份病史不明,余为初次感染,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查配子体抗体,86%初次感染者和93%半免疫者具 IgG 和 IgM 抗体。同48/45kD 传播阻断靶抗原的3个不同决定簇单克隆抗体(单抗)进行 ELISA 竞争测定,约1/3血清50%以上竞争抑制至少2个单抗与抗原的结合。提示疟疾自然感染后可以引起抗体介导抗有性期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对疟疾在群体中的传播无疑有一定阻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AMA-1)是一种主要的无性血液期疟疾疫苗候选抗 原。本文简述了AMA-1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对AMA-1的多态 性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近期在疟疾复合多价疫苗研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近年来,疟原虫抗药性及蚊媒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用疫苗控制疟疾。然而疟疾获得性免疫具有显著的虫株特异性,提示疟原虫抗原存在虫株变异。这给抗疟疫苗研制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深入阐明疟原虫抗原变异规律,对于寻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在疟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和蚊媒抗药性的出现、战争、自然灾害、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近年来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地的疟疾流行均已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因此,疟疾疫苗的研制迫在眉捷,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该研究的难题之一。疟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有多种,如抗原变异、细胞粘附、宿主免疫应答的抑制或破坏、分子模拟和T表位的多态性等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在免疫逃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同时参与抗原变异和IRBC与内皮细胞的细胞粘附。1 PfEMP1的分子生物学PfEMP1(200~350kD)是一…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来自疟疾流行区及动物实验的结果都证明感染疟原虫后机体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说明疟原虫有保护性抗原,并且有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可能性。为了控制疟疾制备有效的疫苗,很多科学家对多种疟原虫的抗原进行分析,筛选保护性抗原。并对抗原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加工和代谢进行了研究。在疟疾生活史中,子孢子、配子体、裂殖子和感染红细胞都直接暴露于宿主的免疫系统,这是疟原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抗原分析工作也集中于子孢子、裂殖子、感染红细胞和配子上。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9.
用血吸虫、疟疾、丝虫三联抗原片免疫酶染试验监测暂住人口8733人.测出血吸虫、疟疾和丝虫抗体阳性分别为597(6.8%)、113(1.3%)110(1.3%)例.其中,浙江藉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0.3%(62/604),与总体阳性率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安徽籍为5.9%(218/3673),与总体阳性率的差异显著(P<0.05).各省藉疟疾和丝虫抗体阳性率与总体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该法可作现场群体过筛方法之一.抗体阳性者作重点监测管理对象.  相似文献   

20.
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催生了反向疫苗学,它是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保护性免疫抗原的新方法.疟疾主要由4种人体疟原虫引起.恶性疟原虫14条染色体上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目前已经完成,因此,利用反向疫苗技术研制恶性疟候选疫苗将是有效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