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针对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进行体检的婴幼儿300例(母乳喂养150例,混合喂养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母乳喂养作为观察组,混合喂养作为对照组。针对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检的婴幼儿进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查,观察两组婴幼儿的贫血发生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婴幼儿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30.67%,对照组婴幼儿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1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喂养方式是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的过程中,混合含铁元素丰富的食物进行辅助喂养,可以降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监测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在1年内常规检查的婴幼儿300例。分析其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性别的婴幼儿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及时添加辅食婴幼儿的贫血发生率明显更低,年龄较大婴幼儿贫血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为了降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可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贫血出现。同时可以及时的为婴幼儿添加辅食,促进其生长发育,降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情及相关原因。方法选取婴幼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定期对他们的血常规进行检查,以便探查营养性缺血性贫血的发生情况,从而总结患病情况与相关原因。结果250例婴幼儿中共检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42例,占比33.60%。其中,6个月~1岁婴幼儿贫血发生率(13.20%)明显高于1~2岁婴幼儿(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25.0%)明显高于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定期对婴幼儿进行相关检查,尽早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从而及时给予预防与治疗,尽量减少该类贫血的发生,从而提升婴幼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95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对195例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了解患儿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患儿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所有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显示,195例患儿中,有101例患儿为轻度贫血(51.79%),75例患儿为中度贫血(38.46%),19例患儿为重度贫血(9.74%);临床表现主要为体质瘦弱、唇白面黄、活动力较低,且易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导致患儿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育儿教育情况、辅食添加情况及生活环境等。结论:造成儿童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应积极给予儿童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强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228-229
目的:了解婴幼儿不同月龄贫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3例就诊于儿保门诊的婴幼儿保健资料中22例营养性贫血进行调查。结果:婴幼儿营养性贫血与年龄、喂养方式、母乳质量有密切相关性。结论:加强母婴保健并指导科学喂养是防治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分别从年龄、地区、并发症、贫血严重程度、喂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中,以7个月-1岁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地区因素,农村患儿的比较显著高于城市患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贫血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与贫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并发症情况,以肺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好发于7个月至1岁的患儿,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喂养知识,给予喂养指导,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7.
柴淑绒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73-4775
儿童贫血是小小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贫血可导致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免疫力低下,继之并发多种疾病。对其发病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现对在我院进行系统管理的626名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患病隋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贫血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儿童保健门诊接受检查的婴幼儿180例,对所有患儿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贫血原因。结果经过对比后,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的患病率差异小(P0.05);相较于中度贫血患儿,轻度贫血患儿占比更高(P0.05)。结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其中轻度贫血占比高,经过分析后可能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同所导致,因此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改善患儿贫血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玉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085-5086
目的 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中小剂量铁剂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保门诊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体检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体检顺序将所有婴幼儿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膳食指导,观察组在常规膳食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铁剂,对比2组贫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中小剂量铁剂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潍坊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状况,分析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月~3岁婴幼儿2358例,同时选取372例健康儿为对照组,所有的婴幼儿常规进行贫血筛查.将贫血患儿按发病年龄分为三组,并按缺铁的程度将贫血组分成轻、中、重三组.计算各年龄组贫血发病率及总发病率,分析各相关因素对于不同程度贫血患儿的影响,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8例婴幼儿中,728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患病率为30.87%,各年龄组贫血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影响因素与贫血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潍坊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6月~1岁组发病率较高.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低且贫血程度较轻.腹泻是影响贫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经过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对枣园地区婴幼儿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脑性瘫痪4种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初诊确诊为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脑性瘫痪这四种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枣园地区这四种疾病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流行病学规律.结果枣园地区4230例1个月~3岁婴幼儿确诊佝偻病2008年786例,2009年760例,2010年680例,有逐年下降趋势.确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008年118例,2009年108例,2010年92例,也有逐年下降趋势.统计确诊先天性心脏病2008年7例,2009年32例,2010年8例,以2009年最多.确诊脑性瘫痪2008年8例,2009年7例,2010年6例,也有逐年下降趋势.同时发现佝偻病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6月~1岁为发病高峰;4种疾病佝偻病4年的发病率均为最高.结论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如果广大家长能够在早期并定期给孩子进行儿童保健体检,同时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和积极防治措施,就能够促使婴幼儿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脑性瘫痪的发病人数逐渐下降.而且随者家长对医生依从性的相应提高,使广大儿童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许春玲 《农垦医学》2012,34(3):238-241
目的:了解本地区4月~3岁哈族与汉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干预及治疗措施.方法:对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哈族、汉族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测.结果:4月~3岁哈族与汉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因素比较,孕母是否患有贫血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儿不同性别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比较,单一喂养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它疾病是否有关系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严重程度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比较,给予铁剂治疗后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月~3岁哈族患儿母亲孕期贫血,居住在农村,哈族患儿单一喂养方式是导致哈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重要因素,哈族发病率比汉族患儿缺铁性贫血高,哈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中、重度发病程度发生率均比汉族高.注重哈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防治,从育龄产妇做起,合理饮食,及时给哈族婴幼儿添加辅食,定期查血红蛋白,早期干预是降低哈族患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在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共计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儿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随访作为观察项目进行记录。结果在全部的缺铁性贫血患儿中,年龄在5个月-3岁的患儿是高发群体;轻度、中度贫血多见农村患儿,发病率较高。食物转换不合理是导致缺铁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导致疾病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营养状况、经济水平、父母文化程度等,要为婴幼儿采取合理的食物转换方案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合理选取铁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禄劝屏山镇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与改善措施.方法:自2010年至2012年对本辖区4346名婴幼儿进行贫血普查,对普查资料进行个体因素调查,同时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个体因素、不同年龄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发病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铁性贫血主要集中在3个月至1岁的婴幼儿中,其发病相关因素主要有母乳喂养、腹泻、体格发育、呼吸道感染、添加辅食情况等.其中,3~4个月婴幼儿主要病因是母乳喂养,5~12个月婴幼儿主要病因是呼吸道感染、腹泻和添加辅食.结论:防治婴幼儿贫血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是防治3个月~1岁婴幼儿贫血,主要防治措施是改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出生989例婴幼儿,按照母乳喂养情况将所有婴幼儿分为3组,分别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以及人工喂养组,对比分析3组婴幼儿的贫血以及缺铁情况。结果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27.70%,以轻中度为主,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幼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幼儿,而人工喂养组婴幼儿中度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且人工喂养2例婴幼儿出现重度贫血。结论母乳喂养可以有效地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及时适量添加辅食和补铁剂,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它是小儿“四病”之一,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预防的小儿常见疾病之一,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院儿科门诊自2005年5月~2007年5月共诊治18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作了回顾性分析,为预防及控制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门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它是小儿"四病"之一,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预防的小儿常见疾病之一,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院儿科门诊自2005年5月~2007年5月共诊治18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作了回顾性分析,为预防及控制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8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金英 《当代医学》2008,(11):81-81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门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它是小儿"四病"之一,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预防的小儿常见疾病之一,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院儿科门诊自2005年5月~2007年5月共诊治18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作了回顾性分析,为预防及控制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艳 《当代医学》2014,(1):163-164
目的:了解石桥街道儿保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的6、18、30个月婴幼儿的红细胞各项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2032名体检儿童中,贫血患儿383例,患病率为18.90%,隐性缺铁性贫血患儿183例,患病率为9.00%;男童贫血患病率为19.38%,隐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0.05%,女童贫血患病率为18.21%,隐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7.76%,男女童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6个月组贫血患病率29.22%,18个月组贫血患病率9.0%,30个月组贫血患病率6.36%,各月龄段儿童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χ^2=92.62;女:χ^2=64.61,P〈0.01),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隐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与年龄因素有关,对健康影响大,积极防治应作为儿童保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不仅影响体格发育,而且会对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1]。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定期做保健的86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儿进行了多方面的原因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