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均一次置入成功.术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不良反应。提出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精神神经症状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74岁,因“双下肢乏力超过50d”于2023年2月3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阵发性意识障碍,无头晕头痛、黑矇晕厥、偏瘫等,在外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考虑为颈动脉狭窄后,遂转至本院血管外科治疗。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双侧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颈部CTA检查示主动脉弓部夹层形成(图1A);颈动脉三维成像明确患者为Ⅱ型弓合并牛型弓,有颈动脉重度狭窄近闭塞(图1B)。  相似文献   

3.
总结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相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32岁 ;因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塞而致右中枢性舌面瘫 ,不完全性失语 ,右侧肢体肌力上肢 2级 ,下肢 3 级 ;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 2 0 0 1年3月 31日脑血管造影显示自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C1段 )起完全闭塞 ,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又称眶后段 ,M1段 )远端严重狭窄 (图 1) ,诊断为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 2 0 0 1年 4月 2 2日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 6F血管鞘 ,放置 6F导引导管至右颈内动脉颈段 ,血管造影后沿导引导管插入 0 0 14英寸Wizdom超软微导丝 (美国Cordis公司 )至大脑中动脉侧裂段以远 ,经其将U pass…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狭窄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很高,约20%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由于颅外段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造成的[1, 2].目前,国际公认的手术治疗方案"金标准"是CEA;而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CAS被认为可作为CEA的替代治疗方案[3, 4].然而,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肱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3例接受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的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肱动脉组16例,股动脉组57例。比较两组间“超选”肠系膜上动脉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当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90°时,肱动脉组“超选”肠系膜上动脉的时间比股动脉组更短(P=0.004),且术后卧床时间短(P<0.001)。当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90°时,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更短(P=0.045),“超选”肠系膜上动脉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2)。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肱动脉入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能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90°时,经肱动脉入路“超选”肠系膜上动脉所用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2001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271例(300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s/d,肠溶阿司匹林100~200 mg/d,辛伐他丁40 mg/晚,共5~10 d.应用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 mg/d)共2 d.术后继续抗血小板、降脂治疗.结果:271例患者(300侧)手术均获成功,颈动脉狭窄和脑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内并发症7例,1例死亡.226例患者3~24个月行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例发生再狭窄;其中45例患者超声随访超过36个月,无再狭窄病例;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脑缺血相关症状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正确的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附6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的基本方法,总结64例经验体会,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操作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64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放支架66个,其中Wallstent支架41个,Smart支架22个.OptiMed支架3个。应用脑保护装置26例。结果:术中出现较重卒中2例:1例术出现左眼视野缺损.3个月后仍有残余症状:1例术中出现意识丧失、右侧肢体偏瘫,经救治神志恢复。出现轻度卒中3例。10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心动过缓,其后逐渐恢复。1例术后出现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7.88%,严重卒中是3.13%。循环系统并发症是15.63%。应用脑保护装置的病人仅有1例发生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经验的医师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和单纯CABG两种术式治疗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资料,评估CAS-CABG联合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行CABG治疗的700例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进行CAS处理,分为CAS-CABG组(116例)和单纯CABG组(584例)。CAS-CABG组平均(64.8±7.3)岁,均仅行单侧CAS手术;单纯CABG组平均(65.5±7.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天及中位24个月随访的主要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法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CAS-CABG组患者术后早期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2.6%对9.1%,P=0.02),CAS联合CABG手术并未增加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亚组分析发现,两种术式治疗无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房颤史和卒中史是无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CABG术后早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联合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卒中发生率。应合理筛选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CABG患者,进行预防性CAS以降低此类患者术后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并发症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预防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3年接受颈动脉支架术的 312例患者中 2 3例并发症的资料。结果本组 2 3例并发症包括轻微并发症 19例 (6 1% ) ,其中 10例表现为术中一过性心率和血压下降 (3 2 % ) ;6例在球囊扩张时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状 (1 9% ) ;3例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出现血压下降 ,对症处理后恢复。严重并发症 4例 (1 3% ) ,其中术中栓子脱落 1例术后偏瘫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支架移位 1例、颈外动脉闭塞 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术后过度灌注出血 1例 ,患者死亡。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熟悉并发症产生的机制有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行动脉造影和动脉成形的适应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肱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Seldinger技术通过肱动脉穿刺行动脉造影及动脉成形86例106例次的临床资料。分析肱动脉入路的适应证、穿刺并发症及其形成原因、预防措施。结果通过肱动脉入路行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100%(56/56),动脉成形的成功率为84.0%(42/50)。并发症发生率2.8%(3/106),为局部血肿(2例)和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肱动脉入路的适应证包括:股动脉无法穿刺,股动脉入路影响力量的传导,股动脉入路无法提供靶血管的受力点,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定位。本组肱动脉穿刺的并发症为血肿和假性动脉瘤。规范的穿刺及压迫止血技术、充分认识肱动脉解剖学特点可以减少肱动脉穿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体会,并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122例(125侧)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成功完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3侧,均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共置人支架124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8.4%(123/125).围手术期发生一过I生脑缺血6例(4.9%),小卒中2例(1.6%),完伞性卒中1例(O.8%),严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1.6%),其余113例次(91.9%)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总卒中/死亡率为2.4%.8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3~36)个月,超声检查提示50%~70%狭窄5例(5.8%),70%以上狭窄1例(1.2%),均无临床症状.非相关原因死亡2例.其余78例(90.7%)支架通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当今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2月治疗1例一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高危病人过程中,遇到脑保护伞释放鞘部分断裂的少见情况。本文就其处理技巧及经验总结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73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肢无力”入院,术前诊断为颈动脉狭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高血压病。术前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腔梗死灶。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右颈内动脉起始段85%狭窄,斑块内未见明显龛影;左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部分代偿左侧大脑血供;左椎动脉代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在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入路逆行穿刺的方法,对12例双侧髂段ASO患者共24条下肢行PTA及PTSA。结果:1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23条下肢得到了PTA及PTSA治疗。术后随访2- 24个月,患肢发凉、无力、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4条下肢足靴部溃疡缩小或者愈合,1条下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得到治疗的23条患肢ABI由术前0.29±0.15升至术后0.56±0.17。结论: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髂动脉ASO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因素,分析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回顾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行SPECT检查且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颈动脉狭窄68例,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是否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VBS)、侧支循环是否开放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等情况时相关rCBF的变化.结果:单侧颈动脉狭窄按不同因素分组时相关rCBF下降例数的卡方检验:狭窄90%~99%分别与50%~69%和70%~89%患者比较,P值分别为0.046和0.020;合并VBS和不合并VBS患者比较,P值为0.927;侧支循环开放与无侧支循环患者比较,P值为0.222.颈动脉单侧狭窄与双侧狭窄患者比较,P值为0.046.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相关的rCBF下降区76%的患者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状况的改良Rankin评分由入院时(1.4±0.7)分降为术后的(0.4±0.3)分(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可能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rCBF的因素,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狭窄相关rCBF,临床相关症状亦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张玲 《护理学杂志》2006,21(5):25-26
回顾性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全面、连续、动态观察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加强体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74岁,因间歇头晕,下肢乏力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慢性胃炎,右手震颤10年。入院体检:体温36.6℃,脉搏规则、85次/分,呼吸规则、19次/分,血压138mmHg/74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双侧视力粗测正常,左侧颈部检查未闻及血管杂音,右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提示颈动脉狭窄,欲接受颈动脉支架治疗。入院2天后接受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示左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 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9例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13例[5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例表现为脑梗死],椎动脉开口部狭窄6例,均表现为TIA.结果 19例患者支架全部成功置入,术前动脉狭窄程度平均为86%,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平均为10%;明显增高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且持续保持;颈内动脉系统腩梗死患者NIHSS评分在术后明显改善.3例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下降和血压下降,经药物治疗后均恢复正常.随访仅1例颈内动脉支架术后22周症状有所加重;1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在术后19周出现1次TIA发作;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0岁,头晕10年。血压180~210mmHg/95~140mmHg。双侧肾动脉处可闻及血管杂音。血清肌酐为140μmol/L。彩超示右肾动脉最大流速为186cm/s,肾动脉主动脉流速比大于3.5;左肾动脉最大流速为183cm/s,肾动脉主动脉流速比大于3.5。DSA示:右肾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程度80%,长约1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