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二、没有成无己的全面注解,伤寒学派的发展不会那样迅速成无己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种伤寒书,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构成成氏伤寒医书三种.其中《注解伤寒论》是其代表作,耗去了他毕生的精力.正因为他第一次对《伤寒论》旧本进行了全面的注解,《伤寒论》才得以广泛流传.由于《伤寒论》本身的临床实用价值确实很大,深得后世医家们的高度重视,因而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队伍越来越壮大,使伤寒学派的发展,从起始阶段进入到兴旺阶段.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3.
刘志龙 《新中医》2006,38(12):8-10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创立是张仲景《伤寒论》最伟大的贡献,但这一体系的补充、完善、发展,则是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成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辨证、经府病辨证等方面的创见,是在总结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其在临床辨证论治思想的核心部份。笔者对此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5.
<正>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是东汉时代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由于文字古奥,不好理解,说理深邃,不易贯通,因而给学习带来不少困难。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藉。其所以注释之多,原因在于虽经注释,仍不惬意,足以说明学习  相似文献   

7.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署名,《中国医学大辞典》(1926年谢观编著)刊印为“成无己”。后来各地出版的《注解伤寒论》及医史等书均刊印为“成无己”。但是,明赵开美校刻的《注解伤寒论》原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2月第1版影印本)内文各卷头均署名:“宋聊摄人成无已注解”。1955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伤寒明理论》亦署名:“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9.
金代著名医家成无己,是第一个为《伤寒论》作注者,亦是第一个进行训诂者.其《注解伤寒论》(以下简称《注解》)长于以经解论,《伤寒明理论》(以下简称《明理》)重在分析形证和方义.二书虽非着意于训诂、却亦蕴藏了极其丰富的训诂内容,其成就归纳起来可大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少阳病几个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中医界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尚有争议,本文就此有关问题发表浅见,供读者参考。一、半表半里综观《伤寒论》,仲景并无“半表半里”一词。金·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始提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被后世医家广泛采纳,沿用至今。但由于成无己没有明白说出表和里的具体含义,致使半表半里的概念亦随之含糊不清。《伤寒论》原文中,表的含义较为局限(一  相似文献   

1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阳明篇的提纲。其中“胃家实”的含义从成无己、柯韵伯等众医家至今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皆宗《内经》“邪气盛则实”之义解释为阳明病病机。如柯韵伯云:“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而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伤寒论选读》亦云:“阳明病是由胃家实形成的。”对这种解释,笔者质疑有三。一、《伤寒论》其它五经提纲条文皆是总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书,今所通行者有二:其一《伤寒论》,其一《金匮要略》也.据今本《伤寒论》自序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注、"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又:《医方论七卷》(无名字),下注"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又:"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按隋志所称张仲景方十五卷,较仲景自序所说卷数为少,若加入共余数种则又超出梁之《黄素药方》、《辨伤寒》等书,其卷帙亦有数十卷之多,均与自序不合.  相似文献   

13.
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见表1。 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  相似文献   

14.
黄连阿胶汤是张仲景为少阴热化证而设。对方中芍药的应用,自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始,历代医家多以敛阴养血之白芍释之。现行的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也都沿袭了这种解释,笔者认为其解欠妥,有违仲景原意,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的猪苓汤证,历来注家见解颇不一致。如成无己视为“热客下焦”,柯韵伯则以此与栀豉汤、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阳明起手之法”。现谈谈个人看法,供同志们参考。归纳《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关于猪苓汤证的原文,其症状为: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相似文献   

16.
从《尚论篇》谈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国医论坛》2004,19(6):20-21
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杂证的诊治,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学本经旨,推崇仲景,深究医理,博采众长,颇多创见。著《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其中《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篇分为前后两篇共八卷,包括《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7.
方剂配伍 ,由来已久 ,但能以处方学原理来阐发前人方剂者 ,实自成无己释仲景方为始。成无己 ,宋·聊摄 (山东阳谷县 )人 ,后划入于金 ,故又称为金人。“所难者惟创始耳” ,作为第一个释方医家 ,其释方的特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1 释方不离气味理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四卷 ,前三卷俱言症 ,惟第四卷为药方论 ,凡分析桂枝汤等二十方 ,悉本《素问》四气五味论以言药之性 ,君臣佐使以论方之制”(《中医各家学说》) ,即便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 ,注其 112方 ,更是无不引据《素问》“阴阳气味之说以畅发”(同上 )如释桂枝汤方云 :“《内经》…  相似文献   

18.
詹晓欢 《光明中医》2016,(1):126-127
"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成无己,金聊摄(今山东阳谷县)人,为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今试将读《伤寒明理论》三卷的管蠡之见,陈述于后,敬请同道正其不逮。  相似文献   

20.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约撰于金·皇统三年(1144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文注解本。《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宋·林亿等人校正,并于元祐三年(1065年)及治平二年(1088年)两次由官方刊行,成无己即据此版本作了全文注释。成氏对仲景书精研密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