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2.
穆志娟 《天津中医药》2019,36(4):346-348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皆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多数医家认同的膀胱气化不利之说有待商榷.首先结合原文与相关注释对具有争议的《伤寒论》五苓散证原文进行分析,认为五苓散证的核心在于水液代谢失调,进而通过对膀胱气化及蓄水理论的辨析,认为五苓散治水非在膀胱.其次根据五苓散药物配伍特点,认为五苓散方证核心病机为脾肺失司,三焦不利,其不为一脏一腑之专方,而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系统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5.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篇重要的变证,对于其病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是"水热互结于膀胱"。而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在其《伤寒解惑论》一书中则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水邪滞留三焦、气化失司是太阳蓄水证的本质病机,认为三焦气化不利是使用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从而拓展了五苓散的应用范围,使之临床应用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被历代医家誉为"治水第一方"。太阳蓄水证病机总为太阳表邪未解,内有蓄水,主证以小便不利为主。但是历代医家对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存有很大争议,多数医家认为是"水邪内结膀胱",亦有少数医家持"水邪内结三焦"的观点。山东省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业医70余年,在学术研究上独树一帜,临床经验丰富。先生认为五苓散治疗的蓄水证与三焦气化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治疗重在恢复三焦通利,则症状即可解除。  相似文献   

7.
以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理论为基础,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4首经方辨治水饮眩晕为例结合临证医案,分析总结胡希恕先生运用此4首经方的辨证要点与治案思路.经分析认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皆可治疗由于水饮所致的眩晕,临证需根据不同病机及方证选择相应经方:五苓散治太阳表虚,水饮内停;泽泻汤治心下停饮,...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三焦气化而致水液内蓄的蓄水证。文中从五苓散方的脉证、组方原则、药味、药性特点以及五苓散方与蓄水证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五苓散与蓄水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进一步指出深入研究这种方证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方证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28条是张仲景著作中存在争议的条文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所用方剂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主要有4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原文当是"桂枝去桂".②认为原文应该"桂枝去芍".③认为原文应"桂枝减量".④认为"既不去桂亦不去芍".参照《伤寒论》第28条前后条文,并从病机角度解析,认为原文应为"桂枝去桂",因该条方证病机为水饮内停致太阳经气不利,而无表证存在,表证表现实为水饮郁遏太阳经气所致,证治宜攻其所得,不需再用桂枝解表,故该条所用方剂应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相似文献   

10.
李永平 《新中医》1995,27(1):57-57
浅谈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李永平《伤寒论》所论述的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历代医家大多数认为五苓散证是水停下焦,气化不行,故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属水停中焦,故口不渴。为了进一步究具病机,现将个人之见解作抛砖引玉。《伤寒论》论述五苓散证的主要条文有...  相似文献   

11.
金汝真  余仁欢  高辉  杨丛旭  方芳  王建农 《中医杂志》2012,53(7):572-573,577
目的 比较五苓散和五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的疗效.方法 47例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随机分为五苓散组和五苓汤组,剔除及脱落6例,有效病例41例,其中五苓散组21例,给予五苓散,每次9g,每日3次;五苓汤组20例,给予五苓汤,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均为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尿量和体重平均值及24h蛋白尿定量(24hU-TP)及血浆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体重较治疗前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平均尿量和体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hU-TP及AL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苓散对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利水消肿作用明显优于五苓汤.  相似文献   

12.
治里达表法是指在运用解表发汗时,当审查里气是否和畅。以《伤寒杂病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五苓散为例,探讨水饮郁闭里气时,单纯解表发汗,则动摇里饮,而变证纷出,病必不解。治当利水以解里闭,佐以发汗,病才可治。并论证"邪热""瘀血""食积"等郁闭里气时,不通里气,病亦不除。欲解表,需通里结,即治里需达表。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证以津液不足或津液积聚为标,津液敷布失调为本,津液失调为病可表现为多种病证。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为主,甘淡利水药味多而分量重,重在交通上下。五苓散原方服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用以治疗急性津液失调,小其制并以米汤调服则避免水逆之吐,继之多饮暖水,增加津液为作汗之源。霍乱吐利,口渴欲饮,仲景用五苓散,《金匮要略》三焦蓄水证,仲景用五苓散,也用五苓散加茵陈蒿,都是抓住了五苓散证津液输布失调的病机和口渴、小便不利症状的共同性,给后世对五苓散应用的发挥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结合对时间、空间、人间"三间"以及大生态、小生态、微生态"三态"的分析,认为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病性为风寒湿,可称之为风寒湿疫。根据白长川名中医外感热病三二四理论,即"三纲脏腑定位,二化气血定性,四期虚实定势"的指导,认为本病可分为前驱期、进展期、危重期和恢复期四期进行辨治,治则是以祛邪为先。风寒湿疫毒由口鼻侵袭机体后直入脾肺,脾肺受损,表里俱病而偏于里,内有湿而外有寒是前驱期的基本病机,治宜健脾宣肺透邪为主,推荐《阴证略例》和《温病条辨》寒湿篇所载方药,如四、五加减正气散;进展期疫毒化热,湿阻气机,治宜表里双解,宣肺通腑,清泻湿热,推荐方药为宣白承气汤、升降散;危重期内闭外脱,根据寒闭、热闭的不同分别治以回阳复脉和开窍醒神,寒闭推荐四逆加人参汤,热闭推荐《温病条辨》凉开三宝,根据运气学说、伏气学说推断接下来更易于出现肺的热化之证,应注意固护阴液;恢复期邪去正虚,以健脾益肺为主,兼有阴虚者,兼以养阴生津,推荐六君子汤、生脉散、五味子汤。  相似文献   

15.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机多为脾虚湿盛。临床一般将其分为寒湿内盛等七型,常用方剂中并无五苓散,但五苓散作为温阳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不少医家用其加减化裁治疗泄泻。现总结近30年五苓散及其加减在泄泻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从五苓散适应证及病因病机研究、五苓散原方及五苓散合方或加减治疗泄泻研究进展、五苓散治疗泄泻实验研究进展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不但能温阳化气利水,而且能健脾袪湿,将滞留过多的水液排出体外,使水液代谢正常。凡是由于脾虚水湿泛滥于肌肤经脉引起的病变,无论男女老少,病变在脏在腑,或在经脉之间,只要病机吻合,方药对证,均有一定的疗效。本方不但可治尿道综合征、慢性腹泻、妇人的慢性盆腔炎,而且还可治小儿遗尿、尿潴留、肾病综合征的水湿浸渍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到阳气不足,水湿内停等病证。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21,(1):71-74
袁红霞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以脾胃失司、气机郁滞为病机关键,气滞水停、痰饮凝聚为主要病理环节,久病入络、瘀血内结为重要病理因素。临证可从调治气血水入手,动态地权衡气血水的关系,分清主次而治之。气滞为主者,需厘清虚实,和调升降,初期实证居多,以小柴胡汤、四逆散为主方加减;中期、后期实邪伤及正气,调治需兼顾气阴不足。偏于水湿痰饮内停者,则利水渗湿、化痰逐饮:饮邪内停者,治以苓桂剂;湿邪中阻者,辨其寒热,寒化以附子理中汤为主,热化则治以平胃散、三仁汤之类。瘀血症状明显者,补虚通络,兼治气水:初期正气尚足,方药以丹参饮、桂枝茯苓丸、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之品为主;中后期化瘀要兼顾正气,多用补虚祛瘀之药,如三七粉、仙鹤草等;血水不利者,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加减,若病程较久,热毒瘀阻,可酌加蜂房、山慈菇之品解毒散结。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及其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5,25(10):3-5
82条之真武汤证,为太阳病过汗、损伤阳气,无形之水气凌心;316条之真武汤证,则是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该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方中芍药能够利血脉、泄孙络、通泄筋脉肌肉中的水气.真武汤证水气内停兼阳虚,故以附子生姜配白术二苓,既利水化气,又温扶肾阳;而猪苓汤证是水热内停而兼阴虚,故除以滑石泽泻配二苓清热利水外,且加阿胶入肾滋阴.前者温阳化气行水以治水停兼寒,后者育阴清热利水以治水停兼热.而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虽同属阳虚有寒,水湿泛滥,但一为有形之寒水,泛滥于三焦表里上下;一为无形之湿气,弥漫于筋肉骨节之间.二者皆有身体疼痛,但真武汤证偏于四肢沉重,附子汤证偏于筋骨疼痛.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毒”。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人群易被湿邪侵犯,损伤脾土,致脾气虚。新冠肺炎为“湿毒之邪”致病,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特点和人群体质,岭南地区新冠肺炎病理特点增加了“虚”的因素,病理特点为“湿、热、瘀、毒、虚”。深圳市地处岭南地区,深圳市中医院防治专家组根据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结合深圳市气候、地域特点,研制出防感汤,防感汤由玉屏风散化裁而来,可健脾益气、扶正解表、清热解毒、芳香祛湿,调整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新冠肺炎的预防,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活动以增强免疫力。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是预防的关键,亦可同时服用防感汤来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