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郯城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1983年基本消灭后,1984~1989年进行了流行病学监测。纵向监测三个村,血检7301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人,平均微丝蚴率0.04%;横向监测26个村,血检1924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4人,微丝蚴率0.07%。蚊媒监测,捕检淡色库蚊124421只,检出阳性蚊虫4只,自然感染率0.32(?)。血检1~10岁儿童4976人,微丝蚴率为0。纵向监测8例微丝蚴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 ,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 1 998-2 0 0 1年 ,选择 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 ,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 ,每年选择 2个县 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 ,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 6 91 1人次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5 4 31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 7个点县 (区 ) ,累计血检 1 0 1 82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1 31 94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 5 0 5 1人 ,应征入伍青年 92 2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监测结果表明 ,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已肃清了传染源 ,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1982年以来,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的流行动态进行了观察。纵向观察8个村,其中3个村于1985、1987、1988年进行普查,微丝蚴率由1.0%下降至0.14%,嗜人按蚊幼丝虫阳性率由0.74%(1984年)降至0.09%(1990年);另5个村于1987、1988年分别普查6148和5496人,1990年复查原微丝蚴血症者368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1982—1991年解剖嗜人按蚊17693只和中华接蚊7914只,亦未发现幼丝虫感染蚊。横向监测17个县855个村,9年间(1982—1991)共血检213934人,检出微丝蚴血症56例,其中53例为1986年以前检出,1987、1988年分别检出1例和2例,1989—1991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认为通过较大区域的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后,以嗜人按蚊为主的病区,微丝蚴率未见回升,马来丝虫病传播流行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63384912人,治疗患者1307892人,全民服药4475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599。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为我国范围最大的单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该市在基木消灭马来丝虫病后三年,血检调查40个村,检出微丝蚴血症100人,平均微丝蚴率0.22%,相对集中在原微丝蚴率5%以上的村,35%的微丝蚴血症者年龄在30~45岁之间,且以男性为多,绝大多数血症者近十年未接受任何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个村,共血检微丝蚴血症者26人,4年微丝蚴率依次为1.55%、0.84%、 0.42%、0.31%,有逐年下降趋势;2~3年持续阴转20人;3年中华按蚊自然感染率依次为0、0.08%、0,1~10岁儿童未出现新感染。  相似文献   

6.
1980~1986年对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68个县、市考核,血检结果表明,共查421个村,总人口553188人,应查57715人,实查499633人,采血率98.5%;实查占总人口的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97例,平均微丝蚴率0.12%,最高村微丝蚴率0.97%(4个村)。有12个县市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占17.7%.检获的597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183个村中,占总村数的43.5%(183/421)。其中微丝蚴率0~0.49%的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 63 384 912人,治疗患者1 307 892人,全民服药4 475 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599 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 575 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 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 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昌市系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 ,195 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 0 .0 8%~ 8.70 % ,平均为 4.86 %。经过多年查治 ,血检 10 0 92 5 7人次 ,治疗 2 8943人次 ,病家服食药盐2 9 418人 ,全民服食药盐 45 474人 ,1981年微丝蚴率降至0 .2 3%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3~ 1996年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连续进行了 14年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纵向监测1.1.1 病原学监测 抽样选定迈号镇德清村为省、市联合纵向监测点 ,对 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血检 ,计算人群微丝蚴率。1.1.2 微丝蚴血症者自然转阴观察 微丝蚴血症者不作任何…  相似文献   

10.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辖27个乡、镇,570个行政村,计475518人(1984年)。该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地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7.7%(4.7%-34.1%),患病率为1.27%,经采用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者加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至1977年,经省、地区两级考核验收的微丝蚴率降至0.13%,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卫生部抽查该县8个村,血检8837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0-0.51%)。为进一步发现和消除残存传染源,掌握流行动态,做好巩固工作,以期最终消灭丝虫病,从1978年起开展了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工作。横向监测1 病原学监测 分两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1.
邹城市原为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 ,据 195 1~ 195 4年调查 ,居民微丝蚴率高达 2 2 .2 %~ 30 .6 % [1 ] 。经 195 8~ 1973年反复查治及 1973年乙胺嗪药盐大面积防治 ,至 1974年对484个自然村 381313人血检 ,微丝蚴率降至 0 .0 8% ,成为全国率先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县 (市 )份 ,经二十多年的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病原学监测根据往年监测情况 ,每年抽查 2~ 5个乡镇 ,每乡镇抽 3~ 5个村 ,对周岁以上居民按常规血检 ,防治前查出原微丝蚴阳性者及由丝虫病流行地区迁入人口为重点查血对象。2 蚊媒监测从纵向监测村的不同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消长规律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从 198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病原学监测为血检微丝蚴 ,蚊媒学监测为蚊媒剖检幼丝虫。 结果 在7个 (张庄国家监测点除外 )省级纵向监测点中 10例微丝蚴血症者于 1990~ 1993年内陆续自然转阴 ,1993~ 1999年的复检均未复阳 ,连续 12年未发现丝虫新感染者。蚊媒监测 1994年以前发现阳性蚊 15只 ,检出幼丝虫 18条 ,均为 ~ 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人房内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 ,其次为中华按蚊 ,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 ,高者达 36 0 .6 0只 /人·夜 ,低者仅为 7.2 0只 /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小 ,一般在 1只 /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 2 7.2 7%~ 88.10 %。 1988~ 1999年横向监测 ,全省累计血检 11186 81人 ,1988~ 1990年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2 6例 ,1991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1994~ 1999年蚊媒监测 ,共剖检蚊媒 15 7815只 ,未发现阳性蚊。 结论 河南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并已进入区域消除阶段。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丝虫病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只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率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65个市、县有丝虫病流行。1953~1969年调查,平均微丝蚴为3.05%,平均微丝蚴密度为32.9条/60μl,全省微丝蚴血症者约200万人,班氏丝虫病媒介是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61 280 516人次,海群生对象治疗1 307 529人,全民服药防治4 175 785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474 506人。65个市、县的丝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共血检487 97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590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在1%以下,1987年卫生部确认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8~1989年开展监测工作,共血检356 016人,发现微丝蚴血症818人,平均微丝蚴率0.23%。解剖致倦库蚊29 662只,14只蚊体内发现幼丝虫,感染率为0.05%,中华按蚊2 412只,未发现幼丝虫。1989年,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指导组对广东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行调查,血俭3 217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4人,微丝蚴率为0.12%。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为我国经济改革试验特区,原是福建省班氏丝虫病较严重的流行区。于1985年经省市县联合考核,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1986~1988年针对丝虫病重点流行村开展监测和1989~1991年根据全省制订监测统一技术方案开展分层同步监测。人群血检监测结果,1986~1988年对重点流行区的13个村共血检9 817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80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81%。各监测村(居委会)微丝蚴率在0.56~0.89%之间,虽没有发现超过1%的村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的观察结果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自然转阴。6个县(市)的晚期丝虫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再出现新的象皮肿病人,鞘膜积液的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但仍继续出现新的乳糜尿病人。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从 198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1989~ 1996年 ,全省共监测 12 37871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140例 ,其中 ,1989~ 1993年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 0 .0 5 %、0 .0 2 %、0 .0 1%、0 .0 1%和 0 .0 0 4% ,从 1994年以后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8995 7只 ,从 1993年以后 ,未发现蚊媒人体幼丝虫。结果提示 ,湖北省的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于1982~1991年陆续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在30个县血检近60万人,在14个县解剖媒介蚊虫近11万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31例,其中96.95%的病例在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1986)以前检出。监测初期有少数阳性蚊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丝蚴血症者逐渐减少,其微丝蚴密度逐渐降低,监测后期已查不到微丝蚴血症者和阳性蚊,表明基本消灭丝虫病成效巩固。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测及流行病学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8%~2.7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湖北省已有效地阻止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