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一少妇,因感冒发热,在医院里注射了一支退热针。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可臀部的注射针眼却有发红、微痛。此后,针眼四周红斑广大,针眼处出现一小脓疱,疼痛加剧。她不得已又到医院诊治,医生怀疑是操作不当引起的感染,配合抗生素针剂予以治疗。不料,在注射后,凡注射部位均出现类似的疖肿样反应。医生对她作进一步检查,并详细询问其病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后皮下淤血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在茂名市中心血站献血后出现皮下淤血的献血者107例为研究对象,对皮下淤血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07例献血者中有63例为女性,占比为58.88%,44例为男性,占比为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包括献血者血管原因、针眼按压不当、精神过度紧张、袖口太紧、采血者技术较差等。结论患者出现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为女性初次献血时精神过度紧张,其次为针眼按压不当、血管原因以及袖口太紧等,对此血站需要加强献血宣教力度,并在献血前后提供预防护理服务,为献血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10月医院血透中5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感染的情况,按穿刺方法分为扣眼穿刺法组75例,其他穿刺法(区域和绳梯式)组481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其他穿刺法组无一例感染,扣眼穿刺并发感染10例(13.33%),症状表现为扣眼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痒,针眼处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其中1例继发败血症,根据感染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未出现一例功能丧失。结论扣眼穿刺并发感染主要原因是内瘘穿刺针过敏,患者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反复钝针试穿,因此,预防扣眼感染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10月医院血透中5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感染的情况,按穿刺方法分为扣眼穿刺法组75例,其他穿刺法(区域和绳梯式)组481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其他穿刺法组无一例感染,扣眼穿刺并发感染10例(13.33%),症状表现为扣眼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痒,针眼处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其中1例继发败血症,根据感染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未出现一例功能丧失。结论扣眼穿刺并发感染主要原因是内瘘穿刺针过敏,患者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反复钝针试穿,因此,预防扣眼感染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静脉采血是护理操作中的一项基本技术,采血后局部未处理好,出现淤血、疼痛、严重时活动受限,虽然是一针见血,但此次操作是不成功的。方法正常静脉采血法,采血后用用三指按压法或屈肘按压法按压针眼处。结果有780例出现了超过1cm以上皮下淤血。结论①护士因素:技术操作不过硬,未做到一针见血以及对血管的选择。②病人因素:对局部按压的时间、力度不够以及穿衣过多在肘部形成一道压力。小结采血后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指导病人正确的按压针眼处,防止局部淤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合于PICC置管患者拔管后针眼处皮肤处置的新方法,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静脉血管的损伤,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科2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采用新方法处置针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处置针眼,比较48h后2组患者皮肤情况。结果:观察组在48h后皮肤出现红肿、触痛、静脉炎的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拔管后用新方法处置针眼优于传统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使宝宝减少了穿刺次数,家长不再焦躁。那么,宝宝身上的留置针该如何护理呢?1.留置针穿刺的常用部位为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穿刺后,护士会用无菌敷贴妥善固定好留置针,所以,日常护理要注意避免敷贴部位沾水,如发现敷贴卷边、针眼处有渗血或渗液,应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出现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后,45例患者中治愈的有32例,好转的有8例,未愈的有5例,总有效率为88.89%(40/45)结论根据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的原因结合针对性护理,严格执行临床操作标准,能有效避免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60例胃肠术后颈内静脉留置针预防感染的相关措施,预防颈内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260例胃肠术后颈内静脉留置针维护方法、时间、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等预防感染的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260例患者颈内静脉输液,无一例发生感染;有22例占8.5%患者静脉穿刺针局部皮肤处发红,原因均是由于夏季患者出汗刺激穿刺点皮肤所致.结论 胃肠术后颈内静脉穿刺留置时间长,患者术后因卧床活动不便,洗漱颈部出汗等容易浸湿敷料,造成留置针局部贴膜卷曲,针眼外露,引起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料,保持颈内静脉留置针局部干燥等可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本院ICU治疗的93例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分析感染原因并给予积极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各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93例患者中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其他原因并发肺部感染率分别为43.0%、25.8%、23.7%和7.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侵入性操作是导致ICU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病房管理等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囊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全面加强护理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我院胆囊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通过前瞻性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加强护理,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感染与患者的合并疾病、白细胞数目、引流管设置、护理教育等均有密切关系;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并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献血小知识     
《rrjk》2010,(9)
<正>献血后如何保护针眼?对针眼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将减少或避免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1.献血后应用消毒棉球盖好穿刺孔,以胶布固定,并用3个手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5分钟。  相似文献   

13.
正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以实际行动支持着无偿献血工作,自觉践行博爱、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献爱心的同时,当然还要科普一下,你知道献血后应如何调理好身体吗?首先,献血后应适当用力压迫穿刺部位5~10分钟,不要来回揉动,以预防皮下出血。并在献血点休息15分钟以上,以利于身体循环血容量的恢复;献血后的当天,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若针眼处有青紫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止血不好或是血  相似文献   

14.
《rrjk》2017,(16)
目的:探讨ICU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有关原因同护理方式。方法:抽取2014年6月到2017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ICU患者58例,对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加以探究,并予以相应的护理方式。结果 :全部患者内有21例消化系统感染的患者,有19例呼吸道系统感染的患者,有15例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有3例其余感染的患者。引起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广谱抗生素的运用、侵入型操作同住院环境等均是引起医院感染的有关原因。结论 :ICU内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很多。增强对ICU病房环境加以监管,完善防范医院感染的相关监管体制,于实施侵入型操作期间严谨遵循无菌操作,科学给ICU患者予以抗生素一类的药品与实施合理的护理即防范ICU医院感染的科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兰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83-784
目的探讨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邯郸市第一医院2009年的700份病例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针对性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于2010年随机抽取800份病例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与2009年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结果 2009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9%,针对感染原因加强基础性护理工作后,2010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6%,与2009年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证安全、和谐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需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需手术治疗的62名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术前、术后以及合并伤的护理与观察。结果1例因出血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伤口感染;1例外固定支架针眼感染。随访58例骨盆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骨盆骨折术前及术后早期是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新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方法:将440例静脉滴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拔针后采用新方法按压针眼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按压针眼为对照组,0.5h后进行比较。结果: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新方法后,患者成功率达到99%。结论:实验组的成功率超过对照组,新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提高其使用价值及日常护理工作效率.方法 应用导管固定器(Statlock)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采用随机对照性试验研究,试验组给予Statlock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按医院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贴膜卷边、松动、更换以及针眼炎性反应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贴膜的卷边、松动、更换平均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无一例感染及脱管.结论 使用Statlock在中心静脉导管的常规护理中减少了贴膜的更换次数及降低脱管和感染的概率,保证了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颅脑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原因分析及针对性措施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7例颅脑损伤手术并发颅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原因,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措施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颅脑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原因较为复杂,本次并发感染原因:10例手术时机不当,18例术后引流管导致,10例脑脊液漏,9例切口皮下反复积液,总结患者颅内感染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后,患者感染情况改善,护理质量评分提升,患者满意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颅脑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了解患者的并发感染原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预防感染发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化疗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护理干预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2例,且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时均处于化疗期,进行化疗时间2个月;并且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皮肤损伤及感染,根据护理过程中治疗方案一线和二线的区别分为OL组和TL组,两组患者各41例,对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感染的病理学原因,对比研究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以上相关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后,各项检查指标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化疗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与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白细胞低下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