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殷芳芳 《九江医学》2006,21(4):83-84,87
迄今,清扫第1、2站淋巴结为主的胃癌根治术,已作为一种标准手术,而普遍应用于进展期胃癌,并取得一定的疗效。而日本学者所研究倡导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被认为是胃癌外科治疗中一个最新的课题,笔者就其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D2淋巴结清扫术式和D3淋巴结清扫术式(后简称D2术式和D3术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万方数据库,此外,手工检索了本领域的相关杂志,全面检索D2术式和D3术式治疗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D2术式和D3术式治疗胃癌在围手术期病死率[优势比(odds ratio,OR)=1.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4~2.32]、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OR=1.53,95%CI=0.81~2.89)、5年生存率(OR=1.08,95%CI=0.81~1.44)、术后复发率(OR=0.89,95%CI=0.67~1.8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0.190、0.590、0.410)。D3术式淋巴瘘(OR=0.66,95%CI=0.01~0.50)和顽固性腹泻(OR=0.11,95%CI=0.01~0.90)的发生率高,而D2术式肺部感染发生率高(OR=3.71,95%CI=1.43~9.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40、0.007)。2种术式在术后吻合口瘘、胰瘘、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发生率、肠梗阻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0.500、0.080、0.400、0.710、0.570、0.960)。D3术式手术时间长[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154.86 min,95%CI=1.04~4.18]、术中失血量大(WMD=301 ml,95%CI=151.55~45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0);但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WMD=1.77 d,95%CI=-1.65~5.15)和术中平均输血量(WMD=-138.47 ml,95%CI=-379.96 ~ -103.0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0,0.260)。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与D2术式相比,D3术式不能使胃癌患者生存受益且手术风险高,不推荐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3.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目前,手术仍然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对于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临床中对于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尚没有金标准。本文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外科根治性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胃癌的常用手段,但关于胃癌外科治疗的合理化以及规范化疗法,目前尚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胃癌淋巴结清扫区域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是目前争议的热点问题.该综述分析了胃癌区域淋巴结的范围,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胃癌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国均居恶性肿瘤前2位[1],在世界范围也位居前3位[2-4].外科治疗被认为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D2清扫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国内外已趋于一致[5],而规范化淋巴结清扫能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改善预后[6].  相似文献   

6.
徐世强  张国楠  余健  谢瑞梦  石宇  樊英  陈毅男 《四川医学》2000,21(12):1049-1050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方法及在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83例子宫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中24例(28.9%)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深肌层浸润、腺鳞癌、乳头状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与低分化肿瘤的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79.2%、100%、60%、71.4%与60%,说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其密切相关。62例临床Ⅰ期中,13例(21%),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为Ⅲc期。结论 系统地整块切除盆腔淋巴结,对于宫内膜癌正确分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童国俊  李军成  张明  张贵阳 《浙江医学》2007,29(10):1087-1089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胃癌能否行清扫术与预后直接相关[1]。本院外科1991至2000年收治胃癌326例,剔除未手术、行姑息手术及失访病例,随访到228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 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 PLND)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1],其中,PLND所起到的分期和治疗作用已得到公认,然而其清扫范围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结合PLND的研究进展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的实践经验,就膀胱癌PLND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指导淋巴结清扫在胃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自本院胃肠外科86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在手术中局部注射纳米炭进行淋巴结染色指导区域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4例实施传统方法的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手术时间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手术中清扫淋巴结平均(55.23±11.73)个/例,对照组平均(30.97±11.33)个/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1、N2、N3站淋巴结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217.07±37.19)min,对照组(223.19±40.3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指导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有利于提高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和区域清扫的质量,增加临床病理分期和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胃癌的治疗原则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行胃癌根治术时虽然连同区域淋巴结 (N)一并切除 ,但术中不可避免会遗漏细小的阳性淋巴结或跳跃性转移的淋巴结 ,甚至还可能因切断淋巴管或挤压癌肿时造成癌细胞外逸。淋巴转移与胃癌的预后及术后癌肿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 80 % - 90 % [1] 。笔者就我院 1999年 3月 - 2 0 0 2年 5月 1日收治的 76例进展期胃癌病人进行了该方法的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76例 ,其中男 5 4例 ,女 2 2例 ,年龄 4 1岁~ 76岁 ,平均 5 6岁。1.2 实验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是否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胃癌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N分期。对胃周淋巴结标本行病理检查。全部用光镜确定有无癌组织转移,然后分析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间的关系及其对N分期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对N分期评价总的准确性为71.05%。术后标本淋巴结中直径≤1cm和〉1cm的两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50.74%。结论多排螺旋CT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很高。但N分期中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434例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与规律,以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手术廓清范围。方法:对434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并予淋巴结廓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2198组淋巴结,病理证实有癌细胞转移的749组。淋巴结转移率T1期为16.5%,T2期33.5%,T3期35.6%,T4期52.3%,T1期和T4期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叶肺癌上纵膈与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左上叶肺癌第5组淋巴结有30.6%转移,左下叶和右中、下叶肺癌第7组淋巴结有26.5%转移。结论:除T1期肺癌淋巴结转移仅限于区域性上纵膈或下纵膈外,总体上,上叶肺癌以上纵膈淋巴结转移居多,而中、下叶肺癌则上、下纵膈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左上叶肺癌第5组淋巴结转移和中、下叶肺癌第7组淋巴结转移是上、下纵膈之间淋巴结扩大转移的信号。原发肺癌除T1期可仅行区域性上纵膈或下纵膈淋巴结清扫外,均应行系统性肺门和上下纵膈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3.
淋巴转移是宫颈癌最重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是淋巴转移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就SLN的临床意义、识别方法和病理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增大淋巴结242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12个(阳性率46.3%)。以长径≥8 mm淋巴结阳性率达68.9%,以平扫CT值≥25 HU、增强动脉期CT值≥70 HU、增强静脉期CT值≥80 HU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71.7%、68.1%及70.5%。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8 mm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结合淋巴结平扫CT值≥25 HU或增强动脉期CT值≥70 HU或增强静脉期CT值≥80 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大大提高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应用HE染色和不同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 ,SLN)转移进行评价。方法  7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 ,腋窝均未扪及肿大腋淋巴结 ,分别采用染料、核素及联合应用染料与核素的方法进行淋巴示踪 ,其中 6 0例找到SLN ,切除SLN后行腋淋巴结切除术。对SLN和其它腋淋巴结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并对SLN分别以抗CKAE1/AE3 、抗CK7、抗CK2 0 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腋淋巴结阳性病人中SLN的转移率为 72 % ( 2 6 / 36 ) ,非SLN的转移率为 16 % ( 39/ 2 4 8) (P <0 .0 0 1)。对SLN进行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可使 5 .0 %的病人的病理分期提高。应用抗CK7、抗CK2 0 、抗CKAE1/AE3 染色的灵敏度分别为 10 0 %、3.9%、10 0 % ,特异度分别为 10 0 %、10 0 %、10 0 %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 0 %、10 0 %、10 0 %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 0 %、74 .5 %、10 0 %。结论 抗CK7和抗CKAE1/AE3 用于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肿瘤转移是敏感的指标 ,而抗CK2 0 对乳腺癌上皮细胞的敏感度差 ,不宜用于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对SLN应用免疫组化染色 ,可提高病理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5例进展期胃癌(AGC)行胃癌根治术第Ⅱ、Ⅲ站淋巴结清扫(R_2、R_3式手术)探讨AG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阐明对AGC行R_2、R_3式手术的临床合理性及进行第Ⅱ、Ⅲ站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全麻,取上腹正中并绕脐下2~3cm切口,按规范的AGC R_2、R_3式手术操作进行。结果:35例均施行R_2、R_3式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h左右,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腺癌20例,低分化腺癌9例,粘液腺癌6例,均有浆肌层浸润,其中淋巴结转移n_1(+)35例,n_2(+)26例,n_3(+)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顺利,其中2例全胃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本组病人术后经B超、消化道钡透或CT复查,以及定期随访5年10例,无瘤存活4例,癌灶复发转移死亡6例;随访3年10例,均无瘤健在;随访1年9例,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灶,健康生存。结论:AGC行R_2、R_3式手术能达到一定的手术彻底性,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术式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115例食管癌病人被切除的381枚淋巴结经常规病理检查无癌转移者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研究。这些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抗角蛋白血清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复查,发现其中26例病人(22.6%)的27枚淋巴结(7%)存在单个或小团癌细胞微小癌转移灶。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不同民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内隐匿性癌转移灶的存在,涉及到癌细胞广泛扩散和转移的基本规律、临床分期、治疗及评价预后等重大肿瘤发展生物学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控制恶性肿瘤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之淋巴结微转移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CEAmRNA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11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 2 0 5枚淋巴结。结果 :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 18枚 (8.8% )微转移淋巴结 ,而CEAmRNART PCR法共检出 46枚 (2 2 .4% )微转移淋巴结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11例患者中有 6例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此 6例患者的重新TNM分期均有所上升。随访中发现有 2例微转移阳性患者分别于根治术后第 6、9个月出现复发。结论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CEAmRNART 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查遗漏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而且RT 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更为敏感。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小弯全切术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远端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胃小弯全切根治术(A组)和传统根治术(B组),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1年生存率,A、B两组分别为89.2%,76.5%,术后2年生存率,A组为79.4%,B组为62.3%,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60例患者共清除1597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清除26.6枚,B组共清除960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清除16.0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反流性胃炎、倾倒综合征、吻合口漏A组分别为6.5%,3.3%,1.7%,B组分别为6.8%,4.7%,3.3%(P〉0.05);术后吻合口复发率A、B两组分别为1.6%,8.3%(P〈0.05);术后A组无切缘癌细胞残留,B组4例(6.7%)有切缘癌细胞残留(P〈0.05)。结论根治性胃小弯全切除术可以较彻底地清除转移的淋巴结,降低切缘癌细胞残留,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切除淋巴结及癌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淋巴结中HPVDNA的检测在判断淋巴微小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PVDNA16/18在42例Ib~IIb期宫颈癌患者病灶中的表达,同时检测31例HPVDNA16/18表达阳性患者左右闭孔、左右髂内124个淋巴结中HPVDNA16/18的检出情况,分析淋巴结HPVDNA的存在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结果73.8%(31/42)癌灶组织可以检测到HPVDNA16/18。病理学证实75%(12/16)的转移病例淋巴结中检测到HPVDNA16/18,33.3%(5/15)未转移病例的淋巴结中也可以检测到HPVDNA16/18。病理转移淋巴结中HPVDNA的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淋巴结(P<0.05)。FIGO分期晚的宫颈癌患者,淋巴结HPVDNA的表达率高(P<0.05)。结论保存完好的淋巴结石蜡切片可以用ISH来检测HPVDNA。HPVDNA不仅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肿瘤的转移有关。宫颈癌患者淋巴结的HPVDNA检查比病理学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