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60例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0例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分析江苏省老年医院卓铁军周一明申志祥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尤其是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极易导致骨折,使人致残、致瘫,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解本病的发病情况,本院从1996年8月设骨质疏松专科门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本市部分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了解其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延缓该人群骨密度水平急剧下降及骨质疏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中老年妇女骨折发病率.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志愿者的腰椎(L2~4)侧位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按照WHO的诊断标准(BMD<M-2.5SD)即测得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峰值平均值的2.5个标准差).结果;共检测符合条件的中老年妇女274名,腰椎(L2~4)的侧位骨密度平均值的整体均数为0.599 g/cm^2,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47.15.其中50~岁年龄组的分别为:0.622 g/cm^2、41.7%;55~60岁年龄组的分别为:0.546 g/cm^2、55.7%.55~60岁年龄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于50~岁年龄组,超重或肥胖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低.结论:该市应加强对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中老年妇女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现实意义,为日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200名中年妇女,运用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其进行骨密度检查,观察分析200名中年妇女的骨密度检查结果。结果:大于60岁的中年妇女骨质疏松的占比明显高于60岁以下的中年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结论:通过骨密度检查能够及时的发现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情况,在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帮助病患进行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4.
中老年妇女劳动强度和骨密度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老年妇女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和劳动(活动)强度的关系。方法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志愿者的腰椎(L2-4)侧位的骨密度,分析骨质疏松的情况。结果 腰椎(L2-4)的侧位骨密度平均值的整体均数为0.599g/cm2,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47.1%。其中轻劳动(活动)强度组的分别为0.571g/cm2,50.9%,中劳动(活动)强度组的分别为0.640g/cm2,41.4%。轻劳动(活动)强度组骨质疏松检出率高于中劳动(活动)强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市应加强对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综合营养干预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综合营养措施对预防和改善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作用。方法 以185名骨密度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骨密度水平等因素均衡后随机分为3组。干预A组每天补充钙、维生素D3和大豆异黄酮,同时进行营养宣传教育;干预B组和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干预B组同时进行营养宣传教育,对照组不进行营养宣传教育。通过比较干预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评价其效果。结果 干预A组对象腰椎(L2~4<)侧位的骨密度平均值整体均数上升3.53%,由干预前的(0.5317±0.0831)上升至干预后的(0.5505±0.0949);干预B组上升1.71%,由干预前的(0.5307±0.0946)上升至干预后的(0.5398±0.0939);对照组下降4.75%,由(0.5297±0.0858)下降至(0.5046±0.0806);干预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适量补充钙、维生素D3及大豆异黄酮和(或)营养宣传教育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改善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除了腰酸背痛、牙齿容易松脱以及皮肤变得近乎透明以外,可以说没有什么早期症状。患者的骨骼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枯树枝般的脆弱,尤其是手腕、脊椎骨以及股骨上端部位最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如股骨、胫骨骨折需要长时间地住院,卧床治疗,往往引致血液凝固和肺炎。据统计,每4个股骨、胫骨骨折的老年病人中就有一个在一年之内因为并发症而死亡。老年人股骨,胫骨骨折后,身体机能只有不到30%的机会能完全得到恢复。骨质疏松症还会对病人造成心理方面的影响,使人不敢多活动,觉得自己没有用,加上由 相似文献
7.
8.
农村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方法:对224名农村已绝经妇女用SD-1000型单光子骨矿物仪测量由松质骨组成的前壁远端桡骨骨密度值,同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绝经年限,体重低是引起骨密度(BMD)降低的3个重要因素,多食水产品、少食脂肪含量高的有肥肉可提高BMD的值。结论:绝经后高龄低体重的妇女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建议对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治疗将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对太原地区来本院就诊的151名妇女进行了骨密度检测。其中40岁以上妇女(含40岁)分工人、农民、家庭妇女组44人,其骨密度均值为0.651g/cm^2,最高值0.810g/cm^2,最低值0.280g/cm^2。妇女干部组织51人,其骨密度均值为0.641g/cm^2,最高值0/756g/cm^2,最低值0/350g/cm^2。40岁以下妇女分工人、农民、家庭妇女组 相似文献
10.
11.
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区40岁以上1840名女性应用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远端骨密度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体重、月经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母乳喂养子女数、母乳平均喂养月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喝牛奶习惯、母亲骨折史、本人骨折史、哮喘史、高血压史均与骨密度值有关。结论年龄、低体重、绝经、月经初潮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志愿者的腰椎(L2-4)侧位的骨密度。结果共检测符合条件的中老年女性358名,经检测腰椎(L2-4)的侧位骨密度平均值的整体均数为0.624g/cm^2,按出生年月从1944—1957年,每2a为1个年龄组共分为7个组,各组依次为:0.524、0.572、0.591,0.584、0.60、0.649、0.718。结论调查显示该市部分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已经明显下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长沙市女性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并研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三个社区,以参加调查的1168名20~8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个人史、月经史、生育史及日常活动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和测量骨密度。分析受试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1)长沙市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7.0%,且随着年龄增长、绝经年限的延长,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2)初潮年龄晚、生产次数多的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较高;(3)体重指数高和经常运动的女性不易发生骨质疏松。结论长沙市社区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考虑采取相应综合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北蔡镇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变化规律,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北蔡镇3个居委1个行政村共884例40~79.9岁女性进行骨密度测定,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髋部和腰部BMD逐渐下降,尤其45~49.5岁组开始至55~59.9岁组下降明显,而后缓慢下降。而腰部BMD在75~79.9岁组并不下降。结论上海北蔡镇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增高而下降4,5~60岁女性应是重点预防人群。 相似文献
15.
武汉地区0~3岁健康儿童骨密度值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婴幼儿骨骼发育的规律。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武汉地区8286名0~3岁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的骨密度(BMD)。结果0~3岁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的BMD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BMD从1个月(0·1498±0·0119)g/cm2增加到1岁(0·1640±0·0140)g/cm2,2岁时增至(0·1724±0·0118)g/cm2,3岁时增至(0·1779±0·0124)g/cm2,以1岁内BMD增长最多(P<0·05)。各年龄段之间BM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各组不同性别间BM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婴幼儿期是BMD增加较快的阶段。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婴幼儿BMD正常值提供参考,为评价婴幼儿期钙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骨密度改变,要用DEXA方法测定19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桡骨远端1/3点骨密度(BMD),同时检测其血清中段甲状旁腺素(M-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显示血透患者骨密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对照组,并随透析期间延长而更显突出。血透患者骨密度与PTH,ALP呈逆向改变关系。说明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存在骨量丢失,血透治疗似未能有效阻止其过程。骨密度测定对肾性骨病防治具有临床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剂避孕和非激素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对育龄妇女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对比观察126例应用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剂的妇女和93例采用非激素IUD避孕妇女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一般检测特征在两组间类似,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剂平均使用期为35.2±6.7个月,与对照组相比,两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避孕对育龄妇女骨矿物质密度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BMD)与骨代谢的生化参数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用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仪测定30例SLE患者腰椎和股骨BMD;常规测定分别测定30例SLE患者和39名正常健康者校正后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肌酐和白蛋白,用ELISA法测定卵泡促激素、黄体生成素、甲状旁腺素、骨钙素、脱氧吡诺林的分泌,用RIA法测定雌二醇、孕酮、睾丸酮、25-OH维生素D、I型原胶原C端前肽、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同工酶、交联的I型胶原端肽。结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在腰椎位点39%患者BMD正常,46%患者骨质减少,15%患者骨质疏松;在股骨颈位点,38.5%患者BMD正常,38.5%患者骨质减少,23%患者骨质疏松。狼疮患者骨钙素、血清磷显著性降低(P=0.03、P=0.002),而患者校正后的血清钙则显著性升高(P=O.0001);除了患者睾丸酮的血清水平降低和卵泡促激素血清水平升高外(P=0.001、P=0.42),其它性激素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绝经前女性SLE患者腰椎和股骨颈的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发生率高,至少部分因骨形成的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以指导中老年人保健。方法使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对温州市121名体检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按标准分为运动组和不运动组,比较两组骨密度,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包括运动项目、运动频次、运动时间、运动年限对运动组骨密度的影响。结果运动组与不运动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骨密度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8,P=0.001)。年龄、性别、运动项目、运动频次、运动年限是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因素(F=20.601,P0.01)。结论运动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中老年人骨密度影响有区别。中老年人要想通过运动获得骨量的增长,要在临界强度负荷下选用适宜自己个体的对骨骼冲击力大的运动,并提高运动频次,延长运动年限。 相似文献
20.
肌注醋酸甲羟孕酮避孕对25~40岁妇女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避孕药醋酸甲羟孕酮(DMPA)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8例应用DMPA避孕的25~40岁女性,每3个月肌注DMPA1次,用药24个月;同时选择59例25~40岁从未应用激素避孕药的女性做为对照,应用双能X光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BMD)。结果:用药组用药2年后腰椎和股骨颈平均BMD从基础值1.106±0.110g/cm2和0.913±0.100g/cm2下降到1.045±0.103g/cm2和0.855±0.100g/cm2,分别下降了5.5%和5.9%,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25~40岁女性肌注醋酸甲羟孕酮避孕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