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骨肉瘤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处理细胞增殖和分化对人骨肉瘤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解放军骨科中心骨肿瘤研究所完成。以1&;#215;10^-6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处理人骨肉瘤OS-9901细胞为试验组,对照组细胞不加全反式维甲酸处理。观察维甲酸对骨肉瘤细胞诱导分化向良性细胞发展的作用。①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四唑盐检测。②用药后细胞形态的变化,以显微镜观察。③骨肿瘤较为特异性的碱性磷酸酶表达变化,应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④用药对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表达增高促进骨肿瘤细胞的增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⑤细胞的变化应用透射电镜观察。⑥计算成瘤率,并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肿瘤体积大小进行比较,采用裸鼠移植瘤试验。结果:①全反式维甲酸处理第2天对人骨肉瘤OS-9901细胞生长的平均抑制率为25.2%,第4天达到51.7%,第6天为68.4%。②显微镜下可见处理后的细胞生长及形态有明显改变,增殖缓慢,生长差,数量减少,分裂像少见。③碱性磷酸酶和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减少。④透射电镜下出现处理后细胞膜绒毛减少,胞核光滑无切迹,核浆比例下降等良性分化改变。⑤各组肿瘤的成瘤率均为100%,成瘤期对照组约为7d,实验组约为10d,用药组瘤细胞核浆比例较对照组减小,出现大量的凋亡细胞和大片的坏死区,显示有明显抑制增值和向良性转变倾向。结论:全反式维甲酸有抑制骨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良性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迪  孙奋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5):2730-2734
背景:碱性磷酸酶基因是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的重要标志。在C3H10T1/2细胞中,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核受体上调小鼠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与MAPK通路无关。目的:从染色体结构调控方面揭示全反式维甲酸上调碱性磷酸酶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10-6mol/L全反式维甲酸处理C3H10T1/2细胞0,1,6,12h,DNA酶Ⅰ超敏感实验确定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的位置,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验全反式维甲酸处理细胞后一系列转录相关因子与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结合的量效关系以及时相分布。结果与结论:DNA聚合酶Ⅰ超敏感实验表明,小鼠碱性磷酸酶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约520bp附近为潜在的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碱性磷酸酶的上调作用是通过一系列转录相关因子的时序性共同作用来实现。表明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小鼠碱性磷酸酶基因转录的过程中伴随着染色质重构和组蛋白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碱性磷酸酶基因是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的重要标志。在C3H10T1/2细胞中,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核受体上调小鼠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与MAPK通路无关。目的:从染色体结构调控方面揭示全反式维甲酸上调碱性磷酸酶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10-6mol/L全反式维甲酸处理C3H10T1/2细胞0,1,6,12h,DNA酶Ⅰ超敏感实验确定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的位置,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验全反式维甲酸处理细胞后一系列转录相关因子与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结合的量效关系以及时相分布。结果与结论:DNA聚合酶Ⅰ超敏感实验表明,小鼠碱性磷酸酶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约520bp附近为潜在的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碱性磷酸酶的上调作用是通过一系列转录相关因子的时序性共同作用来实现。表明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小鼠碱性磷酸酶基因转录的过程中伴随着染色质重构和组蛋白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阿霉素异体脱钙骨基质骨粒骨水泥缓释体,并研究分析其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及对OS-9001骨肉瘤细胞的抑制能力。方法按Urist等的方法制备异体脱钙骨基质骨粒,通过冻干、真空吸附等处理,将阿霉素载入其中并与骨水泥按1:1比例复合,制得阿霉素异体脱钙骨基质骨粒骨水泥缓释体,对该缓释体进行体外药物释放及其浸出液的体外抑瘤试验。结果该缓释体第1天释放量为总含量的19.23%,其第1、20、40及70天的浸出液对OS-9901骨肉瘤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64.27%、41.68%、28.71%及24.32%。结论该缓释体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在70d内对OS-9901骨肉瘤细胞维持良好有效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HOXB4基因不仅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及其功能的活化与表达,而且体内试验表明它不会诱发白血病.因此更好地研究HOXB4在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中的变化及作用对进一步研究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目的:观察人类脐血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HOXB4基因表达的情况及全反式维甲酸对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淋巴系造血祖细胞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2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全反式维甲酸,终浓度6×10-8mol/L.正常组:不加全反式维甲酸,代之以等量的1640培养液.观察人类脐血造血干细胞经植物血凝素诱导后,在培养第3,7,12天的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生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脐血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HOXB4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HOXB4基因晕规律的表达.随培养时间推移,正常组和全反式维甲酸组HOXB4基因的表达均逐渐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可上调HOXB4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耐药的NB4-R1细胞为实验对象,对细胞进行计数和细胞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姜黄素单用或联合ATRA对NB4-R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在细胞分化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对NB4-R1细胞增殖无影响,但可增强姜黄素对NB4-R1生长的抑制作用。单用姜黄素或全反式维甲酸对细胞分化无影响,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明显诱导细胞CD11b表达,细胞在形态上呈明显分化特征。全反式维甲酸可在短时间内促进NB4细胞AKT第473苏氨酸磷酸化,而对NB4-R1细胞中的AKT磷酸化影响不大。姜黄素可以促进NB4-R1细胞AKT磷酸化,而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进一步增强AKT磷酸化。结论:PI3K/AKT通路失活可能是导致APL细胞耐药的因素之一,而姜黄素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逆转APL耐药,促进NB4-R1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丰富,较为原始,分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是细胞治疗的理想靶细胞.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方法: 无菌条件下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用成骨诱导液处理、对照组为干细胞培养液处理.倒置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细胞增殖,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表面标记.诱导后:检测碱性磷酸酶,Von Kossa染色分析钙盐沉积,RT-PCR检测骨桥蛋白基因、碱性磷酸酶、骨唾液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 传代细胞形态稳定、活力好,高标达CD44.诱导后von Kossa染色表现为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诱导组比对照组高(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21 d最高(P<0.05).RT-PCR显示:诱导组21,28d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均较与对照组增强(P<0.05).诱导组有骨唾液蛋白和骨桥蛋白基因mRNA表达.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 7 作为刺激因子诱导细胞成骨的报道目前较少见。目的:观察骨膜细胞经骨形态发生蛋白 7 诱导后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方法:取材于成人胫骨骨膜,常规细胞培养法行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 7 加成骨细胞培养辅助剂和单纯成骨细胞培养辅助剂,相差显微镜观察骨膜细胞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每组分别在第 7,14,21 天设 3 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设 3 个样本,采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法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碱性磷酸酶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骨膜细胞经分组培养后,第 7 天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骨膜细胞均有明显增殖,碱性磷酸酶的可被检测出,但量不多,细胞外形为梭形,实验组比对照组检测的碱性磷酸酶数量稍多;第 14 天时,实验组及对照组骨膜细胞均显著增殖,细胞外形由梭形变为宽梭形,实验组比对照组检测的碱性磷酸酶数量明显增多。第 21 天时,实验组及对照组骨膜细胞均增殖,其中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外形为宽梭形,实验组比对照组检测的碱性磷酸酶数量显著增多。经过统计学分析由骨形态发生蛋白 7 诱导的骨膜细胞的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骨膜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和再生能力, 骨形态发生蛋白 7 能诱导骨膜细胞加强碱性磷酸酶的表达,能诱导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甲酸和地塞米松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诱导影响,探讨二者联合诱导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和适当条件,使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诱导得以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3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②用不同的诱导剂将其向类成骨细胞诱导。实验分非诱导组(用DMEM培养基培养),地塞米松诱导组(培养基中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维甲酸诱导组(培养基中加入维甲酸),地塞米松与维甲酸联合诱导组(培养基中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和维甲酸)。③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于第4,6,8,10,12天定量检测其分泌的碱性磷酸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原代和传代培养时不同组别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情况:地塞米松诱导组细胞形态向类成骨细胞转化,维甲酸诱导组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类似,地塞米松与维甲酸联合诱导组细胞与地塞米松诱导组细胞形态变化大体一致,但细胞更饱满,多角形细胞比例更高,部分区域细胞呈现漩涡状分布。②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表达量低,随时间略有增加;地塞米松诱导组碱性磷酸酶表达呈曲线升高[6,8,10,12d依次为(265.9±47.3),(445.4±69.4),(650.3±52.0),(703.6±62.5)nkat/L];维甲酸诱导组基本无碱性磷酸酶表达;地塞米松与维甲酸联合诱导组碱性磷酸酶表达趋势与地塞米松诱导组相似,但绝对值有所增高[6,8,10,12d依次为(355.4±62.2),(631.3±84.4),(925.0±69.0),(1039.5±85.2)nkat/L]。③各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Ⅰ型胶原结果:地塞米松诱导组和地塞米松、维甲酸联合诱导组检测Ⅰ型胶原结果发现胞浆内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非诱导组与维甲酸诱导组为阴性。结论:适当浓度地塞米松可成功的将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维甲酸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可使成骨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现为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并表达Ⅰ型胶原,具体浓度条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骨肉瘤和良性骨肿瘤中凋亡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4种亚型骨肉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良性骨肿瘤组织 ,而PCNA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组织 ;在 4种亚型骨肉瘤中凋亡细胞密度和PCNA阳性细胞密度呈明显负相关 ,而在良性骨肿瘤中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在骨肉瘤的发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细胞凋亡机制的紊乱 ,可能以低凋亡高增殖表现为多 ,并认为细胞凋亡检测尚难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疗养护理病历存在的缺陷,探求提高护理疗案质量的改进措施。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的护理病历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医嘱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6次,一般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2次,体温单存在的质量缺陷68次。结论注重护士的在职培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护理疗案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