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的唾液、龈下菌斑中三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唾液样本用于检测微生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40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36例,非牙周炎者30例,在非刺激性情况下取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对两种样本中的福赛坦氏菌(Tf)、牙龈卟啉单胞菌(Pg)、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AgP患者、CP患者检出Tf、Pg、Td率高于非牙周炎者(P<0.05),有显著性差异。Td在CP患者龈下菌斑样本的检出率高于唾液样本(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福赛坦式菌、牙龈卟啉单细胞、齿垢密螺旋体三种微生物在AgP和CP患者的龈下菌斑以及唾液中广泛存在,并且他们的检出状况与受试者牙周指标存在相关性,因此唾液样本同样可用于三种微生物的检测,并且可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取样时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使用木糖醇口香糖对唾液和菌斑中变形链球菌(mustans streptococci,MS)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木糖醇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6年2月-2009年2月,选取石家庄市2所学校8岁住校学生96名,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即木糖醇无糖口香糖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咀嚼含50%的木糖醇口香糖,每日3次,每次20min;对照组不咀嚼口香糖,口腔检查在基线,开始后24、36个月.结果 在使用木糖醇口香糖24、36个月后,唾液和菌斑中MS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 长期使用木糖醇口香糖可以减少唾液和菌斑中MS水平,因此,木糖醇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甜味剂预防龋齿.  相似文献   

3.
4.
成人牙周炎患者全唾液无机物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全唾液部分无机物水平与成人牙周炎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活动期成人牙周炎患者(AP组)25例,年龄、性别配对正常对照(N组)25例。采集非刺激性全唾液,自动分析仪测定唾液中总钙(TCa)、磷(P)、镁(Mg^2 )、钠(Na^ )、钾(K^ )、氯(Cl^-)浓度。AP组进行临床牙周检查与记录,基础治疗后4周重复测定以上各指标。结果:AP组基础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牙龈指数、探诊出血、牙石指数显著下降;AP组唾液TCa、Na^ 浓度显著高于N组;治疗后TCa浓度无显著性变化,Na^ 浓度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Na^ 初诊浓度与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TCa浓度升高为患者唾液中的特征性因素,有利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Na^ 浓度可反映牙周袋深度及牙龈炎症程度,与牙周炎病程、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rRNA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 rRNA 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 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 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Td)的检出率与慢性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取5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部位及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用终浓度为1%的Triton X-100及100℃水浴10min处理标本从而制备DNA模版.对齿垢密螺旋体16srRNA保守区片段进行扩增。结果:58例患者中47例(81.0%)患病部位PCR为阳性,8例(13.8%)相对健康部位PCR为阳性。结论;(1)齿垢密螺旋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患病部位检出率高于相对健康部位.是慢性牙周炎致病菌之一.且随Td检出率的增高,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逐渐加重趋势。(2)PCR检测Td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福赛坦氏菌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需要进行动脉外科手术的患者从中选取伴有慢性牙周炎的病例,采集龈下菌斑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以PCR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福赛坦氏菌(Tf),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Ⅳ的检出率为29%,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同时检出的比率为24%,基因比对显示两者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Tf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与高龋患者唾液微生物的差别.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9年4月确诊并收治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17例及高龋患者15例作为牙周炎组及高龋组,收集各受试者唾液样本,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法提取样本中DNA,并以此进行扩增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两组样本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特征、条带数量、戴斯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龈下菌斑中观察一种未获培养的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AU126。方法针对AU126设计并评估特异性探针。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通过与包含插入子克隆的原位杂交,定量分析荧光信号强度研判杂交严谨度。在严谨度分析获得的特定条件下,将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标本与AU126探针进行杂交,运用共聚焦显微镜寻找AU126。结果AU126探针理想杂交是在10%甲酰胺中进行。通过对细菌轮廓荧光强度均值的判断,证实龈下菌斑中存在ROX-126标记的阳性细菌。细胞呈杆状,长4.0~5.4μm,宽0.64~0.84μm。结论在评估了AU126探针的特异性以及确定理想杂交严谨度的条件下,运用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成功观察到人类龈下菌斑中的一种未获培养微生物AU12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正常人使用含氟漱口液和 APF溶液后 ,唾液及菌斑中氟离子浓度 ,并探讨其对龋病预防的意义。方法 :选择 40例自愿者 ,用离子选择性氟电极测定单独使用含氟漱口液 ( A组 )及联合使用含氟漱口液和 APF溶液后 ( B组 )不同时间点氟浓度 ,并与基线水平相比较。结果 :B组在用氟后 60 min内唾液和菌斑氟浓度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性提高( P<0 .0 5 ) ,A组只在 2~ 5 min时高于基线水平。 A组与 B组相比 ,各个时间点唾液和菌斑氟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联合使用含氟漱口液和 APF溶液后可以使菌斑和唾液的氟浓度升高 60 min左右 ,多种剂型和途径联合用氟是较为有效的氟防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牙周病与唾液一氧化氮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周病患者唾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与牙周病各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27例、牙龈炎患者15例、牙周炎患者17例。记录患者的牙周病指标。通过检测唾液NO-2的含量来代表NO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唾液NO的含量为28806±6604μmol/L,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牙龈炎和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分别为34365±7148μmol/L、56214±13537μ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明显高于牙龈炎。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与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丧失量(AL)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牙龈出血指数(GBI)无相关性,牙龈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与龈袋深度(GD)、GBI、牙龈指数(GI)间无相关性。结论:牙周病患者唾液NO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内环境改变对牙菌斑内幽门螺杆菌(Hp)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尿素酶试验和甲苯胺蓝染色,对40例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菌斑内Hp进行检测。结果:牙周炎患者治疗前Hp检出率高于牙周健康者(χ^2=7.81,P<0.01);治疗后随着探诊浓度减少和出血指数值减少,龈下菌斑Hp检出率降低(χ^2=12.83,P<0.01),且龈下菌斑HP检出率又高于龈上菌斑。结论:Hp在口腔内生长与其相应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袋深减少不同位点的临床和龈下可疑致病微生物的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方法:20例AgP患者拍全口根尖片,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并定期复查,每位患者每象限取同1个位点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龈沟液,同时记录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和附着水平,检测龈沟液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和6种微生物代谢产物有机酸浓度,分析治疗前后不同袋深减少位点间的临床指标、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检出率及代谢产物有机酸浓度的特征。结果:袋深减少>2 mm的位点在治疗前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均高于袋深减少≤2 mm的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临床指标、有机酸浓度和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诊深度≥6 mm的位点仍有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感染,多数伴有角型骨吸收。结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袋深减少与治疗前的临床指标有关,基础治疗后深袋位点仍有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感染,需要积极的进行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牙周袋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探讨其分布与牙周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古细菌通用引物扩增菌斑标本,PCR产物连接TA载体,挑选多个克隆测序。其结果使用数据库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随机采集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标本,按照牙周袋深度分组(A、B、C、D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菌斑中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测序结果证实扩增产物为古细菌。临床标本中牙周袋较深组(C组和D组)的古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浅牙周袋组(A组和B组)。结论古细菌的检出率随牙周袋探诊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提示古细菌可能参与牙周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纵向观察猴在自然状态下(Ⅲ度根分叉病变建立前),根分叉病变建立后牙周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6个月时,根分叉部位龈下菌斑中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方法:在猴下颌双侧第二前双尖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制备慢性Ⅲ度根分叉病损后,行牙周手术治疗,3只猴共18个牙位。分别在自然状态下(Ⅲ度根分叉病变建立前),根分叉病变建立后牙周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6个月时,取根分叉部位(颊、舌侧)的龈下菌斑。每只猴每时间点有12个样本,3只猴36个菌斑样本,用16S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样本中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inticola,Td)、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结果:根分叉病变模型建立后,局部炎症明显,牙周手术后6个月根分叉区牙周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局部炎症依然存在,Pg、Tf、Td和Fn的检出率均逐渐显著增加,分别从58.3%、69.4%至88.9%(P<0.01),从47.2%、69.4%至83.3%(P<0.01),从13.9%、36.1%至61.1%(P<0.01),从69.4%、91.7%至91.7%(P<0.05)。Aa的检出率3次取样变化不大(从25.9%、13.9%至33.3%)。同时检出3种以上微生物的检出率从38.9%、61.1%至83.3%(P<0.01),以及红色复合体(Pg+Tf+Td)的同时检出(从8.3%、27.8%至44.4%,P<0.01)也逐渐明显增加。根据术后6个月组织学有无炎症细胞浸润,分成8个感染牙位和10个未感染牙位,术后6个月感染位点与其根分叉病变建立后牙周手术治疗前的红色复合体检出率(87.5%,62.5%)明显高于根分叉病变建立前(0.0%,P<0.01)。虽然均高于非感染部位(60.0%,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红色复合体(Pg、Tf和Td)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Fn则可能是龈下菌斑中的常驻菌,而Aa可能不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龈下冲洗方式对合并梅毒的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10例合并梅毒的牙周炎患者(含5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龈下刮治后,采用含有0.2%甲硝唑液的传统冲洗器对患牙进行冲洗。实验组采用超声龈下刮治,同步采用0.2%甲硝唑液进行冲洗处理,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7d后的菌斑指数(PL)、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SBI)四项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PL、SBI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治疗后PL、AL、PD、SBI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治疗合并梅毒的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良好,明显优于传统超声龈下刮治后冲洗器给药的冲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