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茯苓银花合剂对工业性氟中毒患者排氟效果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茯苓银花合剂(海尔福)口服液是右江民族医学院海尔福研制中心用中草药制成,曾对贵州省氟病区地方性氟中毒患者进行试验,结果排氟效果明显,但对工业性氟中毒患者生化指标变化及排毒机制尚缺乏系统观察。目的:观察高氟环境作业工人服用茯苓银花合剂(海尔福口服液)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以验证其防治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在广西百色市某化工厂(氟化盐生产)接触高氟作业工人服用茯苓银花合剂160名工人中,抽检30名工人(实验组),并测定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 aminotrarmferase,AlT)、丙二醛、氟、尿素等,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并与非接触氟作业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工人血尿生化指标比较。②实验组服药前后血清后化指标比较。结果:实验组血氟、尿氟、ALT、丙二醛、血尿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466—6.240,P&;lt;0.001)。实验组服药后血清ALT[(0.266&;#177;0.152)μkat/L]、丙二醛[(5.13&;#177;1.44)μmol/L]较服药前[(1.156&;#177;0.399)μkat/L,(14.53&;#177;9.84)μmol/L]明显降低(t=6.312,4.148,P&;lt;0.001)。血清氟变化不明显(P&;gt;0.05)。结论:茯苓银花合剂口服液对高氟作业工人有明显保护肝脏功能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将我国无偿献血者采用速率法测定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合格标准从小于或等于40U/L提高到小于或等于50U/L的可行性,希望由此提高可无偿献血者的比例,缓解我国血液紧张的局面。方法2011年1~12月上海市集中检测的无偿献血者体检标本32280例,采用速率法进行ALT测定,按ALT≤40u/L、40u/L〈ALT≤50u/L ALT〉50u/L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相应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I。T≤50U/L和ALT〉50U/L的标本中HBsAg与抗-HCV阳性的概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77,P〈0.05);(2)ALT≤50U/L较ALT〉50U/L的标本中HBsAg与抗:HCV阳性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11027,P〈o.05);(3)将采用速率法进行测定的ALT的合格标准从≤40UjI.提高到ALT≤50U/L不会提高ALT合格的标本中HBsAg和抗-HCV阳性的概率(u=0.79978,P〉0.05)。结论将ALT的合格标准从小于或等于40U/L提高到小于或等于50U/L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5.
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申能)和莱阳亚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亚东生物)都生产相同规格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试剂。两公司生产的生化试剂均可用于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为验证这两公司生产的生化试剂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本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化文件EP9-A的要求,用两公司生产的生化试剂分别检测门诊就诊患者样本中ALT、AST,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仪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1.2试剂(1)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ALT和AS…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靠活检肝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及血清学指标。本文就血清AST/ALT比值与肝脏病理学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我校附属医院肝病科2000-01/2006—12住院和门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51例,其中男486例,女65例,年龄11~67岁。均经肝活检病理证实,其中慢性肝炎轻度258例,中度175例,重度56例以及活动性肝硬化62例,健康对照者1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对精神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予心电图(EKG)、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常规检测,观察血清AST测定对精神病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 AST异常率为31.7%,明显高于ALT异常率(14.2%)和EKG异常率(23.3%);用药品种对比中,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者的AST异常率为38.81%,明显高于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者的22.64%;在用药方法对比中,联合用药AST异常率为43.13%,明显高于单独用药者的2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T异常患者疗程分布结果不同疗程中均会有AST异常情况发生,尤其是疗程为30~44d的AST异常率最高。结论 AST可作为鉴定精神病患者用药时药物毒性对心肌侵害的早期诊断标准,对预防猝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氯氮平及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确诊为Ⅰ型精神分裂症的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31例,分别予以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进行治疗,比较3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肝脏转氨酶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甲、乙2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治疗后ALT、AST值均有明显升高(t=6.90,P0.05;t=6.00,P0.05)。1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精神阳性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脏功能影响较小,长期药物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条件对几种血清酶活性检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密封、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状态下的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活性检测分析。结果 ALT、GGT、CK、AST等4种血清酶活性值在非密封20~28℃、密封20~28℃、非密封2~8℃和密封2~8℃条件下均随时间有所变化。结论标本检测应及时,在标本无法检测时,低温与密封条件对保存标本酶活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乳酸脱氢酶(LDH)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PHC138例、良性肝病组80例和正常对照者40例血清中ALT、AST、AFU、GGT和LDH同时进行测定.结果 PHC组各项指标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LT、AST、AFU、GGT和LDH对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花青素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二甲苯致炎小鼠耳片肿胀及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爪肿胀模型,分别探讨原花青素对小鼠耳片肿胀及大鼠足爪肿胀的抑制作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足爪炎性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Westerm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大鼠足爪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10mg/kg和20mg/kg的原花青素抑制二甲苯致炎小鼠耳片肿胀,原花青素5mg/kg和20.0mg/kgi p在2~5h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爪肿胀。原花青素5mg/kg和20.0mg/kgip能抑制大鼠炎症足爪组织PGE2的生物合成。原花青素5mg/kg和20.0mg/kgip能明显下调COX-2的表达。结论原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的表达继而下调PGE2的生物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中医治疗偏头痛方法较多,其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显著,往往收到针到痛止之奇效,故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生化学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将63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针刺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血栓烷B2,6-酮-PGF1α含量,并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针刺对偏头痛症状的作用和对其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的影响.结果针刺治疗对偏头痛疗效明显,总有效率达90.6%,优于对照组(x2=3.9459,P<0.05);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6.416~13.144,P<0.01),而针刺组在治疗后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18.13±1.90)μg/L,(99.65±36.43),(20.71±4.65)ng/L]低于对照组[(22.41±2.44)μg/L,(130.56±49.74),(29.67±6.78)ng/L](t=2.807~7.752,P<0.01).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均参与偏头痛的病理过程,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中PAF、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α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脉冲电场空气消毒器对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探索脉冲电场对气溶胶细菌的杀灭机理。方法 参考《消毒技术规范》中空气模拟现场消毒和空气现场消毒试验,对细菌芽孢杀灭效果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空气中细菌细胞的损伤。结果 温度23~24 ℃、相对湿度64%~74%条件下,开启空气消毒器120 min,对气雾室空气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率为99.16%,对照组空气中细菌的自然衰亡率在35.37%;高风速每日开启消毒器8 h对80 m3室内空气持续消毒,第1、7、14、30、90、180 d自然菌平均消亡率均>90%;对白色葡萄球菌气溶胶作用20 min,细菌出现死亡、碎片化和DNA断裂。结论 脉冲电场对细菌气溶胶的杀灭机理可能为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崩解和DNA片段化损伤。脉冲电场空气消毒器开启2 h,能够有效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每天开启8 h,能有效控制空气中自然菌数量。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河南省麻疹病例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麻疹病例的免疫史状况,探讨其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方法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在河南省2007年麻疹监测病例中筛选实验室确诊病例,根据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组,针对初免月龄前病例和具有免疫史的病例,讨论影响免疫效果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关麻疹控制策略。结果有根据筛选要求,共选出3912例麻疹确诊病例,其中有1079例病例有麻疹疫苗接种史,未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而发病679例,到接种年龄未接种疫苗而发生麻疹1325例,麻疹疫苗接种史不详829例。在699例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时间的病例中,有336例在麻疹疫苗接种1年内发病,111例在接种疫苗1~2年内发病,60例在接种疫苗2~3年内发病,有59例在接种疫苗3~4年内发病,有133例在接种麻疹疫苗4年以上发病。结论随着麻疹疫苗免疫的实施,出现了接种疫苗后发病的病例和未到接种月龄发病两种情况,其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疫苗免疫原性改变或母传抗体的影响,针对这两个因素提出不同的控制措施,一是提高常规免疫接种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阻断麻疹野病毒循环,二是将针对育龄期妇女麻疹疫苗接种,提高母传抗体的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6)
番茄红素是最重要的天然类胡萝卜素之一,其对胃癌治疗意义非常重要,大部分存在于番茄以及新鲜水果中,一些临床研究说明了番茄红素治疗胃癌的疗效。同时,体内外的胃癌细胞培养试验研究也证实了结果。由于动物研究以及临床随机试验有限,目前番茄红素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还未阐明,其治疗胃癌的疗效仍缺乏大量临床证据。本文对番茄红素的生物学特性、抗胃癌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野罂粟碱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镇痛是野罂粟主要功效之一。以往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野罂粟碱是从其总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碱。目的:探讨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8/2003-12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方法:①镇痛效果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罂粟碱2.5,5.0和10.0mg/kg组和吗啡组。②与内啡肽关系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纳洛酮组,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⑧与一氧化氮关系比较。随机分4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L-精氨酸400mg/k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37.5mg/kg组。致痛方法为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10g/L甲醛20μL,疼痛观察项目为行走自如得0分;跛行。不动时撑地得1分;抬足得2分;抖足或舔足得3分。观察分两个时相:致痛后0-10min为第1时相,20-30min为第2时相。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药物作用下各组小鼠的疼痛反应评分。结果:①野罂粟碱可显著的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第2时相的疼痛反应评分(P〈0.05~0.01)。大剂量对第1时相的疼痛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吗啡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④纳洛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而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③L-精氨酸可减弱野罂粟碱对第2相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可增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能改变野罂粟碱的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无关。L-精氨酸可部分的抑制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而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可能部分的与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脂多糖(LPS)诱发大鼠胰腺腺泡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胶原酶法分离雄性SD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预先经Tet(50μmol/L、100μmol/L)处理15min后,再经LPS(10mg/L)或正常培养液处理,在0、1、4和10h采集上清液,检测其中丙二醛(MDA)古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磷脂酶A2(PLA2)活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存活情况;部分胰腺腺泡细胞经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后,于相应时间点采用灌流方式给予Tet或LP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单个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Tet可减轻LPS所致的细胞损伤(P均〈0.05),抑制LPS诱发的胰腺腺泡细胞[Ca^2+]i升高(P均〈0.05),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和PLA2活性、增加SOD活性。结论Tet可能通过抑制钙超载、增强抗氧化能力以及减少胰酶活化,减少LPS所致胰腺腺泡细胞损伤,从而发挥对胰腺腺泡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镇痛是野罂粟主要功效之一.以往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野罂粟碱是从其总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碱.目的探讨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8/2003-12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方法①镇痛效果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罂粟碱2.5,5.0和10.0mg/kg组和吗啡组.②与内啡肽关系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纳洛酮组,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③与一氧化氮关系比较.随机分4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L-精氨酸400mg/k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37.5mg/kg组.致痛方法为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10 g/L甲醛20μL,疼痛观察项目为行走自如得0分;跛行,不动时撑地得1分;抬足得2分;抖足或舔足得3分.观察分两个时相致痛后0~10min为第1时相,20~30min为第2时相.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药物作用下各组小鼠的疼痛反应评分.结果①野罂粟碱可显著的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第2时相的疼痛反应评分(P<0.05~0.01).大剂量对第1时相的疼痛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吗啡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②纳洛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而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③L-精氨酸可减弱野罂粟碱对第2相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可增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能改变野罂粟碱的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无关.L-精氨酸可部分的抑制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而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可能部分的与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噬作用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鼠病情进展中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孕鼠正常分娩,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待其顺利分娩后选取20只足胎龄幼鼠进行下一步实验;另取10只孕鼠采用脂多糖(LPS)制备早产模型,诱导孕鼠早产,取20只早产幼鼠。将所得幼鼠平均分为正常分娩+空气组、正常分娩+视网膜病变组、早产+空气组、早产+视网膜病变组,每组各10只。对比分析各组大鼠视网膜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区面积大小、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同时检测幼鼠视网膜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自噬相关蛋白和Akt、p-Akt、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相较于正常分娩+空气组,正常分娩+视网膜病变组、早产+空气组、早产+视网膜病变组血管区和新生血管区面积、VEGF和IGF-1 mRNA表达水平、IL-1β和IL-6含量和P62、Akt、p-Akt、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上调,自噬小体数量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和ATG5表达水平则有所下降,尤其是以早产+视网膜病变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鼠病情进展与视网膜组织自噬活性降低有关,且作用机制可能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相关蛋白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脑栓康对脑缺血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环节。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动脉结扎造成脑缺血模型,测定脑含水量、K+、Na+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测定正常和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活性、正常大鼠脑血流量及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脑栓康150mg/kg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和脑MDA含量(P<0.05);脑栓康75mg/kg可减轻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Na+蓄积和K+流失(P<0.05),可使缺血脑组织海马旁回神经元变性明显改善;脑栓康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次给药150mg/kg、75mg/kg对ADP诱导的正常大鼠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率分别为85.6%和72.8%,脑栓康300,150和75mg/kg连续给药5d,对ADP诱导的血瘀大鼠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率分别为62.6%、57.3%和32.8%;脑栓康300mg/kg1次给药可使正常大鼠的脑血流量增加9.6%,也可使血瘀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由(7.20±1.49)g/L降低至(6.03±0.88)g/L。结论:脑栓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作用,其作用环节可能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脑血流量和抗氧化减少细胞损伤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