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AS是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性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作用。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逆转AS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逆转斑块的必要性逆转斑块是指通过使AS斑块内脂质逆向转运而减小斑块体积。1.1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降低ASCVD发生风险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可明显降低ASCVD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登记研究(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CAFR)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极高危和高危的房颤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情况。方法从CAFR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选的9 119例房颤患者中筛选出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 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疾病病史、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将极高危患者LDL-C<1.8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 高危患者LDL-C<2.6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分析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和LDL-C达标率。结果共筛选出3 833例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 其中ASCVD极高危的房颤患者1 912例(21.0%), ASCVD高危的房颤患者1 921例(21.1%)。ASCVD极高危和高危房颤患者服用他汀比例分别为60.2%(1 151/1 912)和38.6%(741/1 921), LDL-C达标率分别为26.7%(511/1 912)和36.4%(700/1 912)...  相似文献   

3.
脂质代谢异常,尤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不稳定斑块破裂是ASCVD病人发生急性缺血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已证实通过他汀强化降低LDL-C水平能够诱导冠状动脉斑块稳定和消退。然而,由于不能耐受他汀的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差,导致LDL-C达标率低。即使LDL-C控制达标,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较高的残余心血管风险。近年来,非他汀类调脂药物发展迅速,如依折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等已被证实可提高LDL-C的达标率,降低残余心血管风险,促进冠状动脉斑块的消退。现就非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冠状动脉斑块消退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ASCV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利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快步运动对动脉粥样斑块逆转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他汀组和联合组。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北京阿乐)口服,联合组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口服基础上联合快步运动(4~5天/周),随访2年。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稳定斑块率来评估斑块逆转效果。结果联合组在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优于他汀组。联合组对颈动脉斑块IMT、最大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提高稳定斑块率方面优于他汀组。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快步有氧运动能够降低LDLC、TC、TG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及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具有逆转斑块的作用,且随着时间延长,抗动脉硬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一种严重威胁全人类健康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的疾病,脂代谢异常是公认的致病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提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载脂蛋白B(ApoB)在ASCVD的防控中有重要临床意义,需重点关注。众多指南均建议使用non-HDL-C或ApoB作为评估和管理ASCVD风险的替代或次要靶标。现通过综述non-HDL-C和ApoB在ASCV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二者异同,以期明确二者的应用价值,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近年来持续被关注的心血管疾病调脂新靶点,但其是否适合作为降胆固醇治疗的首要干预目标,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该文主要讨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降胆固醇首要干预靶点的价值与争议。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连续累积,循证医学证据表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胆固醇药物,强化他汀降脂治疗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够将胆固醇从泡沫细胞中转运到肝脏,代谢转化为胆汁排出体外,进而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称之为HDL的胆固醇逆转运(RCT)。因此,如何提高HDL浓度并促进HDL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研究显示单纯升高HDLC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揭示了HDL功能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回顾HDL的分子结构、合成、代谢等,重新认识其RCT功能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HDL的RCT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摘要:近年来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连续随访常用于评估动脉硬化进展,可作为药物治疗临床观察终点指标,自从1994年伴随第一项他汀降脂试验4S研究结果公布后,在随后相继结束的以REVERSAL PROVE-IT、TNT、IDEAL、ASTEROID、JUPITER等代表的一系列他汀降脂试验有力证实,应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强化降脂治疗),在获得心血管保护作用增加的同时能够逆转斑块的进展。但国内外学者对强化他汀降胆固醇治疗的是非功过一直存在争议,ACCORD强化调脂研究结果公布,可能引起新一轮争论,本文就他汀类药物与动脉粥样斑块逆转的一些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性初期斑块的逆转原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各种诱发因素使来源于血液和坏死细胞的脂质被大中动脉中膜的平滑肌截留在内中膜之间并在此聚积,当这些脂质含量超过局部细胞的消化能力时,诱发动脉壁损伤和慢性炎症,导致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等病理变化,造成血管狭窄、器官缺血坏死,并可能由于斑块破例,引起栓塞。  相似文献   

11.
单独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时,许多患者的血浆脂蛋白达不到治疗目标,尤其是在多项血脂不正常的患者中,他汀类只能轻度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一种独立预测冠心病的因素和轻度的降低甘油三酯(TG)的作用。烟酸对增高HDL和降低TG有明显的药理作用。他汀类和烟酸类合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升高HDL-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对80岁以上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73例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按他汀药物不同,分为辛伐他汀组(20 mg/d)27例、阿托伐他汀组(20 mg/d)3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5 mg/d)14例,分别对比分析用药前及随访12~24(13.8±3.7)个月后血脂参数和安全性指标,以及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冠心病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C、LDL-C、LDL-C/HDL-C均有明显下降[(3.59±0.67) mmol/L比(3.84±0.91) mmol/L、(2.16±0.61)mmol/L比(2.39±0.78)mmol/L及(2.15±0.75)比(2.4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肝功、肾功、肌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三组间调脂疗效无显著差异,并且肝功、肾功、肌酶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80岁以上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尤为显著。他汀能使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他汀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降脂治疗能够延缓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甚至使其退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进行评价的研究尚少。在我国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的使用较血管内超声更广泛。目前就能使冠状动脉斑块明显退缩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水平或降低的程度仍无定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业已证明, 降胆固醇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特别是其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对于超高危ASCVD患者, 大幅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基于202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超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及LDL-C目标值, 最新的研究显示我国超高危患者LDL-C达标率极低, 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模式仍以他汀类单药治疗为主, 仅极少数患者接受了降脂药物的联合治疗。因此我国临床医师亟需更新理念, 注意到ASCVD二级预防中超高危人群降胆固醇治疗的重要性, 采取优化的降脂药物联合策略, 改善目前我国降脂药物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贯穿疾病发生与进展的整个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证实,降脂治疗不仅能稳定斑块,甚至能“逆转斑块”。本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的机制、临床证据、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等于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在糖尿病、甘油三酯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低的人群中,non-HDL-C比LDL-C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预测能力更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non-HDL-C的目标值已被写...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大动脉,患者多合并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酯升高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循环杂志》2024,(2):105-115
他汀不耐受是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一种或多种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减量或停用他汀类药物可改善,重启后再次出现的临床现象。他汀不耐受的相关报道并非少见,但真实世界中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存在一定的困惑或误区,包括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诊断的把握度偏宽、处理策略欠科学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汀类药物的科学、合理地使用。据此,本共识全面复习全球他汀不耐受相关研究数据,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的基本定义,并推荐相应的诊断标准及处理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而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适度调脂稳定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过程起始于LDL-C在内膜下的堆积,内皮细胞的激活以及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募集,促进炎症反应;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经修饰的脂蛋白,最后成为泡沫细胞;斑块中的T细胞识别该区域的抗原,上调Th1反应,诱发局部的炎症反应,使斑块增大;炎症反应激活引起局部蛋白质水解、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1]).  相似文献   

20.
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强化调脂治疗在极高危患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具有一些有利的药理特性,一系列临床研究也显示,此药对各类血脂异常患者的LDL-C降低效果均显著优于同类其他药物。现综述几个新近的关于瑞舒伐他汀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方面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