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11,32(9):1196-1198
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受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养生建构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养生理论,顺应自然养生观、形神兼顾养生观、精气神养生观、五脏六腑养生观以及调畅情志养生观,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整体思维模式对上述养生观的建构影响进行了剖析,以揭示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逢军 《双足与保健》2010,(7):15-17,14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医法象养生观是属于"道法自然"的养生思维方式,能使人更好地把握中医养生的精髓.文章立足于中医象思维的观点,初步探讨中医法象养生观及其作用,并列举法象情志养生、法象运动养生、法象食物养生、法象衣着养生、法象诗词养生等养生方法加以佐证,以期传承发扬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为践行健康养生方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光辉,它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源泉,体现着医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新一代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教育中不断熏陶中医文化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关键步骤。通过讲解中医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和养生观,规范医学院校中医课程的授课内容是在医学院校教育中熏陶中医文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医养生中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儒、道诸家均十分重视对人道及长生久视之道的研究。《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保命全形”。因此,中医养生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常常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其中,天人观、形神观、动静观、中和观、无为观等哲学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是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中医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中和"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伸,是儒家修身治世的核心思想。是中医学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建立的基础。所以在中医学临床带教中应注重"中和"思想,将医患"和"、师生"和"以及中西医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临床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儒家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与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医养生开始呈现不间断热潮。纵观目前的中医养生热,可以发现较为重视"养身"而忽视"养心",借鉴儒家养生观,重视"养心",有助于培养科学养生观,也会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06,27(10):1253-1255
目的: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及其思维模式特点。结论: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养生观念渊源甚远,孔子作为儒家的师祖,虽无专门论述养生的著作,但《论语》、《中庸》、《大学》等书籍中蕴含了孔子的养生观念,在修身养德、中庸之道、饮食起居、音乐运动等方面都有关于养生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医养生思想,而中医养生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养生观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特殊的关系,在中医药院校的传统音乐课程不仅是普通的人文艺术类通选课程,而更应该着眼于传统音乐与传统医学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的大视野下审视中国传统音乐,追根溯源传统音乐与传统医学的共同源头,寻找传统音乐与传统医学的文化共振,包括阴阳五行音乐学说,"中和"-"淡和"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体现的中医养生观,及其殊途同归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的中和观是儒家中庸思想渗透于中医学术的结果。在中医的生理病理、治则治法、养生康复、升降出入等方面都有中庸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首倡中医"中和"学术思想。"中和"贯穿其临证观、未病观与养生观。"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是孙老临床辨治的学术系统。这一体系的关键是认同"中和思想"为临证之指导思想,把握"中和辨证"的元素与要领,运用"中和组方"的思路与方法。"治未病"的思想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诊疗和养生都分为六个层级:德、道、学、法、术、器。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领是"上善、中和、下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中医藏象学说自组织原理及其对养生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将中医学与非线性科学、文献归纳、逻辑推理与气功"内证实验"等方法相结合进行养生原理探讨。结果: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主要通过日常养性以抑制熵增,充分发挥心神中和信息反馈的机制来有效地增加负熵,提高人体系统的有序程度,保持人体巨系统与自然界超巨系统之间的最大和谐,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结论: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是对自组织理论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谦诚的为主体的文化理念、精慎严廉为主导的文化实践和美雅馨便为主线的文化环境。中医药文化理念中的中和思想包括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以述为作的发展观与以和为治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15.
入静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①入静养生原理也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原理。和"入静"一致,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原理也是减少或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从而削弱或消除人体这一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②入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核心原理的典型体现。入静与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方向相同,但程度要深得多。如中医传统养生文化要求"少思",入静则要求"止念";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以思想手段为主,入静则还加上重要的生理手段;中医传统养生文化要求在正常生理水平之上不要有应激,入静则要求机体的应激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低于基础代谢水平→乃至低于睡眠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医典籍与文化十讲》通过典籍、生命、疾病、养生和本草五个专题,对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进行了重点阐发.从中医教育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中医典籍学习对于全面了解中医知识体系以及中医传承发展的意义所在;以生命观展现中西医学与文化的差异,将中医学的生命观作为理解与把握中医学理论特质的重点与核心;以疾病、养生、...  相似文献   

17.
从儒道思想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养生与养性相统一,仁人多寿”和“中和”原则等几方面探讨其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并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儒道思想观的角度指出中医养生的方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中医养生学》中四时五味观的质疑,从病理、四时、五味3方面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五味观的本源意义,认为该篇中的"脏气"为病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所法之五"时"是天干物候十月太阳历的产物,其中的"长夏"大致在现行农历四月中旬到六月下旬的72天,读长(cháng)夏而非长(zhǎng)夏;调理脏气之"味"指食味而非药味。"脏气法时"系指五脏病态下的饮食调治而非生理情况下的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学》所持时味观不符合原文本意且其养生指导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养生观是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但以往通常认定它源出道家思想。本文则认为,道家的寡欲观与中医的节欲观并不一致,中医养生观实与儒家和杨朱之说一理贯通。  相似文献   

20.
崔应珉  刘明  李娟娟  朱剑飞 《河南中医》2009,29(10):944-950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也是祖国医学的核心理念,其本质精神是"中和"。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谐观"在脏腑经络学说中有直接表现。中医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即"和谐"。本着上述认识,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诊疗优势可以归纳为预防优势、诊断优势、天然药物和综合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