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24h动态心电图(DCG)的变化。方法采用对1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126例心肌缺血患者中共发生1058阵次缺血性sT段改变,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785次,有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273次,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两者常合并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隐匿,但也应该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系指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的主要相关症状,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普遍存在于冠心病患者中[1].SMI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因此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毫无症状.动态心电图是目前诊断SMI的有效方法.现将我们应用动态心电图对220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的结果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SMI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对早期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应常规作动态心电图监测是否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并依据其发作规律作出应对治疗措施。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生活日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宋德明  黄盛  张金惠  李林仙 《安徽医药》2009,13(12):1538-153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老年女性冠心病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109例冠心病患者连续监测24 h,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109例分成三组:Ⅰ组单纯冠心病组(无高血压糖尿病)、Ⅱ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Ⅲ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MI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P〈0.05),Ⅲ组的SMI总次数与Ⅱ组、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MI持续时间Ⅲ组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发作高峰均在上午,日间SMI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夜间,夜间SMI发生比例Ⅲ组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组昼夜SMI平均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级预防的老年女性冠心病人仍有较高的SMI发生率,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均可增加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SMI的发生,尤其是夜间的发生。动态心电图是老年女性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系指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的主要相关症状,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普遍存在于冠心病患者中。SMI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因此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毫无症状。动态心电图是目前诊断SMI的有效方法。现将我们应用动态心电图对220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的结果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SMI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判断24h动态心电图在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重大意义.方法 针对78例确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发作性ST段压低次数及自觉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者74例(排除干扰等假阳性),占总数的94%,其中有症状者15例,占19%,无症状者63例占81%.ST段压低幅度为5~35 mm,ST段压低共217次,有症状者52阵,占24%,无症状者165阵,占76%,后者发作次数远高于前者.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发作性ST段改变十分普遍,动态心电图对其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AECG)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2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AECG检测结果。结果 1 AECG检查ST段压低检出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症状心肌缺血时ST段压低持续时间以6:00~12:00时段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多呈快频率依赖性,与慢频率依赖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明确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演变规律,为临床心肌缺血诊断及预后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詹雯 《哈尔滨医药》2021,41(1):29-3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收治的78例老年SMI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出SMI的阳性率、并记录患者SMI发作规律及动态心电图检出SMI昼夜规律.结果 78例老年SMI患者中,常规心电图检查确诊SMI的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评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12导联DCG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诊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60例冠心病者检出缺血型ST-T变化者53例(88.33%),共155阵次.属SMI者115阵次(74.19%),有症状40阵次(25.81%).115阵次SMI中66阵次(57.39%)与轻微的体力劳动或脑力活动因素有关,49阵次在安静时出现(42.61%).115阵次SMI中在6:00~12:00发生者占42.61%,0:00~6:00发生者占12.1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I患者的ST段压低幅度、缺血持续时间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评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重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廷芝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87+189-187,18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老年冠心病患者166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本组166例患者进行连续24h检测,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情况;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在不同时间的情况;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耐ST段下移幅度。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阵次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在不同时间发生情况有所差异;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下移幅度与有症状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早期及时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桑叶  寇艳  张杨  徐培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55-275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MT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记录73例冠心病患者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的MIT及其变异性(IV)、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和ST段最大位移(STm)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73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检出心肌缺血650次,其中600次属无症状心肌缺血,92.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MTT值较低,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P〈0.01)。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及给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河 《医药世界》2010,(9):1098-1098,110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Holter系统记录仪对7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12通道闪光卡式24h连续记录检测,同时记录患者活动及感觉情况。结果 79例冠心病患者中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占62.03%;伴典型心绞痛占11.39%;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占50.63%。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率最高。结论 DCG可以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进行及时的诊断、预报,有效地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分析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资料。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7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对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症状患者21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48例,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经动态图监测可见,ST段阵次变化次数为450例,无症状、有症状心肌缺血变化分别为314阵次、136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发生率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P <0.05),而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对比无差异(P> 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率高,对于指导临床预后,改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艺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87-18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50例患者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共1420阵次,其中128例出现98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平均每例发作(7.66±4.23)阵次,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为(11.2±3.5)min.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白天发作频率为夜间的1.92倍(645阵次vs 335阵次),且发作时心率较发作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8.9)/min vs(72.8±8.4)/min,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对于防治冠心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文珍  郑剑峰 《哈尔滨医药》2011,31(6):409+411-409,4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用DCG记录96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阵次数、ST段下移持续时间、当时有无症状、发作昼夜时间规律及发作前后心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336阵次,其中无症状发作246阵次,有症状发作9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5.4~12)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4~24.6)min/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是临床上诊断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较高,大大提高了SMI的检出率,为目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HOTER)对冠心病心绞痛发作SFT变化及心律失常监测已为广大临床工作者认同.目前,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深入到无症状心肌缺血(SMI)领域,HOTER为当前研究SMI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4例临床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中,心肌缺血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于6:00~11:00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肌缺血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对早期检出S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一般无典型临床症状,一般检查较难确诊,故易被人忽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动态心电图(Hoher)的应用日趋广泛,对冠心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作用己被世人所公认,有关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规律的研究也更进一步深入。本文应用Hoher检测冠心病患者110例,以探讨冠心病患者SMI发作时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因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为病人和医师所忽视 ,是冠心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为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的行为状态 ,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有心肌缺血 (MIS)改变的 10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6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10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性 72例 ,女性 3 0例 ,年龄 65~ 87岁 ,平均 (69± 9)岁。所有病例均符合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冠心…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有症状和无症状,其预后取决于心肌是否缺血而不是有无症状。本文通过分析62例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旨在了解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为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对象对120例临床确诊冠心病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62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其中男性52例、女性10例,年龄60-89岁,平均70±6.5岁;无症状冠心病患者10例,心绞痛患者32例,心肌梗塞患者20例。方法使用英国OXFORDR的MR4500型便携式固态或磁带心电图记录仪,CM1及CM2导联,24h连续记录,同时记录当天饮食起居活动及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