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曹小宏  张华  龚毅 《江西医药》2010,45(1):54-55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和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颅脑动脉瘤成像诊断进行优缺点比较的优势与限度。方法分析我院经.DSA数字血管造影确诊的30例患有颅内动脉瘤并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A和CTA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DSA确诊前已行MRA检查。8例DSA确诊前已行CTA检查.还有12例DSA确诊前同时接受了MRA和CTA两项检查。结果经DSA数字血管造影证实的AN患者中,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23/25),MRA为81.5%(22/27),并且CTA可发现直径2.1mm以上的动脉瘤,而MRA可发现直径2.9mm以上的动脉瘤。结论CTA、MRA各有特点及适用范围,临床应用中要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发挥影像检查的最佳效用.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有50%~70%为动脉瘤破裂所引起,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病死率可高达50%,故对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  相似文献   

4.
臧海英  李涛 《河北医药》2013,35(10):1538-153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DSA一直以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不菲,而且不少研究证实反复行动脉内插管造影对患者动脉内膜存在损伤,且具有1.5%~2%的合并症或死亡的危险[1]。螺旋CT出现以来由于其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较高,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以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6例患者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5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非侵人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前CTA检查对于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63例脑出血并术前CTA检查发现动脉瘤后行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根据Rankin评分分级,出院时恢复良好42例,轻度残废13例,重度残废6例,死亡2例。52例术后复查DSA,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9例术后行CTA复查,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 CTA在术前可早期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有助于急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 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0例可疑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发病3d内分别进行CTA和TCD检查,比较2种方法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CAT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65.4%,准确度为68.0%,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52.9%,特异度为57.7%,准确度为53.5%,CAT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T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T诊断的特异度高于TC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T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中相对TC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目前发生率越来越高,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高血压、心脏病、遗传等因素,许多疾病容易被忽视,往往出现临床表现后才进行相关检查从而发现一些典型的疾病并与相关的临床表现相联系,在这些检查中CTA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现、诊断及无创性使用率较高,多层螺旋CTA诊断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文献报道较多[1,2],并且诊断准确率较高,近年来有报道认为 MR、CT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数字减影(DSA)[3];我们总结当前CTA在诊断动脉瘤及破裂后改变的一些发现,以提高临床对动脉瘤破裂好发部位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 DE-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DE-CTA、MR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DE-CTA及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观察患者中,共有172例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而DE-CT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30%及76.92%;MR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19%及61.54%;CT检查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MRA检查。同时经ROC分析显示,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以DE-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均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10.
罗青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A及MRA的对术前劲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诊断为颈动脉体瘤的术前CTA和MRA的影像资料,术前行多层螺旋CT对肿瘤行增强扫描的同时行颈动脉CTA检查9例,行MRI及MRA检查3例。结果两种检查均清晰显示了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CTA和MR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7月,对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57例患者经2D和3D检查,确定48例共51个动脉瘤,分别采取血管内治疗及手术夹闭等治疗。结论: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显示极佳,对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培英  王波  刘健  李兴  出良钊 《贵州医药》2012,36(2):182-184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1].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5%~85%[2].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多数病例是在40~6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3].动脉瘤一旦破裂,易于复发,其第一次出血的病死率约为12%,首次出血后的生存者中69%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病死率为72 %[4].再出血多发生于首次出血后1周内,是动脉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尽早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如何能及时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做了大量研究,在此就有关CTA诊断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与256层 CT 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9月来医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198例,分别给予64排和256层 CTA 检查,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效果和动脉瘤直径大小、部位关系。结果256层 CTA 灵敏度大于64排 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56层 CTA 和64排 CTA 诊断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脉数相近,且各部位动脉瘤直径﹥5mm 数目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256层 CTA 诊断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和颈内动脉瘤数目高于64排 CTA,且诊断直径﹤5mm 数目亦高于64排 C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56层 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度、颈内动脉和后颅部动脉瘤及直径﹤5mm 动脉瘤效果优于64排 CT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我科收治的19例颅内镜像动脉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结果 本组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6例,一侧动脉瘤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38个,未处理2个.术后恢复优良12例,轻残5例,重残2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低千伏CTA扫描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检查并评价其图像质量,以期减少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双源CTA扫描完成后得到的3组数据:融合图像(相当于常规120 kVp,重建函数D30,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80 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30和I30(迭代重建算法)。测定动脉瘤的平均CT值、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影像质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80 kVp(I30)组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均高于80 kVp(D30)组和融合图像组( P <0.05)。80 kVp(D30)组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 kVp(I30)组和融合图像组( P <0.05)。结论低千伏扫描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6,(5):22-25
目的对比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动脉硬化MRA的不同表现。方法所有入选者均来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其中226例高血压患者、114例糖尿病患者及52例健康成人,均进行头颅MRA检查,利用MRA诊断脑动脉硬化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动脉狭窄率44.7%,糖尿病组动脉狭窄率48.0%,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患者的ICA狭窄率差别最大(x2=14.398),两组在MCA、ACA及VA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颅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对比两者的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糖尿病患者ICA、MCA、BA、VA较高血压组患者狭窄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个病种的颈内动脉狭窄进行二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及糖尿病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及糖尿病对于中度以上的颅内血管狭窄的影响程度相似,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在颅内动脉硬化影响上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颅内血管性病变影像诊断中,分析CTA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86例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CTA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DSA技术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接受治疗之后接受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分析两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结果 从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为86.05%,观察组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而从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检出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总检出率为87.80%,观察组患者的总检出率要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对于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相比于传统DSA技术,CTA成像技术无论是从诊断准确率的角度,还是从疾病检出率的角度来讲都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源CT造影( DE-CTA)、MR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阳性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8月来该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疑似病例198例,所有患者均行DE-CTA、MRA和DSA三项检查,分别以三项检查为依据诊断患者是否具有颅内动脉瘤,并与诊断金标准比较计算各项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错误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经计算可知MRA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低,DE-CTA稍高,而DSA最高,3组间灵敏度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彼此间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错误诊断率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MRA、DE-CTA和DSA,3组间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灵敏度和准确度最高,DE-CTA次之,MRA最小,但三者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及无创性,所以DE-CTA、MRA可用作DSA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结果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