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云志 《海峡药学》2013,25(2):113-1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及控制血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斑块大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和IMT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斑块大小和IMT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及功能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萍乡市中医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5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IM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不同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颈部检查时,出现颈动脉斑块6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3例,2组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采用低剂量(每天10mg)治疗,B组采用高剂量(每天40mg)治疗,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血脂以及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数据,确定剂量不同的阿托伐他汀的疗效.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90.90%高于A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C、TG、IMT、LDL-C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仅有TC和LDL-C数值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剂量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的帮助消退脂质斑块,且不良反应较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评价治疗前后血脂三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结果: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四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脂状况,缩小颈动脉厚度和斑块面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进口与国产阿托伐他汀对伴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入选210例60~80岁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双盲、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进口10mg组、进口20mg组和国产10mg组,分别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10mg、20mg和国产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观察24wk后3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胆固醇(TC)水平。结果经治疗24wk后,以上3组的LDL-C和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进口20mg组降低LDL-C的作用明显优于进口10mg和国产10mg组(P<0.05),进口10mg组与国产10mg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均能改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进口和国产阿托伐他汀均能显著降低血脂和改善颈动脉IMT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消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治疗的76例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厚度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MT 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大,斑块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脂,减小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和对照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方面均有所改善,但试验组在IMT及斑块面积方面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改善血脂水平,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治疗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脂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6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4个月(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进一步降低降低IMT(P<0.05)、TC、LDL-C(P<0.05)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0.
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2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钙一日20mg,治疗12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3、6、9和12月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月时TC、TG、LDL-C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升高(P<0.05);治疗6、9和12月时TC、TG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9月时IMT缩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和IMT的变化一致.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可改善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陈巧莲  钟根明 《中国药房》2011,(28):2612-26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1,连用20周。对照组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结果:2组患者治疗20周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0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早期序贯治疗在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6例经PIC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观察组行阿托伐他汀早期序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G、TC、HDL-C、LDL-C)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TG、TC、HDL-C、LDL-C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TG、TC及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序贯治疗可有效改善经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IL-6及TNF-α的影响。方法将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LDL-C、HDL-C、TC及TG水平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IL-6及TNF-α水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及TNF-α水平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IL-6及TNF-α水平,且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方法30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剂,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治疗之后TC、TG、IMT、LDL-C数值均明显的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数值却比治疗前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消除脂质斑块。并且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LDL-C、TC、HDL-C及TG,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测CIM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瑞舒伐他汀组HDL-C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TC、TG、LDL-C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CIM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瑞舒伐他汀组CIMT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瑞舒伐他汀调脂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推荐根据指南使用中等剂量他汀。  相似文献   

16.
蒋宜  唐渝平  徐幸 《中国药业》2013,22(9):13-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调脂疗效。方法 65例高脂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d,测定治疗6个月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明显缩小(P<0.01),血脂TC,TG,LDL-C明显下降,HDL-C升高(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效调节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伐他汀10mg/d口服治疗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患者4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氟伐他汀缓释剂组,治疗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颈动脉彩超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厚度及数量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TC、LDL-C、TG的降低程度与氟伐他汀缓释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缓释剂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和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和20mg/d,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血脂改变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改变更为显著。两组在1个月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6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d可以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血脂,安全性和阿托伐他汀20mg/d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